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 守護彝文化的美姑「匠心」

2021-02-08 涼山州智慧旅遊

大涼山腹地的美姑,是民族文化大縣,也是「非遺大縣」。

「美女之鄉」「畢摩文化之鄉」「熊貓之鄉」「摔跤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並舉,聲名遠播。上蒼賜予的秘境家園,人傑地靈,令人神往。神秘活態的畢摩文化,是原生文化的魂;源遠流長的譜系文化,是原生文化的根;神奇獨特的德古文化,是原生文化的骨;別具一格的建築、飲食、服飾、銀器、習俗、節慶等大眾文化,則是原生文化的血肉。洋洋灑灑數家珍般,把整個美姑真真切切地抖落了一遍,真正是原始古樸、豐富多彩,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彝族文化博覽園」。

神秘活態的畢摩大縣

美姑

美姑屬「義諾」方言區的中心,是彝族傳統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獨特的地區。有「畢典之鄉」「人文之鄉」和「畢聖故裡」之稱謂,是畢摩人數最多、畢摩法具最齊、畢摩經書最豐富、作畢水平最高的地方,素有「畢摩源頭在碩諾」的說法,是彝學界公認的「畢摩文化之鄉。」彝族畢摩文化作為開啟彝族傳統文化的「金鑰匙」,倍受有識之士的青睞,由於它的「活態性」,被人譽為是「彝族傳統民間文化的寶庫」,是「史前文化活基因庫」。

畢摩文化是彝族文化複合的靈魂,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在外界看來畢摩人員很神秘,不可思議,那眼花繚亂的畢摩特技,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如舌添鏵口、手撈油鍋、沸水澆體等等,已經超過人體的生理極限,科學也無法解釋,因此每到美姑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外來的媒體及遊客雲集美姑,不惜翻越千山萬水,長途勞頓,就是為了畢摩特技一睹為快。據統計,美姑境內有各類畢摩經籍達332種14萬卷,這些經籍不但是研究古代彝族政治、經濟、哲學、語言、文學、藝術、文字、風俗、倫理、天文、地理、歷算、醫學、農學等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也是民族學、古文化學、宗教學、神話學等極其寶貴的資料。遺留下來的阿蘇拉則藏經樓、阿蘇拉則神泉、阿蘇拉則法鈴、格初誦經洞、大畢摩鬥法遺址、行畢石刻等古籍也給畢摩文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008年11月,美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美姑縣畢摩文獻管理規定》。美姑縣彝族畢摩文獻於2010年3月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國家級文獻遺產以來,如今該項遺產成為了美姑縣乃至涼山檔案工作的一張名片。為了弘揚彝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好彝族畢摩文獻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在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文獻遺產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

2014年9月9日,美姑縣畢摩協會正式成立,來自全縣各地的9大畢摩流派50名畢摩代表參加了成立儀式。美姑縣畢摩協會的成立,討論通過了《美姑縣畢摩協會章程》,標誌著全縣畢摩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美姑2006年創立《畢摩文化》年刊,出版了《中國彝文典籍譯叢》《彝文典籍集成》《涼山畢摩》《彝族克智》《大涼山美姑民間藝術研究》《彝族畢摩儀式解讀》《彝族畢摩泥塑草偶研究》《祖靈的祭禮:彝族尼木撮畢大型祭祖儀式及其經籍考察》等,啟動了《中國美姑畢摩典籍大全》100輯的編撰工作。完成了《畢摩人物誌》美姑地區50餘名入選畢摩傳記的撰寫任務。完成《諾蘇畢摩典籍大全》1\\u001f—10輯的初稿編纂工作。同時,建立了畢摩文化展覽廳,接待海外及國內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考察。先後舉辦了一次第四屆國際彝學會,兩屆畢摩文化節,四次畢摩文化學術年會。先後翻譯出版了《招兵經》、《指路經》、《防癩經》、《爾果尼日》、《祭祀家神經》、《蘇尼維勒》、《百解經》、《驅鬼經》、《勒俄》等畢摩經典。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發達,畢摩這一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戰,但以吉利家族的畢摩堂,吉克家族的畢摩文化傳承基地也在繼承與發展中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源遠流長的譜系文化

美姑

族譜是彝族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的檔案,是記錄彝族人繁衍遷徙的珍貴文獻,也是彝族人探祖認宗,尋親訪友的身份依據。所以說彝族的譜系不僅反映了彝族人的家史,而且記錄了彝族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彝族繁衍和發展的珍貴檔案。大涼山彝族人以口傳或書載的形式,不斷地延續和傳承著自已的族譜,至今美姑仍然較為完整地保存著這一文化傳統。

