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動支付
追趕潮流 蹣跚起步(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馮學知
顧客在臺北寧夏夜市烤肉攤前使用支付寶掃碼付款。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支付寶近期發布的《2016年中國人全民帳單》顯示,4.5億消費者在過去一年的支付行為中,有七成發生在移動端。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統計指出,2016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
面對如此誘人的前景,近期,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宣布,將採取整合行動支付終端設備,在公共部門和醫療機構推廣行動支付等具體措施,提升臺灣支付的電子化水平,引起業界關注。
圈裡熱鬧圈外冷
與大陸行動支付(臺灣稱「行動支付」)的如火如荼相比,臺灣行動支付落後早已是全島共識。在防弊重於興利思維影響下,臺灣第一部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直到2015年5月才「千呼萬喚始出來」,歐付寶、支付連等5家機構先後取得電子支付牌照。到2016年,取得牌照的3家機構陸續開業,監管部門進一步簡化了流程為產業鬆綁,境外支付機構獲得準入,各類行動支付工具紛紛問世……說2016年是臺灣的「行動支付元年」,再貼切不過了。
監管的口子一開,銀行、網商、電信運營商、手機生產商、門戶網站等蜂擁而入,推出的各類APP讓人眼花繚亂。島內有媒體乾脆將這些支付工具統一划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搭載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手機信用卡為核心的「閃付派」(Quick Pass);一類是以第三方支付APP為核心的掃碼派(QR Code)。前者類似Apple Pay那樣在移動端建立一個虛擬信用卡,後者則類似於支付寶,消費者藉助第三方支付帳戶完成交易。
迄今還沒有人詳細統計過臺灣目前到底有多少行動支付錢包,它們各立山頭尋找合作商家,形成複雜的支付格局。記者在臺北兩大最熱鬧的夜市——士林夜市和寧夏夜市看到,不少店鋪前都貼了不止1張供掃碼支付的二維碼,有的店鋪前竟貼了4張。商家雖積極,但實際使用效果卻難稱理想。據「金管會」統計,算上電子票證、PC端支付和行動支付,2016年上半年臺灣電子化支付比例僅為30%,「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坦言,這個比例與周邊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距離,「臺灣行動支付提升的空間還很大。」一線商家的反饋則更為直觀。在士林夜市經營炸雞排的許先生向記者透露,他的店可以支持3種手機掃碼支付,「最開始有補貼的時候還有人用,現在大概3天才會遇到一個要求用手機支付的,大家還是習慣用現金。」
即使是那些已經開始使用行動支付錢包的消費者,對其便利性的體驗也並不滿意。在臺北工作的曹小姐常在外面忙業務,對行動支付抱有很高的期待。那現在有沒有可能不帶錢包只帶手機出門呢?「也許可以,但前提是你得下載一大堆APP,完成所有的註冊和帳戶綁定工作。」她向記者舉例道,早上起床想要吃早午餐,要用GOMAJI尋找附近飯店並付款;想去便利店買東西,全家和萊爾富得用歐付寶, 7—11店得用Pi錢包;出門叫車,得下載「樂點行動支付」;去醫院看病,得下載「醫療行動支付」APP ……「就算下載了很多APP,許多地方也不支持行動支付,那就不如帶信用卡和現金出門方便了。」曹小姐說。
完成起步路還長
儘管還不能實現「只帶手機出門」,但比之一年前,臺灣行動支付發展已有了明顯的進步。「金管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臺灣行動支付交易金額已達20億元(新臺幣,下同),年增長率達304%。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這個速度,「金管會」的「五年倍增計劃」完全可以實現,即到2020年,臺灣電子化支付比例將達到52%。
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樂觀,臺灣拍付國際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則指出,光是改變用戶消費習慣,形成比較成熟的行動支付環境就至少需要5年。拍付國際推出的Pi錢包目前已經覆蓋了臺灣近萬家便利店,遙遙領先於同行,但這並沒有讓韓昆舉感到絲毫輕鬆。「臺灣便利店和信用卡太發達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什麼痛點,居民消費觀念又相對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韓昆舉認為,行動支付機構在臺灣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熬不住的很快就會被淘汰掉。
