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天坑群》連載:天坑的研究現狀

2021-02-14 漢中在路上

一、天坑的定義

天坑在世界上的不同地點有不同的稱謂。在我國各地,代表性的名稱有:圈子尾、羅圈巖、天懸、雙漩窩(漢中);巖灣(興文);石院(武隆);龍缸(雲陽);石圍(樂業);天坑(奉節)。另外還有槽、洞、凼等名稱,在斯洛維尼亞則被稱為Kukave、KoLisevye、Vigedi等;在墨西哥的稱謂是Sotanos, 等等。雖然叫法各異,但這些稱謂均具有大坑、深坑、陷坑之含義。朱學穩研究團隊早在2003年就確定了天坑的定義,後又多次修訂,最終定義為: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徵,發育在連續沉積厚度及其含水層包氣帶厚度均特別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巖層中(以碳酸鹽巖為主), 從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巖壁封閉而峭立,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m, 現今或曾經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一種大型巖溶負地形。2005年維基百科收錄天坑定義為:「 Tiankeng is a very large doline for med incarbonate rocks that is more than 100 m deep and wide, and has a volume of more thanone million cubic meters, a steep profile with vertical cliffs around all or most of itsperimeter and is/ was connected with an underground cave river。」(「碳酸鹽巖地D形成的、口徑和深度大於百米、容積上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且與或曾經與地下河洞穴相通的特大型漏鬥。」),按規模分超級(>500m)、大型(300-500m)和常規(100~300m)3個等級。

二、幾種巖溶負地形的區別

與天坑形態近似的幾種典型的巖溶負地形包括落水洞、豎井、漏鬥、窪地等。
落水洞:也叫消水洞,是地表水轉入底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鬥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巖溶地貌的過渡類型。它形成於地下水垂直循環極為流暢的區域,即在潛水面以上,是流水沿垂直裂隙進行溶蝕、衝蝕並伴隨部分崩場作用的產物。豎井:是一種塌陷漏鬥,洞壁直立呈井狀管道,開口規模遠小於天坑及巖溶漏鬥,深度往往是口部直徑的兩倍及其以上。漏鬥:又稱鬥淋,即「 doline」的音譯。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地表巖溶形態。在平面上,漏鬥通常為橢圓、次圓及多邊形,直徑幾十至幾百米,深度幾米至幾十米。其主要形態特徵是從上部向底部逐漸收縮的漏鬥狀或碟狀,底部有地表水入滲點或落水洞。其中以溶蝕漏鬥和塌陷漏鬥最為常見。

三、天坑年代學研究

我國各地所發現的崩塌天坑中,無論新老都切割並破壞了所在地的各類地表巖溶形態,如窪地、漏鬥、幹谷和錐狀石峰地形,例如廣西樂業的大石圍天坑,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和陝西漢中的圈子崖天坑、地洞河天坑;而所發現的衝蝕天坑,還十分年輕且正處在強烈的發育之中,如重慶武隆的箐口天坑、湖北利川的落溪天坑和陝西漢中的西溝洞天坑、天懸天坑等,但從天坑切割的地貌來講,我國大部分的天坑均屬相對較年輕的地貌(朱學穩,2003)。但天坑的地貌特徵也僅僅表明溶洞大廳崩塌露出地表的年代,而地下河及溶洞大廳發育的年代要早得多,許多天坑僅其規模就說明地下河搬運浩如煙海的巖石需要的時間非常久遠。因此,張美良(2000)認為大石圍天坑形成於65Ma前;朱學穩等(2003)利用天坑切割現有的各種地貌形態來推斷天坑漢中天坑群目形成於晚更新世以來;張繼淹等(2006)利用大石圍天坑邊及周圍的溶洞中堆積物孢粉組成特徵來研究天坑形成的地質年代,認為大石圍天坑群形成於25Ma以來;黃保健(2017)認為天坑形成年代只能限定於天坑的定型時間,而不應該考慮天坑形成前後的發展演化過程,其在綜合利用地貌推斷法、地下河溶蝕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大石圍天坑周壁灰巖的原地宇生核素「C來測定天坑暴露年齡,結果表明大石圍天坑形成年代在20-30Ka之間。任娟剛(2017)根據漢中天坑群區域構造演化特徵,利用磷灰石、石裂變徑跡、溶蝕速率和從大佛洞、羅漢洞獲得的石英宇生核素「A1/Be埋藏年齡數據等綜合分析,漢中天坑群的形成年代在126~189Ka間。

