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歐洲古希臘法研究

2020-12-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19世紀初期,歐洲大陸開始展開系統化的古希臘法研究,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希臘荷馬時期至希臘化時期希臘語系人種所適用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以公元前5—前4世紀雅典人的法律為主,同時也包括馬其頓希臘化王朝(埃及託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中亞巴克特裡亞(Bactria)王國)統治下的埃及、敘利亞等地區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國家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起步於17世紀初期,但系統化、學術化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現於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

近代以來歐洲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概述

在19世紀之前,歐洲的古希臘研究處於萌芽和初創階段。16世紀法國人紀堯姆出版了拉丁文版《希臘語評註》(1529),最早對古希臘的個別法律制度做出了詳細具體的介紹。17世紀,德國法學家馬夸特出版了拉丁文版《戰神山議事會判例集》(1615),最早對古希臘法展開系統研究,同時期的法國胡格諾派牧師塞繆爾也在隨後出版了拉丁文版《阿提卡法》(1635),對雅典城邦所處的阿提卡半島地區法律制度進行了總體性介紹。後兩部著作是迄今為止歐洲大陸關於古希臘法研究最早的學術著作。

19世紀初期,歐洲大陸展開系統化的古希臘法研究。近代西方學者對古希臘法的研究,在早期主要以德國學者為主,他們奠定了這門學科的基石,其次是法國和義大利學者。到20世紀70年代英語國家從事古希臘法研究的學者只有英國的邁克·道威爾教授。他在1978年出版的關於雅典法律的研究著作時曾抱怨說:就這個題目而言,德國人已經有許多著作討論細節,但是英語國家中尚沒有令人滿意的著作。不過從目前來看,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觀,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數量用英文出版的相關學術著作和文章出現。其中的代表性成果為2005年由加加林和科恩主編的《劍橋古希臘法律指南》。

在歐洲大陸和英語國家,研究出發點的差異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研究風格和研究進路。在歐洲大陸國家(尤其是德國),大多數法學家將雅典法律視為本國法律體系的歷史淵源之一,採用法學(即羅馬法學)模式進行研究。而英美國家的許多古典史學家並不通曉法學理論和實體法的知識,主要採用社會學和歷史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其關注點主要集中於程序及體系問題。近年來隨著古希臘法律史研究的多進路推進(多集中於其他學科的方法和見解),這種研究差異的影響正在逐漸被忽略。

歐洲大陸國家古希臘法研究興起的背景分析

歐洲大陸國家的古希臘法研究興起於19世紀前後並日漸繁榮,這主要得益於14—17世紀興起於義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特別是受到18世紀中後期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知識界對古希臘文化展開大規模研究的稱為「Hellenism」(古典希臘理想化)文化運動的巨大影響。在「Hellenism」文化思潮中,歐洲學者試圖以理想化的古典希臘抒發、寄託現代歐洲的精神,並通過理想化的希臘文化形塑和表述當時歐洲的現代性思潮。歐洲大陸國家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正是在這一文化思潮的主導下興起。

Hellenism一詞與德語詞Hellenismus 一樣都是希臘語拉丁化的結果,其本意是「對希臘語言、希臘生活的模仿」。彼時興起的Hellenism思潮則包含更為豐富的內涵,不僅表達了一系列文化與政治思想,而且體現出對古典希臘強烈的理想化色彩,以理想的古希臘抒發、寄託現代歐洲的精神。這一文化思潮興起於18世紀中期的德國,發起人為德國人溫克爾曼,代表人物有洪堡、康德、沃爾夫、拜倫、萊辛等。1755年德國人溫克爾曼出版了題為《對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的思考》的小冊子,對當時歐洲盛行的審美和文化觀念提出顛覆性的觀點,「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他認為希臘人關於美的觀念雖然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溫克爾曼提倡模仿希臘藝術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完全回到古代希臘,而是再造現代藝術和現代文化。其目的在於借想像的希臘,闡述現代性的理想,探尋現代性的道路。其內在的邏輯在於,古典希臘文化被看成是古代文明的高峰,是和諧、完善和完美人性的象徵,是科學和理性、民主與自由的代表,效法古典希臘並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學習其精神,並超越這個過去的最高峰。Hellenism文化運動對歐洲古代希臘研究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以完美的希臘理想為核心來構築歐洲新的學術與教育體系; 其二,作為Hellenism的核心,純粹的希臘文化應該是理性、秩序、自由和民主的化身,西方人理想的希臘是城邦時代的希臘。相應地,Hellenism文化運動對歐洲早期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也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在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中,歐洲早期學者多把古希臘法和其支撐的民主制度視為完美無缺的理想制度,忽視了早期法律文明發展階段中一些基本的規律性認識;第二,歐洲早期學者們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多集中於城邦時期的雅典法律制度研究,忽視了邁錫尼文明等前城邦時期的法律制度,也忽視了希臘化時期希臘化國家的法律制度研究。

