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以為再過30年大堡礁也不會出現這種程度的毀壞。」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特裡·P·休斯日前對《紐約時報》這麼說。
休斯與幾十位科學家早些時候在《自然》科學雜誌上撰文分析了全球氣候變暖與大堡礁白化間的聯繫。在他們眼中,2016年爆發的大堡礁白化無疑是一場災難。過去18年時間裡,共出現過三次全球性珊瑚礁大規模白化現象,2016年的這次爆發範圍最廣、危害最大。
健康的珊瑚會呈現出紅、黃、綠、藍、紫等靚麗色彩,這是由共生藻的顏色疊加在珊瑚蟲本身色素之上所形成。珊瑚礁白化,顧名思義,即組成珊瑚礁的大量珊瑚群落在視覺上呈現白色。科學家認為,這是它們走向死亡的前兆,而導致珊瑚礁白化的原因則是海水溫度變化。海水溫度升高後,為珊瑚提供絕大部分氧氣和營養來源的共生藻會死亡或離開,僅剩下透明的珊瑚蟲群體或珊瑚蟲死亡後殘留的白色碳酸鈣骨骼。
休斯表示,多年以來,他所在團隊為考察大堡礁白化情況,多次搭乘直升機進行航拍,也曾派潛水員進入水下拍攝具體情況,早已對大堡礁出現平均高達35%的珊瑚死亡率有了心理準備,但現在看到珊瑚礁白化面積如此之大,再加上那些觸目驚心的現場照片,依然會忍不住流下心痛的淚水。
這淚水是為失落的美麗而流。
大堡礁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構成,被認為是地球上生物所能構成的最大物體,即使在外太空遠眺,也能遙望到它藍色的身影。作為澳大利亞最優質的旅遊景點之一,大堡礁定義了珊瑚礁所能具有的一切壯麗。約2900個獨立礁石和900個大小島嶼綿延伸展於2600多公裡的海岸線之側。風平浪靜的時候,燦爛陽光之下,坐船悠遊其間,連綿不斷、色彩斑斕的珊瑚礁連綴成最美的奇觀。
大堡礁不僅是靜態之美,也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聞名,其中包括許多瀕危物種和特有物種,早在1981年便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還曾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
大堡礁的生死存亡,不僅在生態層面為人類敲響警鐘,在社會層面也將產生深入而持久的影響。對澳大利亞原住民與託雷斯海峽群島的居民來說,從約一萬五千年前至今,他們便與大堡礁同呼吸、共命運,美麗的大堡礁在他們的生活形態和藝術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近年來,伴隨旅遊業的興起,大堡礁給降靈群島和凱恩斯地區帶來的旅遊收益每年高達約10億美元。
作為地球上的古老物種,珊瑚在長達25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無論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未能令其滅絕。這道海平面下最美的風景抵禦了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但眼下卻因近百年來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遭遇了重大危機。
早在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數據即表明,在全球珊瑚礁中,11%已經遭遇滅頂之災,16%已無法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威脅。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些沿海貧窮國家,數億人主要依靠珊瑚礁魚類獲得蛋白質,這種食物供應鏈的消失將會造成食物短缺,未來也許將演變為一場人道主義危機。
珊瑚礁的生態狀況是海洋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大面積白化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在海洋生態方面產生嚴重後果。地球產生的全部熱量中,高達93%被廣袤海洋所吸收。雖然珊瑚需要在溫暖的海水中才能健康生長,但這類物種對於過高的溫度非常敏感,水溫僅僅升高2、3華氏度便會導致其死亡。據保守估計,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海洋溫度已經上升了約1.5華氏度。珊瑚礁生長在熱帶地區,那裡的水溫變化還會略大一些。2016年,厄爾尼諾現象達到頂峰,再次令地球表面溫度短暫升高,該年成為自1880年有歷史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科學家認為,對於發生在海洋裡的這場生態危機,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有著無法推卸的責任。目前,海洋溫度的任何暫時性驟升,都足以對珊瑚礁形成嚴重威脅。如果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沒有有效行動,不僅大堡礁,全球珊瑚礁都有可能遭遇毀滅性災難。
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這200多年時間內,地球生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人類見證了太多物種滅亡,也目睹了無數美景的消失。今天,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奄奄一息產生念茲在茲的切膚之痛,但在氣候變化這個問題上,全球各個角落之間都會產生連帶效應,全人類都是命運共同體,「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就有可能導致1個月後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由此看,大堡礁白化,理應觸碰到所有人的痛點。
科學家認為,對於發生在海洋裡的這場生態危機,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有著無法推卸的責任。圖片來自Earth Times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一秒世界工作室 王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