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滄海簡介
田滄海先生1940年出生於廣州市,逝於2015年7月5日。曾任:香港美術家聯合會主席、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番禺小谷圍藝術村村長等職務。少年考入中南美院附中,196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接受了九年專業的訓練。受益於王肇民、郭紹綱、馮玉琪三位尊敬的老師。1970年代初參加廣州「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建設的龐大油畫創作工程。1979年定居香港。天命之年遊遍祖國名山大川、各大石窟藝術寶庫。看到,眼前這些佛像領受著數百年人潮不息的膜拜,也親歷了數百年國運的盛衰,至今仍是如此動人地帶著那種智慧與慈悲。他被偉大神秘的傳統文化藝術著迷,為燦爛的支配著東方數百年文明的佛教著迷。先生雖然不是佛教徒,但因受到先祖佛教造像感動而與佛結緣,數十年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以水彩研究描繪佛教塑像為樂。並從中領略到藝術、哲學、宗教完美無瑕的融合,歷史與佛教的千縷相纏,超然的萬佛神秘靈性的迥異,與流傳於世的「千佛一面」說法的膚淺......。然,他更希望人們有更多的領悟。1992年在當時香港布政司霍德夫人的主持下舉辦了第一次名為:「佛緣、佛源」水彩作品展覽,共25幅作品全部售馨,並為慈善事業捐助120萬港元;先生生前最後一次展覽,是2015年元旦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邀請在該館展覽大廳舉行。田先生笑稱自己是一個當代快樂的平民畫工,他畫的是美麗,安寧,慈悲。並以能愉悅、撫慰普羅大眾為已任。 在長期的藝術追求中,他始終認定:
一、藝術是美的;
二、好的藝術是有難度的;
三、藝術家對社會應該是要有責任的。
他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不必多言,無需炫耀,因為你的經歷、人品、素養、成就,都在你的作品中表露無遺,藝術是一桌豐盛的自助餐,按個人的喜好隨意享受吧!誰,又能替代誰?
田滄海用水彩表現生活的美好和真誠
郭紹綱 ( 原廣州美術學院院長)
廣東素有水彩畫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現實的創作優勢。近觀田滄海水彩系列作品,以題材豐富畫幅宏大,創作態度嚴肅而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給廣東藝術文化增添了新的亮點。
幾年前,我曾給田滄海寫了「畫道心顯」四個字後又見到四個字已高懸在他的畫室,看來是恰當如意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回到廣州定居後,一直活躍於當代畫壇。滄海轉畫水彩畫準備已久,變而不離其宗。
從附中至學院油畫系,前後九年的素描、色彩、創作的繪畫基本功訓練時樸實而靈通的。居港期間曾多次往返港穗兩地,專門向王肇民教授請教,深得王老師青睞,以致有親筆書詩贈予滄海留念,對他是莫大的鼓勵。 滄海屬於大器晚成的畫家,古人有云:「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滄海為了表現佛像及佛教文化,曾到大江南北佛教各處文化古蹟參觀考察,深被歷代雕刻工匠創造的業績而感動,所以滄海也自謙為「畫工」。他學習美術歷史,又從自己的審美角度,表現各尊菩薩之美,均給人以和善親切之感。
滄海是從文化藝術方面去發揮再創造的,他公開表示「自己不是佛教徒」,卻在承傳佛教文化;還宣稱「自己不是共產黨員,但倡導藝術要為人民服務」,可見其為人、為藝術坦誠與大度。題為《千手觀音》、《武則天稱讚盧舍那大佛雕刻匠》可以歸入歷史畫。
滄海也十分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子弟兵及少數民族的生活形象的創作,表明滄海關注古今生活面的廣闊。還有 以牡丹花為主花鳥畫,都可感受到他在表現生活的美好和真誠。 滄海的諸多作品已將不同體的文字題識納入了構圖因素,用以闡釋或補充畫意表達。這也是富有創造性的探索。
水彩畫之難度在於精準地利用紙色的透明度,運用恰當才能有助於表現調子色彩明麗,如唐、宋時期的《東方女神》、《兩尊觀音》和《山西普淨寺文殊菩薩》都堪稱水彩技法運用成功的範例。而畫花卉則要求表現出其生命力和鮮馨之感,更要把握紙色的透明度。
