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閱讀《三峽》,完成22-25題。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2.對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3.對畫橫線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像風那樣飛奔,也沒有那麼快。
B.雖然騎著如飛的快馬,也沒有那麼快。
C.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那麼快。
D.即使騎著風奔跑,也沒有那麼快。
24.文章第四段給讀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驚恐與無盡的哀愁,具有悽婉美。
B.淡淡的煩惱與朦朧的傷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灑脫,具有粗獷美。
D.細膩而又柔軟,具有平和美。
25.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寫山勢,先寫其連綿不斷,再寫其高聳。
B.文章第二段寫水勢,先寫水之速,再寫水之盛。
C.「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讓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D.作者抓住三峽不同季節的景物特點,寫出了三峽的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哈爾濱(一)閱讀《口技》選段,回答8—10題(8分)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盡而已。
8.(2分)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p#分頁標題#e#
(1)中間: (2)名: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10.(2分)文章結尾交代道具的 是為了側面烘託口技表演者技藝的 。
8.(2分)(1)中間:其中夾雜著 (2)名:說出
9.(4分)(1)客人們(聽到這裡),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
10.(2分)簡單 高超
湛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題。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4分)
(1)夫環而攻之 環: (2)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B.然而不勝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以天下之所順 D.寡助之至 天下順之
19.請將文中畫線句子「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20.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是什麼?你認為文中哪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圍(2)武器(3)放棄(4)極點
18.C
19.譯文:用天下百姓都歸順於你的這一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說實施仁政的國君不打戰則已,如果打戰,就一定能取勝。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恩施(三)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問題(8分)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p#分頁標題#e#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
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⑵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⑶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⑷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19.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⑵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給馬生的贈序,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1.文中哪句話揭示了宋濂求學不輟的原因?
18.(2分)⑴假:借(0.5分);⑵叩:請教(0.5分);⑶腰:腰佩,這裡用作動詞(0.5分);⑷支:通「肢」,肢體 (0.5分)。
19.(2分)⑴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1分)⑵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1分)
20.(2分)⑴學習的刻苦(0.5分);⑵從師的艱難(0.5分);⑶求學的艱苦(1分)三個方面。或:勤且艱若此(2分)。
21.(2分)「以中有足樂者」或「餘幼時即嗜學」。
北京閱讀《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鍾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鍾於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嘆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 ⑧有教材為冒號。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 翻譯:
1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4分)
12.(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裡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p#分頁標題#e#
13.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
1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孝感閱讀下面三篇文章,回答文後提出的問題。
(一)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伐竹取道 齊師伐我 B.以其境過清 諮臣以當世之事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許 D.隸而從者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8.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B.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潭中的魚大約白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無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潭西南望過去,小溪像北鬥星那樣曲曲折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見。
D.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參差不齊,不知道源頭在哪裡。
9.下列解說有誤的一項是(3分)
A.作者把地處幽僻的小石潭作為描寫對象,意在借荒遠之景,寓貶謫之怨,傾抑鬱之情。
B.作者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如鳴佩環的水聲、參差披拂的枝頭蔓、空遊無依的魚兒、鬥折蛇行的小溪、竹樹環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繪就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採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
D.本文語言凝練。寫卷石的形態各異,僅用了「坻」「嶼」「嵁」「巖」四字刻畫;寫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鬥折蛇行」四字描述;寫環境的清新和心緒的煩躁,僅用了「過清」二字加以揭示。
10.同為山水遊記,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提到「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也多次提到「樂」,兩文中的「樂」,樂在何處,不同點是什麼?(3分) #p#分頁標題#e#
7.D(2分)
8.C(2分)
9.D(3分)
10.柳宗元的「樂」是發現小石潭後暫時的自樂;歐陽修的「樂」既有山水之樂、太守自樂,更有與民同樂的情懷。
(能說出不同點在「與民同樂」即可,3分)
天津閱讀《陳涉世家》一文的節選文字,回答9~11題。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需改為走之旁)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9.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天大雨 會:適逢,恰巧遇到
B.等死,死國可乎 等:等待
C.扶蘇以數諫故 數:屢次
D.陳勝王 王:稱王
10.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沒有指代作用的一項是
A.悵恨久之
B.二世殺之
C.楚人憐之
D.固以怪之矣
11.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勝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自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處處積蓄著反抗的力量。
C.陳勝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寄託了對二人的懷念,並立志替二人報仇。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
9.B 10.A 11.C
宿遷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題。(14分)
①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p#分頁標題#e#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往來而不絕者 B.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黔之驢》
C.而不知人之樂 D.射者中,弈者勝
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陳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至於負/者歌於途 B.已而夕陽/在山
C.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D.廬陵/歐陽修也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分)
▲
(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
10.選文第①節描寫了什麼內容?有何用意?(3分)
▲ ▲
7.(3分)B.離開(A.斷絕/極;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裡)
8.(3分)D( A.至於/負者歌於途 ,B.已而/夕陽在山,C.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9.(5分)
(1)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
(「宴酣」1分,「絲」「竹」 1分,句子不通順酌情扣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
(「同其樂」1分,「述」1分,判斷句1分,句子不通順酌情扣分)
10.(3分)
眾人遊宴之樂(1分),揭示太守「與民同樂」的主旨。(2分)
紹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課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