四、天坑研究方向

天坑自被發現以來,特別是漢中天坑群的發現,又引起了新一輪全球天坑熱,天坑因其獨特的科學價值和旅遊價值,引起了國內外地貌學者和地質學者的高度關注,已有越來越多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加入到天坑的研究隊伍中。但天坑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能否成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一個嶄新的巖溶地貌類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種種研究局限和不足,對於天坑能否顯著區別於其他巖溶負地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巖溶地貌類型,國內外學者從形態學、成因學、演化學等方面,對天坑的成因分類、生成機理、成因演化、控制條件、地質年代確定、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上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與激烈的爭論。同時對於天坑生態價值的討論以及開發與保護方面的研究也引起地理學、生物學、水文學、環境學、災害學、景觀學、旅遊學等眾多學科學者的積極關注、廣泛參與,為相關學科也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科學命題。

本書作者曾在《地球科學》首次提出了用地球系統科學方法研究天坑的觀點,按照這一思路,下一步的研究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第一,要從基礎地質入手,從控制天坑形成的地質構造、地層結構、巖石學特徵、水-巖相互作用機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揭示天坑形成年代、成因機理以及演化規律。第二,堅持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將天坑巖溶作用和過程運用到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以及人類圈的物質和能量流動規律的研究方面,重視天坑的地貌發育過程、地理變遷過程、生態演化過程、環境演變過程以及人文活動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及作用,研究天坑形成過程中所蘊含的古環境變化、生態過程以及巖溶環境系統等問題,推動天坑科學問題的系統深入研究。第三,採用各種控制性實驗、新測年技術應用、古環境反演技術三維形態測繪、生態學調查、環境變化的野外觀測與監測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和技術體系,天坑的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單因素與多因素研究相結合,自然過程演化與人文活動過程研究相結合,建立起天坑研究的理論體系,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書通過對漢中天坑群的探測與研究初步成果的系統總結和梳理,涵蓋了漢中天坑群的基本特徵,也揭示了其發育和演化規律,探討了其對巖溶地質學、地貌學的貢獻,但由於本書僅僅是對漢中這一地區的以天坑為主的巖溶地貌調查和研究成果的表達,所以,本書所展示的內容還不夠豐富,研究成果還不全面,對於天坑群的系統研究也只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漢中天坑群最年長「坑」欲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提到天坑你會想到什麼?神秘、黑暗、奇特、奇異的動植物。近兩年來中國陝西的漢中天坑群的發現讓天坑這種奇特的地質現象為世人所矚目。天坑群成了繼「兩漢三國」漢文化之後漢中又一張靚麗的名片。  漢中天坑群的發現,使中國的天坑數量由84個增至138個,佔比39%,使全世界發現並被確認的天坑數量由117個增至171個,佔比31.6%,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天坑群」。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讚譽漢中寧強禪家巖地洞河天坑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 漢中天坑群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形成於二疊系海相地層
    世界最大規模的天坑群——漢中天坑群近日傳來科考新進展。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在組織專家組對漢中天坑群科考過程中,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這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 19個天坑!我國又發現一世界級天坑群,溶洞、瀑布太壯美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南寧臺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世界天坑看中國,中國天坑看廣西,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天坑,大部分在廣西。近日,國家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百色市那坡縣又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這些天坑容積均在百萬立方米以上,保存完好,尤為壯觀。該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百色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這是我國境內繼大石圍天坑群、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這些天坑容積均在百萬立方米以上,有的發育於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順著地下河軌跡呈串珠狀分布。
  • 廣西那坡縣發現一世界級天坑群
    這是我國境內繼大石圍天坑群、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  據悉,該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在坡荷鄉和定業鄉各有一個。這些天坑容積均在百萬立方米以上,分布集中,保存完好。
  • 我國又發現一世界級天坑群,坑內首現30米高野生董棕林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發現大型天坑群。這是我國境內繼大石圍天坑群、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據悉,該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在坡荷鄉和定業鄉各有一個。這些天坑容積均在百萬立方米以上,分布集中,保存完好。
  • 漢中世界級天坑群內現地下暗河 神秘世界就此打開
    天坑,是在地球表面自然形成的平均寬度與深度均超過100米的獨特特大型喀斯特地貌。經過兩年的地質遺蹟調查,我國在陝西漢中地區發現世界級的天坑群。今天這個天坑群首個完整調查研究成果正式發布。  漢中天坑群調查研究成果顯示,漢中地區5019平方公裡面積內共發現天坑54個,此外,洞穴、峽谷、地縫、石芽、石林、湖泊等巖溶地貌景觀超過400處,這也讓漢中天坑群成為了世界級的天坑群。
