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沙頭角本地居民、組織機構負責人,以及香港各界有識之士的看法,無論是從發展旅遊業角度還是與深圳攜手合作,主流意見均認為,開放開發沙頭角禁區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大好事,有必要提上港府的議事日程。
■ 沙頭角中英街。
沙頭角橫跨香港北區和深圳鹽田區兩地。1898年,香港新界正式租給英國的時候,便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其中河尾一段為中英街。
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非常興盛,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村民不能自由出入。加上後來香港境內部分沙頭角範圍被劃為了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由於人流減少,所以不再興盛。
1997年香港回歸後,有越來越多的意見希望能夠開放香港沙頭角禁區,以發展生態旅遊等。2006年9月7日,香港政府保安局表示將大幅度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基於保安考慮,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之後,香港政府於2012年2月15日零時起,開放了沙頭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出入,邊境檢查站向北移至沙頭角墟口繼續運作。
時至今日,部分沙頭角範圍依然被劃為禁區,村外人進出沙頭角禁區仍然需要提前申請禁區紙才能進入,來往不便。不少市區的人來到管制站前,被拒之門外。
據悉,整個沙頭角包括47條村,而現時香港禁區內有一條原居民村以及房協屬下的一個公共屋邨——沙頭角邨。這裡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沙頭角邨。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以海邊棚屋為居的,後來沙頭角邨落成後,他們就上岸搬進了公共屋邨。
走進沙頭角禁區,環顧四周,這裡就象是一個小型生活社區,超市、銀行、街市、熟食檔、碼頭,等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這裡並沒有太多商業氣氛。禁區內的新樓街與中英街僅有一渠之隔。走在這裡,可以清晰聽見隔壁中英街的喧譁熱鬧之聲,可想對岸之繁華,而此處禁區騎樓低下的商鋪,卻水靜鵝飛,不少店鋪都是大門緊鎖。
沙頭角還有一個標誌性的碼頭——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一百多米長的橋廊連接著碼頭和陸地。從這裡坐船去荔枝窩非常近,只隔了一個山頭,但是船期罕至,因為進出沙頭角禁區不便,很多遊人並不會選擇來這裡乗船。
一眼望去,在沙頭角禁區的人多數都是中老年人,極少看到年輕人。據沙頭角居民介紹,沙頭角這裡留不住人。年輕人需要到市區上學工作,這裡交通不便,他們大多都選擇搬到市區居住,所以留守在這裡的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可見沙頭角老齡化嚴重。據了解,沙頭角禁區登記的居住人口大約5000人,但實際居住人口可能還不到1000人。
到了晚上下班時間段,有些打工仔會陸續回沙頭角禁區,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多數人並非住在這裡,他們只是借道禁區,回到與香港沙頭角禁區一河之隔的深圳。
現時從香港市區出入沙頭角,僅靠一條雙向兩車道的公路。據當地居民反映,沙頭角公路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就會造成交通擠塞,擁堵時間甚至可長達三、四個小時,這對他們的出行造成很大困擾。
現在村外人進入沙頭角,需要提前申請禁區紙,出入管制站都需要向工作人員出示證件。沙頭角禁區內設有一個小型巴士站,一條巴士線路78K及一條小巴線路55K是禁區內僅有的兩條公共運輸線路,前往粉嶺及上水等地。據當地居民介紹,上下班高峰期,巴士都十分擁擠,甚至無法上到巴士。從沙頭角禁區搭巴士去到粉嶺站,需時45-50分鐘。另據了解,若從沙頭角村去到港島中環,車程需要3-4個小時之久。
