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應該吃什麼好呢,周末在家,教你做出美味好看的深夜美食!
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世界各地城市不論大小小商小販們就會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支起門面鋪開攤子燈火輝煌的夜市就在熙熙攘攘的行人間熱鬧起來了雖然T恤衫和遙控玩具也能吸引一部分的目光但是夜市永恆的主題永遠是美食。
夜宵 ,是指每日三次正餐以外,於晚9~10時安排的一次加餐,時間特指休息時間(通常為九點至十一點後至凌晨四點前,因凌晨四點開始是廣東早茶時間)。 城市當中,夜宵跟正餐的選擇幾乎沒有分別,夜宵較晚餐多了一些不容易吃飽的小吃,例如燒烤、糖水(即甜湯)、以及小炒等。因消費比酒吧、迪斯科便宜,故也是成年人把酒談天,放鬆心情或觀看夜間球賽的另一場合。
夜宵已經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那麼深夜時我們都在吃什麼?
1、美味無比的串兒
在街頭隨處可見的小吃就是各種串了,人們無法抵擋瀰漫在空氣中孜然的味道。最受歡迎的串兒當然是羊肉串了,但是還可以有其他各種蔬菜和肉類的選擇,包括魚肉、章魚、雞脆骨、雞翅、腰子、小蝦、饅頭、毛豆、花椰菜、茄子等多種選擇,賣烤串兒的商家,他們總是能夠很好的把握應該在肉串上撒上多少香料和辣椒,如果配合啤酒味道就更好了。
2、海鮮大排檔
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去找點小吃消遣消遣是個不錯的主意。小龍蝦是一種很適合小吃,很多城市都可以找到,尤其是那邊沿河或者沿海的城市。在城市裡,不難找到那些通宵營業的提供小龍蝦及螃蟹等海鮮的飯店。烹飪它們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幹煸、椒鹽、香辣以及紅燒等等,取決於飯店的做法和我們的喜好。這些飯店經常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提供螃蟹、皮皮蝦、烤牡蠣、貽貝、扇貝、鮑魚等等,自然而然,每家飯店都有它們獨家的烹飪秘方,但是它們都放了太多的油、辣椒、大蒜或者醬油和大蒜。個人而言,一筐小龍蝦、撒著蒜瓣的烤牡蠣以及冰鎮啤酒和幾個朋友小聚一下,想想就特別的興奮!
3、簡單蘭州拉麵
在全國各地由蘭州當地人開的清真飯店裡找到這種大受歡迎的麵條。如果你親眼看到麵條製作的過程,你會深深的欽佩這種技藝,認真對待你面前的每一碗用心製作的精華。這些麵條常常配以羊肉或者牛肉,炒麵或者湯麵經常是那些還未醒酒的人的最佳小吃。
4、肉夾饃
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漢堡包」,新鮮出爐的麵餅裡面包著醃製的豬肉或者羊肉,以及切碎的香菜、孜然以及紅辣椒,絕對是最棒的小吃。這種小吃絕對是社交達人們的最愛
5、煎餅果子
這種好吃的卷餅是在圓烤盤上製作的,在上面加上一個雞蛋、香蔥、洋蔥及醬料,然後在上面放上一個炸的很脆的油條,或者叫果子,小心的卷好,你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真想馬上就吃到嘴裡啊有時候夜宵吃的是一種感覺雖然食物並不是多麼的名貴但是樣式味道都超級愛
用舌頭感受每個城市的氣息,在他看來,早餐是一個城市的良心,而宵夜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中國許多城市都千人一面,看著差不多的高樓大廈,談論著相似的生老病死,只有過了晚上10點,走到街頭,才可以發現一個城市的真滋味。」小寬說,「白天的正餐有時候過於隆重,像女孩子化了濃妝,穿著晚禮服一樣,而到了深夜,穿睡衣了,才露出最本真的模樣。」中國的宵夜大多是大排檔或者小飯館,三教九流共處一室,充滿煙火氣。因此,宵夜跟這個城市的人有一種骨肉相連的溫存感,特別能體現城市的性格。有一次,小寬在武漢的萬松園吃小龍蝦,人聲鼎沸,地上的龍蝦殼都粘腳。旁邊幾個武漢女孩講了一晚上的粗話。「好過癮,如同這個城市一樣火爆。東北宵夜吃燒烤的儀式感更足,一個合格的東北大哥擼串的時候,身邊必須有個穿白貂剝蒜的老妹兒。在上海想找個好吃的燒烤攤就比較困難,這裡吃宵夜溫文爾雅的,他們很少赤膊上陣,大聲喧譁,喝多了耍的醉漢也少見。」
深夜的城市裡飄蕩著各種故事,夜越深,故事越傳奇。北京的燒烤攤有兩大傳奇:保利老李和望京小腰。幾年前保利劇院東門的老李烤串,深夜出攤,煙霧繚繞。這裡明星美女出沒,連周迅、範冰冰也來捧場,顯得特別與民同樂。幾年前的望京小腰,也是露天攤,一到晚上香車美女,成了一種景致。在這裡沒有階級,開瑪莎拉蒂的囂張小夥也得蹲在地上吃小腰。
好吃嗎?小寬沒覺得,就是湊個熱鬧。「保利老李,挨著保利劇院,離三裡屯比較近,成了當時潮流男女泡完吧以後的第二落點。我的朋友、導演高群書出手大方,給一千塊錢小費,江湖上慢慢就有了名號。傳奇是食客造就的,慢慢傳,傳來傳去就成傳奇了。」小寬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望京小腰也一樣,那裡原本是一塊空地,超跑俱樂部的人在那兒聚集。這就形成了身份反差,開超跑的是他的社會化人格,吃宵夜可能是他的本真人格。反差越大,傳奇性越強。」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傳奇。「胖大姐臭豆腐」是杭州暗黑界的傳奇,以前就在杭州最繁華的地方擺攤設點,晚上11點正式接客,早一分鐘都要等著。胖大姐一家三口,兩口油鍋,紅男綠女排隊點了,隨便找個地方蹲著吃。後來這家店搬到帶頂子的門面裡營業,開業第一天,杭州的吃貨聞風而動,排隊吃一塊臭豆腐,就像是大年初一搶頭香。現場各種直播,還有警察來維持秩序。
這些活躍在深夜的小攤小店和那些來來往往的食客,構成了城市的B面,有人間的悲歡離合,有生活的波瀾壯闊。小寬形容它們像是一個城市長在唇邊的黑痣,不用美顏相機,不用加柔光,就是普通生活的底色。「凌晨尋找鬼飲食的夜遊神們,穿著趿拉板深夜覓食的小情侶們,像你我一樣,只願意無拘無束地吃吃喝喝,越是草根越是暗黑,越有生命力。」
每到深夜,靈魂和肉體總有一個在尋找宵夜的路上。小寬回顧自己的青春,基本上是一個宵夜連著另一個宵夜。來來去去,約在一起吃宵夜的總是那麼幾個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算一個,兩個「掃街嘴」奉行一條共同的原則:「最好吃的是人,尤其是在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