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6月21日報導(編譯:蔡妙嫻)
過去6個月是Uber成立8年以來最難熬的一段日子。今天,Uber又採取了近一步措施,啟動名為「180天改變」的項目,並宣布將開始支持用戶給司機支付小費。
這可不是小打小鬧。一直以來,Uber給出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上線小費功能。他們說小費可能會帶來令人不愉快的後果,例如司機會放棄接待貧困街區的人,轉而迎合富裕用戶,因為後者給的小費會更高。
雖然Uber追求改變的心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賞,但也有人認為,這家公司還有更深層次的動機。近幾個月以來,因為公共形象一落千丈,Uber的業務——至少在美國——已經受到了影響。
儘管其第一季度全球營收飆漲至34億美元——幾乎是2016年同期的3倍,但它的市場份額正逐漸被規模較小的對手Lyft所侵蝕。《金融時報》指出,到5月底,Uber在美國的年增長已經放緩至40%,去年同期則為55%。Uber的美國市場也在一步步萎縮,從今年1月初的84%縮小到了5月底的77%。
眼下,Uber想改變公眾對待它的態度也難了。有人說,Uber此次上線小費功能,是不是對司機-用戶-公司關係進行的門麵粉飾,畢竟他們的商業模式依靠廉價勞力——也就是將司機看作合同工——才得以成功。
也有人引用作家Michael Lewis 20年前針對小費的言論說,這只是一次調整。正如Lewis當年所說,「你對待小費越是謹慎,它就越會帶來不愉快。」
儘管已經過去很多年,Lewis的話放在今天仍然使用。任何一個給過小費的人都知道,不愉快的事情有時候是會發生的。這也就意味著,Uber必須走好這一步,一旦出錯,無疑是給已經深陷輿論的公司雪上加霜;而如果走對了,則相當於給徘徊於沙漠的公司一場及時雨。
據外媒說法,Uber還抄襲了Lyft的一個功能:乘客可以在72小時內給司機支付小費,但Uber把這一限期延長到了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