  • 初識那坡天坑群!
    在那坡天坑群發現之前,我國就已發現27個天坑群,僅這些天坑群中天坑的數量就達到172個。每處天坑群的分布區域、發育數量、形態規模和科學特徵等均不相同。但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就不難理解天坑的本質。尤其是在質地純淨、連續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地層,能夠為天坑的雛形即溶洞大廳的形成提供空間保障。地質歷史不同時期的碳酸鹽巖地層中都可能發育天坑群,而那坡天坑群主要發育於泥盆系-石炭系的地層之中,這與全國其他天坑群相比較為特殊。
  • 現實版「地心」冒險 陝西竟藏世界級天坑群
    隨著這一發現的公布,漢中這一世界級天坑群也首次揭開面紗,考察專家組一致認為:漢中天坑群的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遊等多種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在考察寧強禪家巖地洞河天坑後,讚譽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 廣西發現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的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供圖)記者11月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這是11月2日拍攝的弄羊天坑底部的董棕樹林。
  • 廣西現北回歸線以南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南寧11月16日電 記者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據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系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
  •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天坑,最大天坑和天坑群都在同一國...
    巴馬盤陽河天坑群「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擁有著眾多天坑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百魔洞和百鳥巖。天坑四沿絕壁環繞,巖壁陡峭,形如刀削,宏偉壯觀,原始植被豐富良好。陽光可從坑口射入,清水從絕壁而降,匯成小溪,成為天坑「動植物王國」的生命之源。百魔洞是國家4A級盤陽河景區的一部分,譽為巴馬的「長壽養生聖壇」。
  • 世界級「天坑群」!容積百萬的19個天坑,想像不到的自然傑作!
    世界天坑看中國,中國天坑看廣西。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天坑大部分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最近,國家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百色的那坡縣又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這個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百色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
  • 湘西北發現天坑群
    底圖來自於《樂業天坑》,朱學穩、張遠海、陳偉海等著2016年,探險者武紅鷹在陝西漢中發現天坑群,這被稱作「21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在理論上北緯32度的漢中,並不十分適於天坑發育。漢中天坑群的發現,拓展了天坑發育的北界。漢中天坑群的發現,將全球天坑數量由117個增加至171個,其中150個天坑在中國,集中在廣西、貴州、四川、重慶、陝西漢中。
  • 「世界天坑在鎮巴」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熱點,鎮巴天坑要火了
    漢中天坑群遺蹟位於秦巴山區,位於北緯33度附近,是溼潤熱帶、亞熱帶巖溶地貌區最北界首次發現的地質景觀,主要分布在寧強縣禪家巖鎮、南鄭縣鎮巴和南鄭天坑群最為密集。 單體規模最大天坑為鎮巴三元圈子崖天坑,口徑最大處518米,最大深度340米,讓人嘆為觀止。
  • 世界級天坑群在那坡發現!
    據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系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  那坡天坑群大部分天坑容積在百萬立方米以上,原始景觀保存完好,人為活動痕跡較少,天坑與地下河及其洞穴系統相連。
  • 廣西發現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的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供圖)記者11月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這是11月2日拍攝的弄羊天坑底部的董棕樹林。
  • 廣西現北回歸線以南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南寧11月16日電 記者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據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系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
  • 為「天坑」留影:揭開21世紀地理大發現的面紗
    2016年11月24日,陝西省國土廳發布消息稱「漢中發現了一個數量多達49個的天坑群」,震動國內外巖溶地質研究學界。此前全世界發現並確認的天坑不足130個,漢中天坑群的發現,意味著它成為了「全世界數量第一」的天坑群。這被稱為21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地洞河天坑是其中之一。截止到今年4月,漢中天坑群的數量上升到54個。
  • 貴州平塘天坑群:中國最大的天坑群之一,世界最大望遠鏡坐落於此
    世界地質學界流傳一句名言:研究三疊紀,不研究大貴州灘難於進展,看大貴州灘而不看板庚灘等於沒看。在大貴州灘區域數百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洞穴密布,暗河縱橫,漏鬥豎井天坑成群,錐狀劍狀奇峰無數,集中體現了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徵。
  • 「天坑」是怎樣煉成的
    那坡天坑俯拍圖那坡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大部分容積在百萬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這是北回歸線(即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的離赤道最遠位置,又稱「夏至線」)以南發現數量最多的天坑群。地下董棕林(左)和巖溶景觀(右)廣西「天坑王國」不虛傳在廣西發現天坑群毫不奇怪。事實上,那坡天坑群並不是廣西境內唯一的天坑群。廣西素有「天坑王國」的美譽,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天坑大部分都在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