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經歷了後燕、遼、金、元、明、清六個朝代,歷時八百多年。
今天的北京地區分屬薊國和燕國,後來燕國吞併薊國,薊城便成了燕國的都城,定都位置大概是西南房山區,這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稱雄北方,因此人們習慣上稱燕國的都城薊城為「燕京」,這個名稱一直流傳至今。
像今天的「燕京啤酒」、「燕京八絕」等,就是沿用了當時的名稱。
紫禁城一角丨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無論是我們之前介紹的西安、洛陽等古都,還是今天介紹的北京,它們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都十分優越。
就北京的前身薊城來說,其城址在古代永定河渡口的交通樞紐上,居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和北方山地之間。
但是,使得北京從諸侯國都邑躍升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國的首都的,除了先天的地理優勢,也離不開後天人民的努力改造。
古代北京人開鑿了許多渠道,引來西山水源,滋潤城區,逐步改變了這個城市的運輸、防禦、灌溉等條件,並美化了環境。這才使得北京成為一國的政治經濟首都、國際化大都市。
要是按照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標準來說,正式在北京建都的當屬元朝、明朝和清朝。這三個朝代都給北京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北京著名胡同之一:南鑼鼓巷丨樂活北京
元朝留給北京的一個著名遺產就是胡同。我們通常提起的「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條胡同?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寫道:「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對於「胡同」一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主流的觀點是:「胡同」是蒙古語音譯,本意是水井,意思是有水井的住人的地方。
明朝留給北京的是宏大的建築群。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史稱明成祖。
四年之後,明成祖朱棣開始重新營造北京城。紫禁城、鐘鼓樓、分布在南城、北城、東城、西城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昌平區北部的陵寢等巨大建築群就是在此時修建的。
頤和園丨頤和園官方微博
到了清朝,城池沒有大的變動,而是在此基礎上大規模地開發風景園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頤和園和已經被八國聯軍焚毀的圓明園。
目前,申報地區為北京市的國家級非遺有103項。但是在北京的國家級非遺可不止這麼多,因為中央直屬單位例如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地點基本在北京,申請單位為「中直單位(中央直屬單位)」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有41項。
申報地區為北京市的國家級非遺有103項丨中國非遺網
在這100多項國家級非遺中,非遺君挑選了12項。這其中既包括「燕京八絕」,又涵蓋戲劇、曲藝、美術等不同的類別。
「燕京八絕」分別是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它們是明清時期極為盛行的宮廷藝術,代表了中國高超的工藝製作水平。
01
景泰藍製作技藝
因為該種製作技藝成熟於明代景泰年間,因此取名「景泰藍」。
「景泰藍製作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後一個名字就比較好理解這種製作技藝具體是什麼了。
主要就是綜合了青銅工藝和琺瑯工藝,將細銅絲軋扁後以手工製成各種圖案,掐、焊、貼在胎體上,再上琺瑯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後製作出成品。
景泰藍工藝作品丨物道
看看這造型,是不是覺得富麗堂皇的宮廷氣息撲面而來?
02
北京玉雕
北京玉雕興起於元代。從此之後它的發展一直比較順利。
明代宮廷御用監下設玉作,匯集了全國優秀的玉石雕刻大家,北京的宮廷玉雕業由此出現興盛局面。
到了清代,北京開始風行玩玉,雕刻工藝達到歷史高峰。
玉雕作品《岱嶽奇觀》丨搜狐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的玉雕行業更是發展迅速,這一時期製成的四件翡翠國寶《岱嶽奇觀》、《含香聚瑞》、《四海歡騰》、《群芳攬勝》呈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並受到了國務院的嘉獎。
03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顧名思義就是以象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
在我國,象牙雕刻有北京和廣州兩種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
北京象牙雕刻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外地遷徙或被招募到京的優秀工匠與北京當地的工匠不斷切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北京象牙雕刻具有了雍容華貴的宮廷藝術特點。
象牙雕刻作品丨雕刻之路
廣州象牙雕刻重雕工,以鏤空、透深的雕刻技法聞名於世,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雅俗並舉。作品以牙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整體布局繁複熱鬧,不留空白。
出於保護大象種群的考慮,國際上曾一度禁止象牙貿易,現在有所緩和,允許庫存象牙交易。
04
雕漆技藝
雕漆工藝發源於唐代。文章開頭也介紹了,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都是北京,所以這種與宮廷密切相關的技藝因為政治原因最終也落戶北京。
北京雕漆工藝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製品種類繁多、題材豐富,其設計創作集雕刻、繪畫、工藝於一身,具有莊重典雅的藝術性。
雕漆作品丨文旅北京
雕漆製品造型古樸、紋飾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
05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介紹這個技藝前我們先來上一節語文課,把「髹飾」的意思弄清楚。
「髹」讀xiū,它有兩個意思:作動詞時,意為以漆塗物;作名詞時,意為紅黑色的漆。