「樹有根、水有源、家有譜」是植根於彜族人心中的共同意識,這種意識推動著譜系文化向前發展。美姑是歷史上古侯、邛涅兩支彝族先民匯合的地,也是彝人從此走涼山各地的發祥地。從歷史環境上講,美姑是彝族腹心地,世居民族百分之百為彝族,歷史上就有207個姓氏長期居住在美姑,約佔全國彝族姓氏的45%,每家每戶每族的家譜族譜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彝族一個無比寵大的族譜系統,就像一棵枝繁葉茂,根系發達的的巨樹,民族源遠流長的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姑內部印刷的家譜已經超過500種,這些家譜在編纂上有諸多創新之處,不拘泥於傳統的家譜編纂方法,而更注重以敘史為主,以歷史發展為脈絡。為當今史學界研究人類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2014年2月,中國彝族譜系研究與傳播中心在美姑縣正式成立,該研究與傳播中心是目前全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家研究彝族譜系文化的機構,中心的成立對於研究彝族先民的哲學思想、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關係、民族源流和宗教民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必將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產生深遠的影響。據了解,該中心制定了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研究計劃和規劃,初步打算每5年出版十部譜系研究成果,從2014年到2020年,擬定公開出版吉狄(蘇嘎)、冷波惹嘿、吉以曲木、吉史惹古等十部家譜。之後,以平均每年5至10部的速度出版發行。已出家譜按30年為一周期重新修訂,到中心成立50年周年時,可望出版600部以上的家譜,到那時,百分之百的彝族家支歷史都得到理順,這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大事。之前,彝族譜繫於2013年被涼山州人民政府列為「非遺」保護課題,正在積極申請省級、國家級「非遺」保護和世界記憶遺產。

神奇獨特的德古文化

美姑

彝族諺語道:「彝區的德古,漢區的官府」、「鳥兒離不開林子,彝人離不開家支,家支離不開德古」。民改前的涼山是個部落林立,家支割據,互不統屬的時代。部落之間、家支之間經常捲入各種紛爭,為了解決利益糾紛平息矛盾產生了一種說「中間」 的調解人,這個人就是「德古」。

「德古」一詞為彝語,是對民間糾紛調解中調解人員的他稱。指有威信、知識豐富、智力過人,熟悉彝族習慣法及古規古俗,能按習慣法及其案例處理糾紛,辦事公道果斷,能言善辯,能為家支(或地區)解決糾紛,處理各種刑事、民事案件的調解糾紛者。德古不僅知識面廣,能言善辯,而且協調能力強,調解中,常常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說服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一致協議。德古不世襲,他是通過對一件件糾紛的成功調解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和社會的公認的德高望重者。美姑在「德古」文化上保留的最完備,影響更深遠。在民間出現矛盾和糾紛時,時常會出現「德古」們的身影。

就是這群「德古」,依據不成文的習慣法,支撐起了整個彝族社會幾千年,特別是近二百年來,「天下雞蛋一樣大,黑彝腦殼一般大」更是美姑的真實寫照,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值得更多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專家來剖析研究。美姑德古不僅在活躍在本鄉本土,有的還常常被邀請到外地調解,成為名揚大小涼山的大德古。

在美姑從德古人群中演繹出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德古用繼承的彝族習慣法重在修復被破壞了的社會秩序,注重調解從情理上去打動雙方,使雙方握手言和,化幹戈為玉帛,不存在執行難和翻案等問題,「德古」調解依然是彝族群眾解決糾紛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德古對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起了積極穩定作用。運用彝族傳統習慣法對矛盾進行疏通,對心理進行疏導,儘可能地修復好被破壞的人際關係,防止了矛盾的激化,治標也治本。解決了法律過於刻板,缺乏人情味,靈活性差,沒有體現人性化的一面。三是利用「德古」這一傳統文化資源,將其傳統的法律職能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人民法院根據重調解的審判原則,聘請了大量「德古」為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和陪審員,開創了司法調解的新局面。

2013年美姑縣成立了民間「德古」協會,在充分尊重歷史、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挖掘民族文化亮點、發揚民族文化閃光點,尊重民俗,合理引導,用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服務。

未完待續.

文/羅賢、彭傑、李焰川

圖/李焰川 部分圖來源於網絡

素材來源 | 涼山文藝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更多精彩文章請看這裡!

追溯歷史長河中的那一抹紅!

抖音裡,我愛上你曾見過的涼山(上)

抖音裡,我愛上你曾見過的涼山(下)

春季戶外遊,州內這幾個地方推薦給你

你好!我是會理,我為自己代言!

