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展在前幾屆的基礎上有了更為成熟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大敘事和大體量、表達能力的增強以及對日常平凡題材的關注這些方面。同樣是表現時代,大主題或小平凡,不同畫種各有所擅,相比之下,本屆水彩·粉畫作品所呈現的對時代平凡題材的關注或許是其本體語言最為擅長的方面,也是最為可貴的特質。
關鍵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水彩·粉畫 時代 現實 平凡
2019年9月27日至10月27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共展出350件入選作品,包括進京作品40件(含獲獎提名作品9件)。其中,該展區頡元芳的《遠方》與奚忠恕的《天路》分別獲得了本屆美展的金獎和銀獎。
自第九屆全國美展開設水彩·粉畫獨立展區以來,幾屆水彩·粉畫的規模愈加壯大。曾經主要表現花卉、靜物、風景的「小畫種」,現在已能夠勝任任何主題的大創作。
一、大敘事與大體量
展廳中很少看到印象中水彩·粉畫應有的輕鬆、簡淡,從體量到內容,均呈現出向大格局逼近的態勢。水彩·粉畫已經完全能達到各類歷史、現實題材的表達要求,相應地,大體量也更適合於表現大主題。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表示:「這一屆參展作品總體來說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徵,那就是反映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成果,塑造和描繪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1〕對中國新時代發展成就的表現是這屆美展的共同特點,但對於水彩·粉畫來說,這種大體量、大敘事的創作並非其自生的特性,而是逐步形成的。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陳堅說:「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展區的作品比往屆規模愈發宏大,題材更加廣泛,在探索現實和表現時代精神方面越扎越深。」〔2〕這說明水彩·粉畫藝術家在重大題材創作、現實主題挖掘方面已呈現出了群體性自覺,這種自覺或許在水彩·粉畫被單設展區時就開始形成,本屆作品對大場景、大題材、大畫幅的追求,也是這種趨勢的延續。如奚忠恕的《天路》、白露洋的《大江大河》對今天城市建設進程的描繪,邵昱皓的《烈火雄心——中國消防力量》、朱建中的《赤焰蛟龍》、苟範詩的《時代標兵》對新時代軍人形象及其精神氣質的捕捉與塑造,均能顯示出水彩·粉畫在大敘事方面的純熟。
此外,有些作品在加大尺幅的同時在圖式上也做了多樣嘗試,比如塗蓉蓉的《鏗鏘之音》用抽象的手法將水性色塊大面積地鋪染,紅、藍、白三種相對單純的色塊在一定的比例關係下產生了較強的視覺衝擊力,這種時而浸潤,時而密實的節奏又能給人帶來舒適感,吸引觀者去品味水性材料繪畫帶來的耳目一新之感。又如表達環境生態問題的《易拉罐之藍》,作者鄭浙明將各種各樣皺扁的易拉罐瓶子布滿畫面,色塊明麗、豐富,加上滿構圖與圖像化的處理方式,使作品在視覺上極具擴張性。這些作品表明近些年水彩·粉畫在大體量創作上已具備相當可觀的實力。
頡元芳(內蒙古自治區) 遠方 水彩·粉畫 165×132釐米 2019
二、表達能力不斷拓展
對大敘事、大體量的追求,離不開語言和手法的提高,整體來看,水彩·粉畫在表達能力上呈現出一種不斷拓展的勢頭。這個特點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上就已經凸顯出來了,「時下,水彩畫的創作面貌遠遠超出了人們印象中那種水氣氤氳、清爽透亮的樣子,水彩這種繪畫材料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大大豐富。這一切在此次展覽中表現得非常明顯。」〔3〕
尤其是水彩,很多時候是在創作的準備階段作為速寫、草圖為創作服務的,藝術家很少在水彩稿中進行豐富而深入的細緻描繪。或許出於現實重大題材的創作需要,不少水彩·粉畫的寫實功力達到了令人感嘆的水平。如馮衛軍的《疊·G時代》對電線、金屬板、麻布不同材質質感的表現,以及譚秋菊的《The flower》中漸枯的花,衛今的《我心依舊》中的大理石人像,劉進成的《有限與無限的對白》中的煤球,畫中很多是與水性語言相反的物質對象,但藝術家能夠發揮水彩善於汲取其他畫種技術、風格的長處,完成了堪比油畫的寫實性塑造。不過展覽中也有些作品讓人懷疑存在炫技的成分,比如許多作品喜歡描繪塑料布、塑料膜,這種「默契」難免讓觀者印象深刻。