許多沙頭角居民一直都希望港府能夠開放開發沙頭角禁區。當然,目前還是有部分沙頭角禁區居民對禁區開放問題持反對意見,主要原因一是沙頭角禁區內的居民安於現狀,不想被外界打擾;二是擔心開放後外界競爭變大。據當地居民反映,沙頭角禁區內目前各種超市、銀行、學校、郵局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好似市中心一樣,住宅和公共屋邨不復當年村屋的居住環境,居民感覺禁區內環境不錯,並且有警察把守,治安良好,所以擔心開放後太多人來往幹擾。尤其是之前的原住漁民,在上岸居住生活極大改善之後並不想受到外來者的打擾。但是現在禁區內居住的多為老年人,年輕人紛紛外出讀書、工作。從長遠來看,留不住年輕人並不利於沙頭角墟的未來發展。
有居民表示,雖然開放禁區這一話題從十幾二十年前就曾被提出並且有民間討論,但是一直被政府擱置。「政府官員沒有親身到沙頭角禁區地區考察,缺乏對沙頭角禁區的現狀深入了解,迴避問題。」也有居民認為,雖然有個別議員持反對開放禁區的觀點以獲取禁區內居民的選票,但立法會議員和地區組織的領導者如果想領導一個地區的進步,應該從長遠處看問題,而不應該安於現狀止步不前,對於沙頭角禁區開放問題需要「看遠點」。
一些支持禁區開放的沙頭角組織都有長期進行禁區居民的教育、宣傳工作。這些組織通過教育宣傳讓禁區居民更多了解禁區開放後,可以為他們帶來許多長遠好處。有識之士指出,開發旅遊業是開放禁區之後一個恰當的選擇。如果可以發展旅遊業,在保障私人空間的基礎上,公共的空間要拿出來給香港其他地區的居民、遊客共享。碼頭、公共設施都可以利用到發展旅遊業中。
面對開放之後中英街的開發,有人士提議,在中英街可以設立邊境商場,而對於從內地如何通過中英街進入沙頭角、如何從沙頭角經中英街返深圳,可以仿照機場禁區的模式。的確,機場禁區中也是有商場的,是否可以商議雙方共同管理的模式,政府是否能夠通過收回中英街的商鋪統一進行管理,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當然,居民們的意見並不統一,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一位陳姓先生說,現在禁區居民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領綜援。他希望發展這邊的旅遊,幫助多些人就業。他說,一些人不願就業,全家拿綜緩1萬多元,去中英街沒有出境紀錄,可以去玩樂。對這些人來說,當然是不開放的好,但從公道來說,香港很多人辛勞地做幾份工,納稅人的錢不應該這樣使用。他寧願發展這個地方,地盡其用,人盡其才,適合做甚麼就儘量發展,不能浪費了沙頭角這樣好的資源。一些居民強調,現在沙頭角禁區是浪費了,街市、碼頭、房協的店鋪、很多的土地都浪費了,只要開放,將人放進來,這些浪費問題一下子便可解決。
反對開放者的理由也很多。譬如,有一位商鋪老闆說,他只希望開放內地那邊,不希望開放香港這邊。1997回歸前,內地人可以來沙頭角,他的生意很好,但1997之後,沙頭角禁區的管理嚴格了,不讓內地一側中英街的人隨便來香港,沙頭角禁區少了內地的客人,外面的人又不能進來,禁區內只有幾百人,消費能力有限,一些商鋪老闆每天開鋪只是打發時間。也有老居民認為,開放會破壞他們的生活,破壞環境,自己沒田沒地,開放只會帶來壞處,令安寧的生活遭到破壞。「現在忘記關門一點事都沒有,如果開放了,忘記關門兩分鐘全屋財物都會被人搬走。」
有不願具名的香港學者認為,沙頭角禁區的最終開放和發展是大勢所趨,然而目前這裡仍不具備現實的開發條件,本地居民呼聲雖大,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從現狀來看,在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中幾乎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及過關於沙頭角禁區發展方面的內容,沙頭角禁區的發展事宜還不足以提升到港府的工作議程當中。
過去這些年來,關於中英街開放的聲音,主要來自沙頭角的一些居民,開放的初衷是希望取消禁區管制後能有更多的人流和物流,帶來更多做生意的機會。而港府遲遲未開放禁區是因為管理的問題,過去有一段時間,這裡經常出現走私等擾亂商業秩序的問題,導致政府不僅不放鬆沙頭角的管制,甚至變得更加嚴格。