涼山唯一! 會理古城入選第一批四川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好消息!涼山唯一,西昌入選「首批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

喜訊!涼山A級景區再添新成員!冕寧彝海、會理會議紀念地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相關焦點

  • 傳承千年彝風 弘揚民族文化——2019大方彝族火把節盛大舉行
    傳承千年彝風 弘揚民族文化——2019大方彝族火把節盛大舉行 發布時間:2019-07-31 18:52:32   作者:何力輝 尚升高 鄭瑋   來源:大方縣融媒體中心
  • 石林彝米水鄉文旅驛站-----尋千年古彝文化,探原始人文民俗
    彝米水鄉文旅驛站始創於2009年,地處雲南石林景區入口800m處,總佔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是一家以舞族特色文化為主題的集餐飲,民宿,文化,文創四大核心板塊為一體的複合業態石林彝族文化體驗園。彝米水鄉,在吃飯間體驗彝人的民族習慣,感受山野間的芬芳。彝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
  • 彝鄉峨山彰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彝繡文化,多年來峨山縣多措並舉,建立彝族服飾文化傳習陣地,加強彝族文化服飾傳承培訓,同時開展彝繡進校園活動、成立彝繡傳承發展組織、建立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化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彝繡文化發展。在此期間,峨山縣刺繡協會、峨山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刺繡傳習館等一批旨在傳承和弘揚彝繡文化的機構也應運而生,為彝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宣傳起到了積極作用。
  • 「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在椰田古寨景區開課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3日電 (覃曼)9月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課堂」在海南陵水椰田古寨景區精彩「開課」。由椰田古寨景區主辦的「守護家園計劃」系列活動之「你的名字——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以下簡稱「文化課堂」)拉開帷幕。
  • 傳承民族文化 助力全域旅遊
    日前,筆者從百裡杜鵑管理區相關部門獲悉,該區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優勢,大力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助推全域旅遊發展。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助力全域旅遊發展。截至目前,百裡杜鵑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1個;獲「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11個,其中有4個村寨同時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夯實少數民族語言教育基礎,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 大姚縣三臺鄉彝繡文化進校園 小手繡出大夢想
    (通訊員 葉建芸)大姚縣三臺鄉位於彝州之巔大小百草嶺的崇山峻岭間,距縣城77公裡。鄉內居住著彝、漢、傈僳、傣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9%。三臺鄉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是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祥地,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節日"賽裝節",吸引著大批中外專家、學者及客商觀光旅遊和採風。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後來,這項手藝也順理成章地傳到了四牛這輩。
  • 你想不到的原生態——探秘最「有味道」的美姑彝族年!
    美姑是大涼山腹地一個被稱為「彝族民間文化寶庫」的地方,彝族文化極富特色。因此,美姑的彝族年是最濃鬱、最「有味道」的。美姑風光★★★★★美姑彝族年彝族年,對於美姑人民來說,是個特別隆重的節日,也是美姑縣的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之一
  • 精美「彝繡」亮相文博會 展現彝鄉最美民族特色
    雲南網訊(記者 呂瑾 通訊員 邢丹迪 夏天彧)精美的彝族繡品「繡」出文化傳承和發展,指尖花朵講述威楚故事,千年彝繡盡顯綽約風姿。12月14日,在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楚雄展區,一件件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精彩亮相,演繹了楚雄彝族自治州豐富多彩的民族底蘊和文化精神。  展覽現場,繡滿鮮豔花朵的花鞋、做工精巧細膩的頭飾、造型別致的繡包等彝繡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駐足圍觀、爭相購買。「我們從繼承和保護彝族服飾文化走出來,向著彝繡藝術的廣度和深度創意研發前進,讓彝繡文化走向更為寬廣的天地。」