歐洲大陸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

在西歐Hellenism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潮流中,系統化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也在德國古典史研究的蓬勃發展中逐漸發展成熟起來。19世紀前期德國最著名的古典史學家奧古斯特·博克(August Bockh)在研究雅典金融行政問題時,注意到雅典法律研究的重要性,由此把雅典法律程序設定為論文主題。隨後博克的兩個弟子邁耶和朔曼合作出版了著名的《雅典訴訟程序》。這部作品獲得柏林皇家學院的肯定與獎勵,並經J. H. 利普修1883年至1887年多次修訂,至今仍然是研究雅典法定程序的標準參考書。受奧古斯特·博克的影響,早期德國學者如邁耶和朔曼以及其後的貝洛赫(Karl Julius Beloch)都注重從經濟和社會發展角度來研究歷史發展進程的各種法律問題,布佐爾特(Georg Busolt,1850—1920)則屬例外,他更多地從德國傳統政治史的角度研究古希臘的政治法律制度。20世紀中後期至今,德國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代表性學者沃爾夫·漢斯教授倡導創建了德國弗賴堡大學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中心,並發起成立了國際性的歐洲古希臘及希臘化法律研究會。

隨著17—18世紀歐洲古典文獻學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期法國學者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漸入佳境,不僅在原有基礎上加深了對古希臘公法的研究,如歐仁教授撰寫的《古希臘立法者與憲法的歷史》(1852),更是湧現出了一大批從事古希臘私法制度研究的學者以及眾多相關研究成果,如佩羅教授著《雅典共和國公法和私法論集》(1867)、《雅典市民權論集》(1867);魯道夫教授著《雅典繼承立法研究》(1879)等。法國學者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呈現出四個顯著的特點:(一)注重跨學科的學術聯繫,善於綜合運用人類學、社會學和古典學研究方法;(二)注重實證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倚重考古發掘資料;(三)注重學術傳承,尤以古郎士學派、熱內爾結構學派為典型代表;(四)研究方向更加細化,對古希臘單一法律制度、代表性法學家的研究逐漸深入,研究範圍也從傳統的雅典、斯巴達擴展到古希臘其他主要城邦。

一直以來,義大利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卓有成效,相比其他國家的學者而言,義大利學者對古希臘法的研究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他們對古希臘時期在義大利的拓殖地法律制度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由於近代以來希臘地區長期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之下,希臘本土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起步較晚,一直到20世紀初期希臘學者才開始展開相關研究。不過基於語言的同源性和希臘學者自身的巨大努力,希臘本土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歐洲大陸古希臘法律史研究領域,有兩本值得關注的專業刊物。一本是《Symposion:歐洲古希臘及希臘化法律史研究會集刊》,即歐洲古希臘及希臘化法律史研究會論文集。研究會成立於1971年,其目的是聯合對古希臘法感興趣的世界各地學者,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出版相關的會議文集。1971—2011年間該研究會相繼舉辦了18次會議,先後出版16卷論文集,其中收錄的論文都是史料翔實、論證充分的大家之作。在此後的幾卷集刊中,還增加了評議人的評議文章。最近四十年,這些會議成為歐洲大陸古希臘法律史研究成果發布的最主要渠道。

