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藍白合作是當下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2020-12-25 騰訊網

香港《中評社》評論指出, 中國國民黨「人氣王」韓國瑜揮揮衣袖,在鐵粉送別下黯然離開高雄市政府。以民進黨一黨獨大政局,國民黨想要重返高雄執政,甚至未來想要贏得大選,機會都是微乎其微了。臺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民進黨在臺灣已成巨獸般的政黨,黨內團結,循序漸進培養人才,掌握媒體與網軍,在社會盤根錯結,靠著炒作分離意識牢抓年輕人,平均支持度已來到6成以上,難以撼動。尤其臺灣問題現已是「中美」角力的副產品,在「修昔底德陷阱」催化下,未來幾年不論美國是否還是川普執政,中美對抗格局不會有太大改變,美國需要臺灣牽制大陸,也需要臺灣在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民進黨單靠「抗中」一味就能在臺灣躺著選。除非內部、外部有重大改變,民進黨在臺灣長期執政態勢不會改變。

民進黨更可怕的是內部自行修復能力,韓國瑜曾形容「民進黨像妖怪,手斷了明天長一隻手,腦袋切掉了,明天又長出一顆新的」,講得實在貼切。「在野黨」苦等民進黨分裂,但他就是不會分裂。2008「大選」因陳水扁貪汙慘敗時,許多人都悲觀認為民進黨永遠翻不了身,但8年之後就把政權拿回來。2018「九合一」選舉潰不成軍,22縣市只拿下6席縣市長,只花二年時間,2020蔡英文就狂勝。蔡曾與蘇貞昌、賴清德鬥得死去活來,現在一個是「閣揆」,一個是副手,全被收服。「新潮流」曾權傾一時,現在蔡英文左手拉遊錫堃、林佳龍的「正國會」,右手拉三立電視臺海董的「海派」,新系人馬如鄭文燦等人要出頭也得向蔡低頭。

反之,曾在臺灣一黨獨大的國民黨在2016、2020連兩次「大選」吞敗,韓國瑜的高雄市長又被罷免後元氣大傷。更嚴重的是,國民黨現在是內外交迫,外部有民進黨強力壓制,黨內最強的韓國瑜已遭雙殺,其它如朱立倫、江啟臣等都只能算是「二軍」,不必指望。朱立倫2016已和蔡英文交手過一次,只拿到381萬票,比2020韓國瑜拿到的552萬票還少170萬票。接下來的高雄市長選舉必敗無疑。

國民黨更大的隱憂是內鬥,潰不成軍了還繼續搞宮廷鬥爭,路線角力。歸納起來,國民黨現在的兩條路線,一是韓國瑜、洪秀柱的「九二共識」派;另一路線是以朱立倫、江啟臣、王金平為主的本土派,不肯再講「一中」與「九二共識」,也不在乎國共關係。

以山頭派系來分,則有韓國瑜、朱立倫、江啟臣三大股勢力,明年國民黨主席改選,也將是這三大勢力競逐。韓被罷免後、解職前向鐵粉發出穿雲箭,隱含「我將再起」呼喚,他的對象不是民進黨,而是劍指黨內,特別是朱立倫和江啟臣。而在韓回歸民間前,可見朱與江「防韓」動作源源不斷。

最近,朱立倫和江啟臣不計後果拼脫中,讓人瞠目結舌。朱強調,國民黨要儘快撕掉所謂「親中賣臺」惡意標籤。江啟臣則在國民黨英文版新聞稿挑明稱,國民黨「反對共產主義」(opposed to communism)。朱、江的動作明顯是衝著韓國瑜而來,因應韓被放虎歸山,要用所謂「抗中」路線來壓制韓在黨內的發展。尤其是黨主席江啟臣接下來可能以主導定調黨內兩岸路線的方式來鬥韓國瑜。

柯文哲的臺灣民眾黨11日已率先向國民黨拋出合作方案,稱可共同提名在地、優秀、無黨籍人士參與高雄市長補選,這也是2014綠白合作把柯文哲送進臺北市政府的模式,但已遭國民黨否決。