  • 峨邊丨不僅有美食美景,還有非物質文化—彝繡!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我們要去尊重、觀賞這些不可多得文化!在咱們樂山的西邊就有這麼一個富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峨邊彝族自治區。它有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美刺繡、還有每年一次大家載歌載舞全國皆知的「火把節」更有好吃到停不下來的特色:坨坨肉、炸洋芋…它還是個擁有著神秘色彩的"黑竹溝「至今以來被人們列為未解之謎的地方。相傳在抗戰時期,一支國民黨軍隊進去之後就在也沒出來過…但是它的美景也是不可忽略的。
  • 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在椰田古寨景區開課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陵水9月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魏天浩)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課堂」在海南陵水椰田古寨景區精彩「開課」。由椰田古寨景區主辦的「守護家園計劃」系列活動之「你的名字——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拉開帷幕。
  • 從「民族內婚」到「族際通婚」的突破,看完真的長見識!
    如階級地位大致相當、宗教與文化背景相似等,民族內婚規則即是同類婚姻的一個重要體現。涼山彝族的民族內婚制度的產生和得以延續也不例外。且更具特色,與中國曆朝統治者長期實行的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政策和涼山彝族的社會制度密切相關。
  • 發現指尖技藝守護傳統文化,「百村百匠」《守藝人》來了!
    12月11日,由貴州廣播電視臺大眾生活頻道、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促進會等聯合策劃推出的「看見手藝 守護匠心『百村百匠』《守藝人》——貴州鄉村手藝人影像記憶」啟動儀式在貴陽舉行。「欄目組將以貴州100個古村落的100位鄉村手藝人為主題內容,深入挖掘貴州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以全新的視野和呈現方式來解讀貴州100位鄉村手藝人與100個古村落的文化密碼,探尋根植在鄉土空間裡中華文化的『根、魂、夢』。」
  • 從民族節慶到推廣窗口 「賽裝節」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期間舉行了「相約陽光城」2018年春季賽裝周、「指尖上的創意」彝族刺繡大賽暨彝繡現場展示、「美麗彝州·品味永仁」文化旅遊創意設計作品展、「大美永仁·魅力賽裝」書畫攝影展、永仁縣第十屆蓮池彝族繡花節暨第二屆草莓節、「苴卻歡歌」萬人打跳廣場文化活動、歡樂老街共慶元宵節系列活動等7個配套活動。吸引了數千名省內外遊客親臨彝鄉,現場感受雲南千年賽裝鬧元宵的文化和魅力。
  • 文化為魂 服務礦區 馬邊煙峰:打造宜居宜遊新彝寨
    文化為魂 服務礦區 馬邊煙峰:打造宜居宜遊新彝寨 記者在日前出爐的馬邊彝族自治縣煙峰鄉總體規劃中,看到了這個彝家新寨建設的總體思路與構想:以文化為魂,建設宜居宜遊新彝寨。  今年,市委辦公室、市規建局「牽手」煙峰村,在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彝家新寨等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而該村是該縣唯一審定申報「四川三州開發資金」,打造「民族新村」的行政村,煙峰鄉黨委書記饒鋼深感肩負的重要責任。
  • 明代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的歷史貢獻:促進貴州彝漢文化共融發展
    二、水西安氏彝族土司建立彝漢文化共融發展模式,促使貴州特別是水西地區文化呈現出以彝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彝漢文化交流和共融發展的局面。水西彝族土司打開貴州對外開放大門,建立彝漢文化共融發展模式,引進科學技術,吸收外來文化。
  • 元江縣窪垤臭豆腐:彝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
    窪垤臭豆腐,採用當地優質高原黃豆和山泉水為主要原料,是漢族豆腐製作工藝與邊疆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長期以來,製作藝人以家庭為單位,將臭豆腐製作工藝根植於百姓之中傳承至今。早在明清時期,窪垤就是聯結元江、石屏、建水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過往商旅的必經之路,同外界交往密切,形成了如今彝漢雜居的人文環境。據了解,新鮮豆腐製作工藝在窪垤鄉全境都有流傳,但專門製作臭豆腐且傳統工藝保存完整的,主要分布在窪垤社區的窪垤小組、大瓦房小組、新寨小組等彝漢雜居的村寨,主要以家庭作坊為主。
  • 小牧優品X頤和園 匠心傳承中國古建築文化
    5月14日,由九牧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共同發起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活動,在北京盛大揭幕。在莊嚴的「頤和講堂」現場,頤和園副園長秦雷和九牧副總裁、小牧優品CEO林曉偉作為雙方代表鄭重籤約,標誌著九牧旗下民生品牌——小牧優品正式進駐頤和園。
  • 以匠心為軸,以文化為基 2019中德(馬格德堡)文化藝術節發布會在鄭...
    一次中德國際文化交流的饕餮盛宴,一場百名企業大咖國際交流的學習平臺,一次德國企業文化的匠心之旅。8月29日晚,古琴妙音悠揚婉轉,2019中德(馬格德堡)文化藝術節新聞發布會在鄭州盛大召開,眾多有志企業參與這場經濟與文化的融合交流,共謀繁榮,共襄盛舉。
  • 方寸之間盡顯涼山美——喜德、昭覺、美姑篇
    李星丨攝 讓您能於方寸之間感受五彩斑斕的涼山美喜德、昭覺、美姑阿克鳩射丨攝 我想把谷克德的自然之美變成一枚郵票郵寄到您身旁於碧綠草甸之上於成群牛羊之處感受谷克德的美李星丨攝 當美姑變成郵票鍾健 丨攝 美姑是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涼山彝族的腹心地「依諾」文化的中心是彝族傳統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獨特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