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了解12星座》系列視頻突如其來地火了。除了星座能夠引起足夠的話題,或許也是因為視頻形式的星座分析還難得一見,而陳茂源又打對了感情牌。
文/天下網商記者 朱玥怡
編輯/周麟
「天枰座也是我們常說的天秤座,他們是一個怕寂寞、也怕孤獨的星座……」單機位拍攝,全黑背景,一個人獨白,再配上簡單到沒加特效的字幕,《我想了解12星座》系列視頻突如其來地火了,原本搞藝術的陳茂源,也隨著本人出鏡,成了一名「網紅」。
僅在騰訊視頻單平臺,從去年10月開始陸續上傳的這12個視頻,已經積累了超過1.4億的播放量,平均每個視頻被播放了超過1000萬次。
這其實不是陳茂源第一次拍攝短視頻,甚至不是他第一次因為短視頻出名。而《我想了解12星座》系列獲得的反響,讓陳茂源正式將星座文化作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與此同時,陳茂源主導的「逗吧三人組」也將繼續開發雞湯類短視頻,和星座系列一樣主打感情牌。
在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被機構「收編」的當下,單打獨鬥日趨艱難。陳茂源透露,已開始和資本方接洽,將盡力在今年上半年內完成融資,「想把創作團隊建立起來,推出更多好的短片」。
借東風:星座×短視頻
「沒想到它就火了,這也是當時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星座系列的走紅在陳茂源的期待之中、意料之外,雖然此前的搞笑視頻和雞湯視頻每支在騰訊單平臺上都有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播放量,而《我想了解12星座》系列的平均播放量達到了千萬級別。
分析原因,除了星座能夠引起足夠的話題,或許也是因為視頻形式的星座分析還難得一見,而陳茂源又打對了感情牌。
和他拍過的那些藝術類或舞蹈類短視頻不同,陳茂源的星座視頻幾乎可以說是低調樸實的:在全黑背景和輕柔音樂的襯託下,他穿著暗紅色的T恤,面對觀眾娓娓道來,聲線平穩,左邊的白色字幕偶爾加大突出重點,最後總結,再加上同星座的明星匯總,每個視頻都是如此。
憑藉舒緩治癒的風格,這系列並不花哨的視頻仍然製造了與觀眾的共鳴。每條視頻下都積累了大量的評論,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表達了對陳茂源星座分析的贊同。
這與星座文化的火熱自然有聯繫。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資本的注入使得星座從曾經的「亞文化」一變而成炙手可熱的生意。星座漫畫品牌「星座不求人」獲得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憑藉星座吐槽起家的同道大叔通過出讓股份直接套現1.78億元,首創星座真人秀的星座女神獲得3000萬元A輪融資……
但是這也並非走紅的全部因素,相反,行業的熱鬧同時也意味著星座文化的賽道逐漸變得擁擠。
因此,「新人」陳茂源才想到以兩大優勢來面對這種必來的競爭壓力:一是率先採用了短視頻的形式,二是不走惡搞路線,致力於打動觀眾。
此前已經在星座文化領域站住腳跟的同道大叔和星座不求人都是以圖文、漫畫的形式惡搞吐槽星座作為主打,陳茂源和他的星座系列短視頻,既提供了星座娛樂的新形式,也契合了短視頻大熱的東風,順勢起飛。
其實歸根結底,星座文化作為一門娛樂生意,無論是同道大叔、星座不求人還是陳茂源,星座的「套路」總是萬變不離其宗。內容無法苛求「原創」,形式自然成為了突破口。
後續的星座主題視頻已經在規劃中。陳茂源表示,走感情路線和短視頻形式將繼續作為主要特點被保留下來,同時也將通過大面積星座調研增強內容的原創性。
而面對星座文化領域的大頭同道大叔和星座不求人,陳茂源認為尋求內容差異化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我做的內容跟他還是不一樣的,大家有需求就會來看我,有需求就會去看他,很正常。」
從「藝術家」到「網紅」
實際上,在將重心轉移到娛樂短視頻拍攝前,陳茂源的主業是舞蹈編導,擔任過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教師,並從2010年就開始拍攝舞蹈短片,持續至今,已有7年經驗。
對影像的追求和投入串起了陳茂源作為「藝術家」和「網紅」的兩段生涯:2010年,創立CMY舞蹈影像實驗工作室;2014年,成立北京執一舞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5年,推出「逗吧三人組」系列短視頻;2016年,推出「陳茂源星座」系列短視頻。
這兩種角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從舞蹈短片過渡到娛樂短視頻,除了延續下來的藝術感覺和拍攝剪輯技術,對陳茂源來說完全是不同的天地。
早在2014年,陳茂源曾創作了一支舞蹈短片《無關》,他在簡介裡寫道:「搞藝術的我有時自重感很強,與現實常有脫離的高姿態,我不喜歡這樣,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接地氣,但不是迎合。」