另外一本值得關注的刊物是Dike雜誌。「Dike」在古希臘語中是「法律」的同名詞,該雜誌是由義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瑪斐(Alberto Maffi)教授主編的一本專門刊登古希臘法主題論文的年刊,每年12月份出版,從1998年第1卷開始至2016已出版19卷(所有收錄文章都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以1998年Dike雜誌第1卷目錄為例,可以看出該雜誌所涉及的古希臘法論文大多按地區分類,分別涉及古希臘的阿卡迪亞、雅典和格爾蒂島,以及希臘化時期埃及的法律制度。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駿

精彩推薦:

金磚國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推動華文教育發展行穩致遠

中非合作論壇二十年見證中非關係跨越式發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撥開千年歷史塵埃 古希臘錢幣的研究史探蹤
    錢幣上所顯示的信息,甚至成為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第一手直接資料。不僅如此,錢幣研究在糾正史籍錯誤、重建失傳的古代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希臘錢幣的圖案設計、鑄造、雕刻技術和錢幣文化為古羅馬所繼承且傳遞至中世紀歐洲,最終融入近代機制錢幣,成為現代錢幣文化的源泉,並深深影響著當代錢幣文化。早在15世紀,歐洲人就已開始系統地收集、研究古希臘、羅馬錢幣。
  • 古希臘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工商業文明 與近代歐洲有著本質鴻溝
    仿佛古希臘就是當時的西方金融中心,也是所有近現代殖民體系的鼻祖。 然而,歷史可能並非如此。希臘人不僅將農業視為最大產業,還將本邦獨立看做最理想狀態。他們也不期望建立國際化商業殖民體系,只求能在亂世中獨善其身。因此,今人對於古希臘世界的影響,更多是基於近代西方海權建立者的倒推產物。
  • 古希臘錢幣的研究史探蹤
    進入20世紀,古希臘錢幣學研究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由此,錢幣學家開始關注、研究窖藏信息,標誌著古希臘錢幣學的研究方法業已完備。目前,窖藏研究的主要代表作如下:1925年,S. P. 諾伊出版了《希臘錢幣窖藏參考錄》,在其1937年修訂版中,又增加了將近1186座窖藏;1973年,馬格麗特·湯普遜、奧託·莫克姆和C. M.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為什麼歐洲人物雕塑多是這樣的形象?古希臘人不喜歡穿衣服嗎?
    要弄清這個現象,首先只能從古希臘開始,但歐洲的很多藝術作品來源於古希臘神話,這些神話中的人物多為全裸或半裸,文藝復興的興起,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文明世界,但有些作品是基於古希臘神話進行創作的。另外,歐洲博物館展示最多的雕刻作品,多來源於古希臘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 所以,無論我們是在歐洲旅行,自由旅行還是團體旅行,大多數與古歐有關的藝術雕塑都會裸露在眼中,那麼,這引起了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古希臘文化中,喜歡以裸體的形象出現呢?
  • 近代以來湖北鄂東為何多士,人才輩出?
    近代以來湖北鄂東為何多士,人才輩出?明清之後,湖北鄂東地區為何人才輩出?湖北鄂東地區,狹義的指湖北鄂州、黃石、黃岡地區,中義的包括鹹寧,廣義上包括武漢。當然鹹寧喜歡說自己鄂東南、鄂南,武漢喜歡說自己江漢、江漢平原或者就是大武漢。
  • 牛頓手稿新發現,揭露近代科學之外的研究
    撰文|汪天颺近期,科學家在埃及胡夫金字塔 (the Great Pyramid of Egypt) 發現「近代物理學之父」艾薩克·牛頓尚未出版的手稿。牛頓認為,古希臘數學家埃拉託斯特尼 (Eratosthenes) 提供的數據與其引力定律不符,因此他轉向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 (Thales) 和阿納克西曼德 (Anaximander) 的結論,即地球周長為40萬個「斯塔達」 (「stades」,古希臘的長度單位,編者注) 。此外,手稿還揭示了牛頓對鍊金術和神秘的神學分支的秘密迷戀。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哲學。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歐洲史|變得是審美而非文化,漫談歐洲貴族服飾
    歐洲的貴族文化一直以來都在影響著歐洲大陸,一直到現在仍然體現在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歐洲貴族文化的演變實際上也是歐洲貴族服飾的演變。  貴族階級是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的一個重要群體。其中歐洲的貴族服飾一直到現在對歐洲人的穿搭還存在著深遠影響。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前言 在我國的中外歷史比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豐碩的,當推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在全面介紹相關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簡要回顧一下此項研究的歷程。