雖然沒有痛點,但若是產品有足夠的亮點同樣也能誘導消費者改變習慣。「大部分業者都是看對岸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沒花時間創新,」韓昆舉坦率地說,「臺灣與大陸有著完全不同的消費環境,臺灣有許多個性的問題要解決,比如臺灣人購物後有拿小票的習慣,能不能通過手機實現,現在還沒有哪家能解決這個問題。」
既然沒有痛點也沒有亮點,那就只能靠燒錢補貼來吸引商家和消費者的注意力。例如,第一家獲得電子支付牌照的歐付寶為培養用戶,先是給下載APP的民眾贈送購物金,再與各個特約商店合作推出購物優惠,甚至路邊停車使用歐付寶繳費也有優惠。其他各個行動支付公司,例如臺灣行動支付、樂點(橘子支)、支付連、GOMAJI也都紛紛加入燒錢補貼的戰局。
燒錢有沒有效果另說,由此帶來的成本負擔更令分析人士擔憂。臺灣知名商業智庫、財團法人諮詢工業促進會研究員陳凱迪認為,銀行在費率上本就比第三方支付機構有優勢,「目前臺灣銀行的轉帳費用牌價是每筆1元,若以支付連搭配信用卡支付的方案所需收取的2%來說,只要消費金額高於750元,銀行轉帳的交易成本就比支付連低。」由此看來,持續燒錢的「移動錢包們」能不能扛住成本壓力,是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的關鍵變量。
此外,近期發生在移動端的多起信用卡盜刷現象更增添了消費者對行動支付安全性的疑慮。玉山銀行信用卡暨支付金融事業處資深經理沈駿怡表示,臺灣行動支付的起步階段會比較長,「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先把底層功夫做好,從硬體技術和應用場景兩方面著手,提高交易安全性,才能擴大使用族群。」
搭上大陸順風車
事實上,在臺灣行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行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先後登島,為大陸赴臺遊客服務。如今,大陸遊客在臺灣住宿、乘車、購物都可以用手機解決。支付寶臺灣市場負責人辜瑞祥透露,支付寶從2014年12月1日在臺灣上線以來,已從3600個支付點發展到3萬多個。騰訊支付平臺部海外商務拓展經理陳儀庭也介紹,隨著全臺灣「7—11」「全家」「萊爾富」等近9600家便利店全面接入,微信支付目前在臺也有超過3萬個支付點。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僅在臺灣建立起了數量眾多的支付點,也搭建起了兩岸跨境電商發展的平臺。支付寶通過「發現」平臺把商戶信息和促銷優惠等快速觸達數以億計的大陸支付寶用戶,微信支付通過公眾號運營為臺灣商家和大陸消費者搭建點對點交易平臺。據臺媒估計,大陸消費者習慣的「跨境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消費模式,一年約含600億元新臺幣的商機。
臺灣商家最初願意接觸行動支付,一大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抓住陸客帶來的商機。陳儀庭在入職騰訊前也曾為臺灣某電信運營商推廣過支付工具,但商家的態度並不十分積極,當他後來再去推廣微信支付時,情況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他們認為本土支付工具並不能帶來新的客源,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可以幫助吸引陸客,所以他們願意做這樣的嘗試。」陳儀庭表示,大陸支付工具進入臺灣,為商家打開了認識行動支付的大門,也為本土支付工具接入商家打開了通道,「既然支持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的設備也能接入其他支付工具,那就不妨再接入幾家本土的。」於是就常常出現這樣一個有趣的場景,臺灣業者為了說服商家接入自己的行動支付錢包,往往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捆綁在一起推銷,商家即使對行動支付本身不感興趣,也會對陸客感興趣。
在部分學者看來,大陸行動支付的發展經驗不只存在於商業模式和消費觀念層面,監管理念同樣是臺灣需要借鑑的。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牆指出,大陸法規是「先開後縮」,由市場去淘汰;相對來說,臺灣法規是「先縮後開」,監管機構防弊心態過重,阻礙產業發展,業者難以把餅做大。「監管部門應在兩點間取得平衡點,借鑑大陸經驗,增強立法的前瞻性,給產業發展留足空間。」李沃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