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理由
昨日是林則徐誕辰230周年紀念日。8月2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首頁頭條位置推出《福建林則徐:一代忠貞垂史傳》專題,其中短片《志存高遠 慎守儒風——林則徐家風家訓勵後人》,重點圍繞林則徐百年傳世家訓「十無益」格言展開,並由此追溯林則徐所秉承的淡泊、仁愛、勤勉的家風。連日來,記者通過採訪林則徐後代、學者和市民,從林則徐的家教故事中,探尋其「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胸懷根源。
在林則徐誕辰230周年之際,重讀其經典家訓,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涵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
安貧樂道一盤素炒豆腐,一盞兩芯油燈
講述人:福建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許維勤
昨日是林則徐誕辰230周年紀念日。記者探訪了隱於鬧市的林則徐紀念館,恰逢社會各界向林公塑像敬獻花籃,立地鞠躬,表達對林公的敬仰之情。
230年前,林則徐出生在福州左營司巷(現為中山路19號)一間低矮破落的民房裡。其父林賓日是一位私塾先生,收入微薄,一大家子日子不太好過。儘管如此,林賓日卻很愛資助人,只要糧食多一點,他就拿去送給別人。有一次,林則徐親眼見他父親將家裡的米送給二伯父,回來後與母親一起餓了一頓,還告誡兒子說:「你伯父若來,不得告訴他我們家未開夥。」
林賓日夫婦平日的為人處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
著林則徐。在除夕,林家曾長期保留一盤素炒豆腐和一盞兩根燈芯的油燈。
福建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許維勤說,他曾聽林則徐五世孫女林子東先生講述:有一年除夕,隔壁鄰居聽見林家歡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飯,好奇地從矮牆上探望過來,所見到的卻是這一家大小十多人,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著唯一的一大盤素炒豆腐!林家夜間照明,也依賴唯一的一盞油燈,平時一向只放一根燈芯,到了除夕之夜,才加點一根。後來林則徐顯達,林家過年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但那盞油燈和一盤素炒豆腐,被持續作為林家除夕的保留節目,以紀念往日的艱辛和家人之間的團結和睦。
志存高遠臨難不退避,敢跟洋人鬥硬
講述人:林則徐同窗後代趙時霖
因為家境貧寒,林則徐的母親陳帙(音zhì)做紙花來貼補家用。林則徐看到母親辛苦,內心很不安,一度想輟學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母親卻說:好男兒應該為遠大的志向而奮鬥,不以眼前的小事來表達孝心,把書讀好了能夠做大事,這才不辜負家人的一片苦心。
「則徐很早就顯示其志存高遠,立志為民。」昨日,福州80歲老人趙時霖告訴海都記者,他的祖輩趙軒波與林則徐在鰲峰書院時為同窗,時常聽長輩說起林則徐的故事。當年,趙軒波與林則徐同遊蓮花峰。登頂俯瞰,少年林則徐不禁發出「祖國山川俊美,河水秀逸,江山更待人才出」的感嘆。少年軒波見狀問道:「少穆(林則徐字少穆)兄,何為治國之人才?」少年則徐說:「齊人利物當務其實,不居其名;為國憂民應有其心,不要其語;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
後來在長達40年的官場生活中,林則徐始終臨難不退避,敢跟洋人鬥硬,成為世界禁毒先驅、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傳世家訓「十無益」,他一生的行事準則
昨日,在林則徐紀念館中,面對著牆上林則徐家風家訓「十無益」格言,一位遊客一字一句念給十幾歲的孩子聽:「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音zhì)無益。」
「我們家牆上至今還掛著家訓『十無益』。」林則徐第六世孫女林祝光說,「十無益」格言是我們林家的傳世家訓。清朝末期,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時年50多歲的林公寫下了這篇傳家之訓。她從小就聽聞父輩們的告誡,作為林公的後代,要把「十無益」作為為人處世的家訓。林家後代也謹記林公的家訓,勤奮又低調,很少有人經商,大多從事科技、教育行業,或者在政府部門上班,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建樹。
講述人:林則徐第六世孫女林祝光
清廉剛正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講述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
在林則徐紀念館中,懸掛著一封家書: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謹,畢恭畢敬。夫人務必囑咐二兒須千萬警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和官府妄相往來,更不可幹預地方事務。這是1839年,時年54歲的林則徐到廣東禁菸時,給夫人寫了以上這封家書。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說,林則徐的剛正不阿,和林則徐父親林賓日「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的家教一脈相承。曾有一個「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買林賓日,為其保送文童,林賓日斷然拒絕。曾有同鄉出重金聘林賓日當家庭老師,但林賓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絕。因此,即使面對困難重重的禁菸活動,林則徐也時刻不忘叮囑兒子要清白做人,謹慎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