《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在接受外來文化問題上的差異,由此考察兩國在面對近代大變局時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是具體事項的簡單羅列和對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後面的深層次問題。他們採用的比較方法和分析視角,對於後來的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傳記文學一方面傳承和更新的是司馬遷以來的文史傳統,即司馬遷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定位,同時是以文學性很強的書寫形式完成的;另一方面透徹吸納了近代以來英國和廣義歐洲文學傳統中人物傳記的資源。朱先生帶了研究生,我雖然是本科,但也會去聽課,所以他也了解我的興趣所在。當時我們77級那個班級的同學很多從事文學創作,寫什麼的都有,小說、詩歌、報告文學,都寫得很棒,我就是寫戲劇。
  • 古典文明接受史研究:古希臘、羅馬文明研究的新視角
    古典文明接受史研究:古希臘、羅馬文明研究的新視角 白春曉 (武漢大學副研究員) 2010年,美國《文化評論》雜誌出版了一期《古典文明接受史與政治》的專刊。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早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就有了關於氣候、農業和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研究,近些年來由於環境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對該領域的探索也突飛猛進。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觸氣候史。
  • 說一說,近代歐洲文化史!
    為了全面的復興我們自己的文化內涵,必須要對歐洲文化的表現、形成、形式,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梳理!說起歐洲文化不得不說的就是文藝復興!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將歐洲從愚昧專制的中世紀裡解放出來,歐洲人從此在科技、人文、思想等領域高歌猛進,歐洲的近代文化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古希臘文明是偽造的?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這種觀點多麼不值一哂
    流風所致,西方文化在近代傳入中國後,中國的一些學者也言必稱希臘,言必稱「蘇(蘇格拉底)、柏(柏拉圖)、亞(亞里斯多德)」,曾受到過偉人的批評(見《改造我們的學習》)。由此可見古希臘文化在學人心目中的地位。
  • 古希臘錢幣世界巡禮 讀曾晨宇《古希臘錢幣史》
    幸運的是,青年學者曾晨宇經多年耕耘,幾易其稿,成就了《古希臘錢幣史》這部專著,系統而詳細地展示壯麗的古希臘錢幣的世界。學術創建希臘史研究專家晏紹祥教授對該書的評價是「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古希臘錢幣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歷經數百年演變,成果頗豐,而在國內,相關著作可謂寥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學術性的古希臘錢幣研究尚屬空白。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一、近代史學學術史的細緻演繹  1840年以來,中國近代史學學術由於時代思潮的催生和中西學術文化的互動,出現了多種史學思潮、史學流派,產生了學術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史料,一時蔚為大觀。  近代史學流派是在史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與形成的,它是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學派間的激蕩互動及不同學派的辯難問詰是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因此近代學派研究有助於理清中國近代學術發展的內在理路和邏輯脈絡。近代史學流派藉助近代「學術網絡」和諸種不同的史學場域,實現學派內、外部的互動與交流。
  • 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15)同樣地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悲嘆目前普世主義爭論中的歐洲文化和哲學根系中心論以及史學史理論發展上的偏見。(17)從另一角度來看,在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中美貿易關係歷史過程中,也有學者發現中美雙方正在變得更加妥協、協調、克制、開放和容忍,這與以上傳統研究模式所強調的衝突、不容忍有差異。
  • 吃在歐羅巴,根在古希臘:一位古希臘廚子的驕傲!
    古希臘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運輸船隊,為解決穀物等主食不足問題,古希臘通過海上貿易將橄欖油、葡萄酒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歐洲各地,換回小麥、調味料等食材,在這個過程中將古希臘的飲食文化大範圍地傳播出去,並在歐洲大陸各國落地,悄然改變當時各地單調粗糙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