就民眾黨立場,堅持要提「無黨籍」參選,主要是維持主體性,避免過去親民黨與國民黨合作,最後被國民黨吃掉,泡沬化的下場。但國民黨山頭林立,朱立倫、江啟臣都志在大位,韓國瑜也不排除想捲土重來,國民黨拒絕藍白合作並不意外。不過,政治是選上才算數,理想與現實難以得兼,「在野聯盟」的型式很多,也有可能採個案合作,方案是談出來的,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面對巨獸般的民進黨,「在野黨」想要一對一扳倒民進黨是不可能的,臺灣政局能否改變端視弱化的國民黨能否放下身段,認清現實。

相關焦點

  • 中評社:臺灣四大選舉夢魘一掃而空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香港「中評社」15日發表題為《馬英九連任 臺灣的夢魘不見了》的評論文章,作者鍾維平稱,臺灣選舉塵埃落定,馬英九連任,國民黨繼續執政,這樣的選舉結果是最符合臺灣與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選舉以來一直壓住臺灣的夢魘,一掃而空。
  • 香港《中評社》:民進黨選舉無敵 臺灣怎麼走下去?
    南臺灣的臺南、高雄、屏東又全部插上綠旗,2022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可能僅能保住新北市、金門、馬祖、花蓮,以及新竹縣、苗慄等客家優勢選區。2014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拿13席,國民黨6席;2018變成國民黨15席,民進黨6席,活生生就是鐘擺,下次鐘擺再擺回去不是不可能的事。第二,醜聞打不垮民進黨。
  • 香港《中評社》社評:民進黨選舉無敵 臺灣怎麼走下去?
    高雄市長補選落幕,民進黨籍候選人陳其邁以壓倒性的7成得票率當選,國民黨籍候選人李眉蓁只拿到25.9%、臺灣民眾黨吳益政則為4.06%。這是民進黨繼2020選舉、罷免韓國瑜之後再一次展現實力。
  • 臺灣中評社山東參訪團到泰安交流訪問
    臺灣中評社山東參訪團到泰安交流訪問 2013年05月14日 09: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中評社:大陸對臺灣情況把握達到歷史最高點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不久前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舉辦座談會,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與會。
  • 張五嶽:兩岸政黨交流影響臺灣未來政局
    張五嶽:兩岸政黨交流影響臺灣未來政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7日 22:52 來源: 來源:中評網  中評社臺北7月20日電(記者陳慶祥 盧浩文)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嶽認為,北京目前採取與臺灣黨派交流的政策,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非常大。北京和在野黨不斷的溝通,將對未來的臺灣選情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 中評社:臺灣無立場評斷港區國安法
    「港區國安法」實施細則7日生效,民進黨當局聲稱隨時緊盯該法施行,如果對臺灣造成傷害或是不合理的,「會考慮反制措施」。香港《中評社》今(8)日發表評論文章,稱民進黨當局究竟要如何反制,尚未可知,可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因為臺灣有所謂「國安五法」,還有「反滲透法」,其實並無立場去評斷「港區國安法」。
  • 蔡當局雙重失能 臺灣要空轉到2020年?
    香港中評社12月31日發表社評指出,新的一年,臺灣因「九合一」大選國民黨狂勝15縣市出現新轉機,執政的民進黨則已陷入施政與兩岸的雙重失能,政策與人事更迭都無法解決其困境,有助臺灣發展,充其量只是民進黨內部權力遊戲,蔡英文個人的政權保衛戰。
  • 專訪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媒體應以更寬廣視野看待兩岸
    中新社臺北12月30日電 題:專訪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媒體應以更寬廣視野看待兩岸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劉舒凌  「兩岸剛開始交流時,臺灣民眾對大陸是真的不了解,連垃圾桶長什麼樣都好奇。」述說兩岸新聞互動起步時的光景,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在他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辦公樓裡娓娓道來,資料夾裡一份份發黃的報紙印刻著歷史中的重要時刻。
  • 2018年臺灣政局劇變
    2018年是臺灣政局劇變的一年,島內政治社會正在形成新的動力與矛盾。兩岸僵局和島內經濟「寒流」之下,民進黨「綠色執政」四面樹敵、作繭自縛,引發強烈民怨,與韓國瑜等「非傳統政治世代」掀起的民意「韓流」滌蕩交匯,迸發出翻轉政治生態和民意結構的巨大能量。新舊政治勢力的交織博弈,最終通過「九合一」選舉重塑了臺灣政治社會的面貌。