另一個突出特徵是,水彩·粉畫越來越傾向於對其他畫種的語言特性進行追摹,尤其在全國美展各個畫種分設展區的平行對比下,它們與其他架上繪畫的差別越來越小。實際上,在體量、題材上與其他畫種沒有差別也無需加以指責,但是在筆觸、肌理效果上追摹其他畫種,就不得不令人擔憂了。比如,水彩的語言突出在水,如果用這種材料去表現油彩的光澤、質感和厚度,即便成功了,也相當於從互為平行的A點平移到了B點,其平移的意義何在?相信任何一個畫種語言延展的目的都不會是為了證明其能夠比擬B、C、D。本屆水彩·粉畫作品中,除了追摹油畫效果的,也有追求國畫、攝影效果的,甚至有對圖像處理軟體中一些濾鏡效果進行模仿的。面對這種情況,有識者早已開始呼籲水彩·粉畫要保持畫種的獨立性,這與一些畫種所希望的跨越邊界不同,因為水彩·粉畫所呈現的一些趨勢是在失去主體性。出現這些問題,或許與畫家群體數量偏少以及許多其他架上藝術家對水彩·粉畫兼擅的現實有關,相信未來水彩·粉畫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專項藝術家參與進來,對畫種本體優勢進行深入拓展。
奚忠恕(浙江) 天路 水彩·粉畫 148×118釐米 2019
三、捕捉平凡的瞬間
全國美展鼓勵藝術家謳歌時代、關注人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作品主題趨同,只是運用了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但細看本屆水彩·粉畫展作品,確有不同之處,大量作品關注現實中平凡的日常,表現生活裡隨處可見的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溫情。這一點在中國美協對該展區的報導中已有提及,認為「藝術家們很注重從生活中去發現感人的瞬間」〔4〕。水彩畫較其他畫種尤其凸顯的對平凡的關注、對日常細微事物的關注與其自身的發展脈絡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作為由傳教士帶來的外來畫種,水彩在進入中國之初以「外銷畫」的形式,描繪廣州周邊沿海地區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物;被國內藝術家習得後,水彩在早期教學中多以風景、靜物為描繪對象,不少藝術家會選擇攜水彩在行旅中寫生,記錄日常感受。水彩畫也就天然地帶有生活、世俗氣息,從今年的作品來看,這種氣息一直都在。
如陳之哆的《放心地瓜》,新鮮的果子、菜農隨手放下的菸斗、親民的價格還有用於付款的二維碼,再現的正是我們平時經常路過的菜攤。畫面讓人感受到菜農的樸實與辛勞,而這些元素卻訴說著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變化。還有遲慧鑫、胡博的《小城晨曲》,作者描繪了街邊早餐攤的熱鬧場景,剛掀開的鍋蓋與食物冒著團團熱氣,油桶、煤氣罐、零錢箱不知會勾起多少人的回憶!早餐攤的師傅分工有序,加工面點的、分配熟食的、與送貨師傅算帳找零錢的,似乎客人還沒到,他們早已忙碌起來了。類似的還有郭躍明的《展銷兩旺》表現市集上琳琅滿目的貨品以及熱鬧的買賣場景、陳玘淵的《觀者》對醫院注射區的描繪、王藝潺的《燈火闌珊》對夜幕下外賣送餐員工作常態的記錄、戴永強的《剃頭系列之二》對農民使用鐮刀為同伴剃頭的日常行為進行捕捉等等,藝術家的高明之處是能在時代現實的表現中發現平凡的可貴之處。平凡就在每個人的身邊,能讓人毫不費力就遇見,一個街道、一個場景、一個舉動,都散發著真實的氣息、人性的溫度。本屆獲金獎的作品頡元芳的《遠方》就是對草原上平凡一幕的描寫,兩個人注視著同一個方向,臉上、身上映著陽光,前面的人自然地抬起左手遮擋刺眼的光線,讓目光看得更遠。普通的舉動、普通的期盼,也最能讓所有人感同身受。或許這也是水彩·粉畫在現實主題感受、表達方面的特點和優點。
全國美展按畫種劃分展區,其訴求在於肯定畫種間的差異,但在現實境遇中畫種間的差異卻在不斷縮小,這個問題在水彩·粉畫展區體現得尤為明顯。不過,這屆作品體現的對現實中平凡瞬間的關注卻讓我們看到了同質化趨勢下令人驚喜的「個性」。這是其傳統特質的延續,期待未來的水彩·粉畫創作能在這個方面,以及本體語言拓展方面提高重視度,能有越來越多的專項藝術家來壯大隊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注釋:
〔1〕書畫頻道報導。
〔2〕陳堅《「向上走」的中國水彩》,《光明日報》2019年10月27日。
〔3〕楊斌《有失本色的融合——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述評》,《美術觀察》2004年第10期。
〔4〕宋炳林《「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深圳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微信公眾號,2019年9月27日。
緱夢媛 本刊欄目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