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紹子,還是臊子?
遊一趟古鎮,竟給自己出了一道莎翁式選擇題。
因蘇稽古鎮源於市井便有了江湖美食一一紹子豆花,可因一個"紹"字,卻遭遇了改與不改之困惑。
一∴紹子
紹子本應寫為臊子,寫成"紹"應是音轉後,並不約定俗成之同音同義異體。
年少時讀《水滸》首次見到臊子,原來肉餡古人稱"臊″。可見中學課本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https://m.toutiao.com/is/J9Qfo19/。
臊子本為剁碎或絞碎的肉末,也可稱肉米,北方一般稱為肉餡。
臊子本為市井俚語,進入書面後,以音轉字寫成了臊子,有如岐山臊子麵。但究其詞源,有點古,至晚在元明兩朝即流行於市井煙火。
二∴豆花
豆花為西南一帶的獨有豆製品,用膽水(即以做豆腐為生計的楊白勞所喝之卣水),點豆漿成品於豆腐與豆腐腦之間。也可理解為嫩豆腐,市面上的"日本豆腐″即可歸類於豆花,但用了內脂點化凝固。
市井美食講究工藝傳承,重在火候把握。軟滑,香醇,細膩,溫潤,如此方為豆花上乘。
最寶貴是,豆腐為市井勞苦眾生能吃得起的蛋白質。歷二千年後,豆花之所以能在滿清王朝時,在西南大行其道,無它,完全是因為窮人也吃得起,成了補充蛋白之不二必選。而今走紅則是因為植物蛋白,吃了,哪怕多吃,也不會"三高」。
三∴紹子豆花的改與不改
樂山一帶,在豆花中加入肉臊,應是上河幫菜糸之首創,所以稱之為"樂山紹子豆花″才更為準確。
但豆花在西南皆有製作,將肉臊豆花歸於上河幫是否有掠美之嫌,不好說,但在樂山一帶最具風味應可確認。
本應稱為臊子,因樂山一帶紹子豆花與紹子面一樣已成為了招牌美食。改了,恐影響市物號召力,難道要繼續從眾不改嗎!
不改,由此就少了歷史底蘊。因一字之差,讓一道美食不見了歷史沉澱,也會讓人抱憾,品不出臊子中的悠遠。
這個請讀者諸君給點意見了。
四∴蘇稽紹子豆花。
紹子豆花並非蘇稽所獨有,只是在蘇稽吃到了最美味那一種。
前提是豆花要點製得恰到好處,加入紹子配味後,既有絲絲肉感,妙處是大大改善了因為工藝必然帶來的濃重糊感,讓人更容易入口。回味中有了淡淡肉香與少許糊香的複合回香,挺線性。
五∴走出蘇稽闖蕩更廣闊的江湖。
作為美食,紹子豆花已具單品經營潛質,大幹開店,小幹設攤,均可靈活經營。
如何輸出美味,完成臊子豆花之商業化。這裡想強調的是,但願別像麻辣燙一樣,源於樂山牛華,卻在流行中失去了牛華。
六∴不能不品的又一大眾美食
如果您能忍受比蒼蠅館子強一點的環境,還是可以去品味一下的。
實際上,更美味的是血旺,但血旺不是店家自製,當然揣冒死吃河豚之勇氣,偶一為之,也是相當巴適。
七∴自嘲式結語
只是奇怪,為啥偏偏蒼蠅館子出美味呢,挺難為吃貨,面對美食,又不能不忍受。
嘿嘿嘿,打油自嘲一下。
人道嘉州美味多,
獨享美臊那一種,
莫讓豆花成追憶,
再品古鎮趁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