「髹飾」中的「髹」取動詞的意思,意為以漆塗物作為裝飾。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的重要門類,已有七千餘年的歷史。元明清時期官府手工藝作坊的興起,為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漢「君幸食」鳳紋漆盒丨瑰寶軒藝術廊
現在北京金漆鑲嵌從工藝技法到藝術風格等許多方面都直接繼承和發展了明清宮廷的漆器製造藝術。
北京金漆鑲嵌髹飾工藝繁多,種類豐富。按用途分,北京金漆鑲嵌產品包括器皿、家具、屏風、牌匾、壁飾等種類。
06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是指金銀細絲,鑲嵌的東西主要是寶石和珍珠。
花絲鑲嵌的其產品類別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分為花絲和鑲嵌兩類:一是花絲,即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等技法製成工藝品;二是鑲嵌,即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刻畫圖案,鑲嵌上寶石和珍珠。
花絲鑲嵌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發展到明代時已經水平已經非常成熟。
花絲鑲嵌作品丨盛世文化藝術館
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採用點翠工藝。點翠的意思是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在金銀製品上,用來增強藝術效果。
07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
西漢時期,織毯技術由西域傳入我國,到唐代,中原地區的地毯織造已大致成熟。
元代織毯業興盛,出現了大規模的織毯作坊。明代官營織毯機構開始織造高質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後,北京官坊毯的圖案漸漸形成多民族色彩、紋樣相融合的藝術風格。
北京宮毯《九龍圖》丨文化月刊雜誌
北京手工地毯業內稱之為「京式地毯」,既有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在1900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上,北京宮毯曾獲得金獎。
08
京繡
從最初為了服務古代宮廷而誕生的京繡,從一開始便融合了百家繡藝之所長,是中國刺繡技藝最為極致的體現。
因為京繡針法嚴格,一行一列都不能繡錯,因此在發展初期很多繡工都為男性。
京繡丨BTV這裡是北京
京繡的最大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豔,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琺瑯色相近,強調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重、設色典雅。
「燕京八絕」的類別屬於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類,那麼在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等方面有哪些值得稱道的非遺項目呢?
來看看以下四項你熟悉嗎?
09
八達嶺長城傳說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地及交通要道。
最早有關八達嶺的傳說源於上古神話,反映了遠古時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八達嶺長城丨八達嶺長城官方微信
到了明代,八達嶺長城沿線的村、寨、城、關甚至石、泉等都有傳說,像《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穆桂英點將臺》、《彈琴峽》等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
10
京劇
京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之一,它又稱作平劇、京戲,是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提到京劇,非遺君聯想到的是影視作品《梅蘭芳》和《霸王別姬》。
值得一提的是,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已經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京劇《貴妃醉酒》丨騰訊視頻
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其中《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空城計》、《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劇家喻戶曉。
11
相聲
相聲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幾乎每年的央視春晚都少不了相聲這個節目。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表演團體在近年來也受到不少年輕觀眾的喜愛。
相聲大約在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形成於北京,而後在廣大北方地區廣泛流傳,在京津一帶最為活躍。
德雲社丨早早說娛
相聲的表演最初分兩種,在帷幕中表演的稱「暗春」,以口技類節目為主;公開表演的稱「明春」,以語言類節目為主。
屬於「明春」的相聲演出形式包括單人表演的單口相聲、兩人表演的對口相聲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體表演的群口相聲三種。
12
抖空竹
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就有空竹玩法和製作方法記述,可見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歷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空竹因以竹子為原料,中間空而得名。
抖空竹表演丨騰訊視頻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兩種。圓盤四周有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拽拉抖動空竹時,各哨同時發音。
玩過悠悠球的朋友應該知道,悠悠球的構造有點類似雙輪的空竹。
像「螞蟻上樹」、「海底撈月」等技巧在悠悠球裡面也有相同的玩法。
撰稿丨郭宇
編輯丨郭宇
審核丨李寧
參考資料: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中國七大古都,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3.中國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4.中國文明網:北京非遺:凸顯首都歷史文化價值
5.鳳凰國學:燕京八絕:中國古代的「奢侈品」 驚豔世界
6. 簡書:京繡——織繡技藝的極致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