可見於《牡丹之一》、《牡丹之二》,富有天香的氣息。 滄海說過:「我的藝術從群眾中來,也要最大程度的展現給普通大眾」這是一種使命感言。經常組織展覽和雅集活動,開展繪畫的普及與提高工作。使作品深入群眾中間,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又使藝術創作生機綿連不斷,這就是對現實的社會文化建設莫大貢獻。
為 《田滄海現代中國水彩畫》 作序
2012年3月26日
虔誠的探索 執著的追求
陳行正
水彩畫是外來畫種,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清朝末年傳入我國。二十世紀初,當時我國著名畫家李叔同、李鐵夫等為水彩畫作了傳播和拓展,到了1980年春,京、津、滬三市舉辦水彩畫聯展,揭開了中國水彩藝術新生的序幕,使水彩畫在我國真正立足、發展。中國水彩藝術在百餘年的發展歷史中,真正取得長足發展,取得輝煌成就,隊伍發展壯大的還是在近30年的時間。
近30年的發展中,中國水彩畫無論在題材、表現手法、創作形式等方面都超過了以往的各個歷史時期。期間湧現出了一些優秀水彩畫畫家,田滄海就是活躍在水彩畫領域並取得相當成就、有較大影響的當代水彩畫家之一。
與其說田滄海先生是位水彩畫家,還不如說他更像是一位「佛像雕塑家」。在中國畫佛的人很多,但是用水彩去畫佛像並取得相當成就的只有田滄海先生。他的工筆手法、逼真的造型、簡明的色彩給觀眾的視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以及一個全新的佛像表現形式和嶄新的水彩畫境界。
細細觀賞和品味田滄海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以十分虔誠的心境和平靜、質樸的心態,去感受佛的形象、佛的意境及佛學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並痴心迷醉地捕捉它們的形與神,訴諸於自己的筆端,給觀眾重新塑造了一座座人們心靈中神聖的佛像。
學油畫出身的田滄海先生,他把西方藝術的色彩和光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工、意筆筆法融為一體,對水彩畫中的色彩把握、造型的構成及佛像靈魂的捕捉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把水的柔情和擲地有聲的金石味結合在一起,奏出一首首震撼人心的美妙交響樂。一組組輕快、透明、美輪美奐、造型精美、色彩明快而厚重巨幅的水彩佛像,再現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的瑰寶及精美雕刻藝術。
走進田先生的畫面中,你可以感受到:沒有雜念、沒有虛情,只有田先生那虔誠的心及其藝術感悟,並能從中領略到藝術、哲學、宗教完美無瑕的融合。田滄海先生對佛的尊崇是強烈而持久的,他堅持不懈、不辭辛勞地遍遊祖國名山大川、古剎石窟,與佛結緣,吸取靈感,去感受真、善、美及其藝術。長期的生活積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田滄海先生,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家,走的是某些大師所捨棄的寫實之路。然,實不易為。如果他沒有紮實的基礎、高超的技藝、超凡的耐力、平靜的心態,是無法創作出如此宏大、優秀的作品的。他的作品不僅僅限於佛像造型,觀其人物、花鳥、山水,一樣都可以感受到畫家情感的注入和對生活細緻的把握,以及水彩畫功底的深厚和技法的嫻熟,體現了一個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嚴謹態度。
他感悟自然,把握歷史,用一個虔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幅作品當成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只有畫家把自己的情感以飽滿的激情、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到創作當中,把高尚、真摯的生活感悟滲透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才能創作出無愧於生活、無愧於這個時代的作品。對此,縱觀田滄海先生的藝術作品,他做到了無愧於心!同時,也給中國美術界提供了一個:中西藝術融合,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可借鑑的又一典範。這就是田滄海的水彩世界,也是他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