由於中英街人口較少,民間聲音過於微弱,甚至相互矛盾,也不足以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重視。
儘管目前沙頭角禁區如故,但必須看到,禁區的最終開放以及與深圳的合作是大趨勢,只是時間問題。現在,香港跟內地的合作,除了西部通道、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落馬州河套創新科技園,深港經濟在商貿領域的大規模合作相對較少。而對於與前海的合作,陸路上香港仍有一定距離,前海範圍仍屬深圳,因此,前海要與香港形成一體化合作短期內仍然有很大困難。香港回歸以來,和內地在邊境地區合作尚未有成功的範例。因此,如果能實現沙頭角地區的合作開發,將具有示範意義。
■ 沙頭角碼頭可以去到鴨洲、吉澳、印洲塘、三椏、茘枝窩、梅子林、鎖羅盆和對面的谷埔,這些都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
要想實現沙頭角禁區的開發,港深兩地需要好好規劃。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傳統購物區功能的弱化,沙頭角禁區特別是中英街的合作開發眼光要更高更闊,從商貿、文化、旅遊、教育等方面統籌考慮,綜合發展,但同時要避開前海和落馬州河套這兩個合作區的發展內容,避免重疊。長遠來看,深港共同合作對沙頭角禁區實施開放與開發,符合深港經濟融合大趨勢。
關於沙頭角及中英街的發展問題,也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存在的一些困難與阻礙:
第一
港府能否輕易開放禁區。如果沒有特殊的理由、特殊的規劃、特殊的動力去推動,港府還是不太容易開放沙頭角禁區的。不開放,合作則無法進行。
第二
沙頭角面積太小,港府注意力都放在大嶼山的開發上,沙頭角很難引起重視。
第三
過去的走私等問題損壞了沙頭角的名聲,如果沒有革命性的規劃,難以讓港府將注意力、人力、財力、物力放到這裡。
有學者認為,如果要爭取港府對沙頭角的重視,恐怕需要通過深圳、廣東省乃至中央層面施加影響,通過深港合作、粵港合作的概念對港府進行促動。譬如,拿出一個能夠令港府心動的沙頭角與鹽田的合作規劃方案,包括文化、旅遊、商貿、碼頭等在內的綜合高端規劃方案。
有香港旅遊界人士指出,由於沙頭角四周的傳統村落保留了完好的自然景致和傳統風貌,再利用沙頭角中英街的獨特歷史背景,具備潛力發展為重點文化與文物旅遊點。
沙頭角本來是新界東北的一個中心,是香港在大鵬灣惟一的出口,其地理位置很重要,有跨境作用,是一個出海跳板,也是附近村落的放射點。鄰近有吉澳、鴨洲、印洲塘和沙頭角海附近離島等生態重地。沙頭角碼頭可以去到鴨洲、吉澳、印洲塘、三椏、茘枝窩、梅子林、鎖羅盆和對面的谷埔,這些都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
鴨洲原本有一千幾百人,現在只剩下十個左右;吉澳全盛時期有幾千人,現在不超過百人;三椏只餘下一兩家人;茘枝窩最高峰時有一百多家人,現在完全沒有人居住。這些村落因交通不便都荒廢了,若能改善交通、重新規劃發展旅遊,將可使這些區域由廢轉興。
香港政府於近年來花了很多資源,例如在沙頭角用6400萬元興建一個碼頭;用幾百萬元修整了茘枝窩關帝廟和觀音廟前的廣場、以及興建了一些小橋等;在鴨洲、吉澳等地也興建了一些設施。沙頭角禁區開放,這些基本建設才能讓更多人受惠,才是物盡其用。
有香港旅遊業界人士提出,希望中英街轉型,從商貿轉向歷史文化旅遊,沙頭角禁區文化歷史地位才能凸顯,才能吸引人。不過,如果沙頭角要大力發展旅遊,必須要重新規劃,改善基本設施。現時沙頭角只是小規模的鄉郊市鎮,現有的配套設施包括供水、排汙等只能服務5000人左右,如大批遊客進出定是應付不了的。
總之,綜合沙頭角本地居民、組織機構負責人,以及香港各界有識之士的看法,無論是從發展旅遊業角度還是與深圳攜手合作,主流意見均認為,開放開發沙頭角禁區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大好事,有必要提上港府的議事日程,希望新屆特區政府能夠重視沙頭角禁區的開放開發問題。
(作者系香港《經濟導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