  • 民進黨「豬事」不順,藍白合體有望?
    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近期動作頻頻,包括與馬英九同臺記者會、與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長盧秀燕、前臺中市長胡志強聚餐談臺中捷運,4日也將與國民黨前黨主席朱立倫同臺,掀起「藍白合」的想像。柯一改近期的低調作風,或許是臺灣民眾黨民調回升到10%,且民進黨因萊豬案頻出狀況、高雄市長陳其邁連續民調墊底有關。
  • 中評社:美國打「臺灣牌」?大陸的反制是認真的
    臺灣軍方21日晚上稱,大陸兩架次的運8反潛機(如圖)21日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這是17日以來第4度繞臺巡航。大陸近期一連串的軍事反制都是衝著美臺勾連、「臺獨」猖獗而來的。大陸專家金燦榮認為,因為美國打「臺灣牌」力度空前,「切香腸」加碼,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已嚴重化、尖銳化。
  • 中評鏡頭:臺灣借鏡大陸共享單車拼物聯網
    (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臺中12月18日電(記者 林谷隆)中興大學與臺灣數位光訊集團18日合作成立「物聯網智慧生活應用模式聯盟團隊」,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寬鋸領導的SwiCity E-bike研究團隊展示新研發的物聯網晶片,不只能簡易完成租借、解鎖,更可運用大數據核心技術,完成遠距資訊傳輸系統裝置及雲端智慧資訊之串流服務,更舉大陸知名的「ofo小黃車」、「摩拜單車
  • 2018年臺灣政局觀察
    ,兩岸僵持對抗加劇,島內民怨不斷升高,匯聚成渴求改變的民意洪流,並在年底「九合一」選舉中噴湧而出,翻轉臺灣縣市執政版圖,動搖民進黨執政根基。「九合一」選舉折射臺灣政治生態和民意出現深層次轉變,傳統政治勢力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大,臺灣政局將更複雜多變。
  • 中評社:臺灣看「習特會」有三大盲點
    據香港中評社11月11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訪華處處亮點,臺灣一如往昔對中美領導人會晤小心翼翼。以目前情勢,臺灣對「習特會」顯然有三大盲點,守著昔日的「美中臺」架構,忽略了大局勢的快速變化。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第一大盲點是,臺灣高估自己在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川普這次浩浩蕩蕩帶著大批企業家訪華,在北京籤署了高達2500億美金的經貿大單,收穫滿滿;在朝鮮與南海等議題也獲得建設性成果。習近平9日在共同記者會指出,「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 2018年臺灣政局演變的特點
    2018年是臺灣政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的一年。島內不滿蔡英文當局執政的民怨持續累積,「重經濟民生、反政治惡鬥」的主流民意形成一股「反蔡反民進黨」的社會風潮,「討厭民進黨」成為「全臺最大黨」,最終導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島內政治格局呈現藍營「地方包圍中央」之勢。
  • 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
  • 愛臺灣身份證?大陸嫁到臺灣的已越來越少了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高雄市新住民發展協會理事長郭冠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近年一直協助政府推動領身份證,但不想拿的就是不想拿,不管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國家與地區的配偶都一樣。他分析原因,除了誘因不太夠,也與臺灣競爭力下滑有關,當然政局不安定也有影響,現在網絡發達,在海外滑手機比較一下都知道,連越南印尼都不太願意嫁過來臺灣。  根據2019年統計,臺灣18萬名外籍配偶中,有約12萬人取得身份證,取證率為65.7%;陸配35萬餘人中,有約12萬人身份證,比率為35.79%。取證率外配幾乎是陸配的兩倍。
  • 中評鏡頭:阿里山賞櫻 臺灣好美
  • 總結2020臺灣軍事狀況,大陸學者:出現四個「前所未有」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史曉東總結2020年臺灣的軍事情況,認為臺灣「以武謀獨」出現了四個「前所未有」:鼓吹「抗中保臺」、配合外部勢力從軍事上圍堵大陸、整軍備戰的緊迫感和針對性、研發部署不對稱武器裝備的速度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