轉型之後,觀眾不一樣了,從前靠舞蹈短片積攢起來的的名氣也不管用了。將重心放到製作娛樂視頻後的陳茂源,不得不從選材階段就開始思考哪些內容觀眾喜歡看。
從只迎合自己到必須迎合觀眾,從做舞蹈編導的藝術家到拍短視頻的網紅,陳茂源承認這條轉型之路走得並不容易。
而內容和受眾的改變,也為陳茂源開啟了另一片天地,他形容自己先前拍舞蹈短片是「從來不管大家喜不喜歡,我就是想拍,拍完我就放那,愛看不看」。舞蹈類目受眾範圍窄,一支視頻能達到兩三萬的播放量就足以令人滿意。而將重心轉到拍娛樂短視頻後,第一個視頻就超過了1.5億的播放量。
2015年,陳茂源和朋友看到國外某個車內變裝惡搞的視頻很受歡迎,突發奇想決定自己做一個。三人一人出一千塊,編舞,排練,找場地,找化妝師,製作好的視頻以「逗吧三人組」的名字發布出去,意外地一炮而紅。
「就像你做菜,你做的菜別人挺喜歡吃的,然後你就想多做點給別人吃。」陳茂源如此形容第一個惡搞短視頻大獲成功帶給自己的鼓舞。車內搞笑視頻又拍了七個,成為了一個系列,而隨後面對觀眾無可避免的審美疲勞,陳茂源開始轉換思路嘗試新的內容,在去年四月推出了逗吧三人組雞湯系列短視頻,去年十月推出了自己的星座系列短視頻。
雖然初嘗走紅的滋味是靠這種惡搞視頻,但如今,陳茂源卻不願意再走惡搞路線,稱要以感情牌取勝,「藝術家」的心氣還在。
他直言,之前的藝術經歷鍛鍊了自己的藝術直覺和修養,而想「更認真,更用心」做短視頻的決定讓他不願意走惡搞路線,而選擇了延續逗吧三人組雞湯視頻的傳統,繼續打感情牌。
同時,他坦誠自己對成績有期待,也會對數據敏感,這促使他放下曾經作為藝術家的「清高」,從象牙塔走出去,去理解作為觀眾主力的年輕人,去關心時下熱點,關注熱門內容。
這包括了翻看各大視頻公司的視頻、各類網帖等陳茂源形容為「向網絡去積累」的必備功課。他在製作星座視頻前,也會在微信上採訪自己不同星座的好友,一個星座至少採訪7、8人,問些喜好問題,記錄答案留作參考。
而談及近來的星座熱潮,陳茂源否認是因為星座文化流行選擇了投身其中,轉而談到了自己對星座持續多年的愛好,「十幾年前就喜歡,也一直在暗中觀察,也一直在對我身邊的人進行比較,提煉我周邊各個星座的人的特點,只不過沒有形成有效的短視頻或者文字。」拍短視頻的契機讓他為自己的愛好和積累找到了出口。
融資將是必然的道路,關鍵是路往哪裡走?
今年1月,陳茂源發布的一條朋友圈提到:「我其實希望能有資本注入我們,這個資本不是為了自肥,而是腦子裡有很多想法,苦於分身乏術,想把創作團隊建立起來,拍出更多好的短片。」
採訪中,陳茂源透露已有四五家有投資意向的機構聯繫自己,包括何仙姑夫。在他的希望中,融資將儘量於今年上半年內完成。
「苦於分身乏術」是陳茂源期待融資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逗吧三人組的雞湯系列和陳茂源的星座系列都由他和助理兩人負責,而前期的臺本、後期的剪輯等工作都由陳茂源完成。實現融資建立起團隊後,陳茂源計劃著將後期工作和平臺運營交給團隊,在前期策劃得到更多輔助,同時專注於內容的創作,簡而言之,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而融資也意味著陳茂源已經做好了「做大」、或者至少說是建立起IP的準備。他在《我想了解12星座》後推出的《怎麼和12星座相處》系列視頻延續了前者的開頭以及風格,「陳茂源」三個字處在居中的顯眼位置。而陳茂源也在採訪中表示,準備將目前共用同一個公眾號發布的星座系列和逗吧三人組雞湯系列區分開。
在陳茂源的規劃中,逗吧三人組的雞湯系列和陳茂源的星座系列仍將作為兩大主打產品,並繼續探索開發新內容,「當把本人的IP做起來以後再去分散其他的品牌可能會好一些。」
融資的道路是必然要走的,陳茂源對於融資後的發展也有清楚的認識。只是在《我想了解12星座》火了之後,他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或許是:如何保持用戶黏性,持續推出有爆點的內容。
陳茂源對這個問題顯得很輕鬆——從最初的舞蹈短片到逗吧三人組的搞笑視頻再到雞湯視頻和星座視頻,他已經歷了多次起落——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並且相信經過之前視頻的積累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粉絲基數,足以讓播放量保持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可能不會超長發揮,但正常發揮還是沒有問題的,肯定不會低到沒有人看的地步」。
但數據傳遞出的消息不容樂觀。陳茂源緊隨《我想了解12星座》後推出的《怎麼和12星座相處》系列視頻,目前平均每支播放量只有100萬左右,相當於《我想了解12星座》系列平均每支視頻播放量的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星座文化的其他創作者們也加緊了填補空缺的步伐。同道大叔於今年1月開始推出「你不了解的12星座」系列短視頻,雖然全黑背景和陳茂源系列如出一轍,但憑藉強大的粉絲基數,同道大叔的視頻仍然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播放量。
在自身產品熱度逐漸消退,對手加快追趕的情形下,陳茂源和他的星座系列能否靠資本實現長期發展並帶來驚喜,將有待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