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的深意》:山水花鳥中發現中國古人的理想生活

2021-01-10 紅網

《中國繪畫的深意:圖說山水花鳥畫一千年》,(日)宮崎法子著,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品。

紅網時刻10月2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苑麗)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可觀繪畫。山水畫、花鳥畫是兩類比較典型的中國繪畫,千年以來,深得人們的喜愛。山水畫僅僅是山和水構成的風景畫嗎?為什麼畫家偏愛畫旅人和漁夫?山水畫裡為什麼不畫農民?文人喜愛的吉祥圖案有哪些?草蟲圖中不可或缺的花朵是什麼?……山水花鳥,簡單四字,卻蘊含著中國古人意味深長的精神世界。

作為日本漢學家宮崎法子解讀中國繪畫的經典之作,《中國繪畫的深意:圖說山水花鳥畫一千年》,將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看畫視角。該書由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品。

宮崎法子以研究中國繪畫史著稱。她選取了中國繪畫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類別——山水畫、花鳥畫,作為其研究對象,以這兩類畫的興衰史為切入點,剖析畫中表現的主題與其背後蘊含的意義,結合藝術和社會史,解讀一代代中國古人在繪畫中編織的思想與夢想。既是藝術作品的賞析品味,更是社會學及人文精神的闡述。

書中涉及50多位藝術巨匠、80餘幅傳世名作,可一覽山水花鳥畫的千年發展史。作者深入剖析從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到明代仇英的《仙山樓閣圖》,從表現理想憧憬的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到蘊含吉祥寓意的徐崇嗣《蓮池水禽圖》、八大山人《鵪鶉圖》等,讓零基礎的你快速了解五代至明的山水、花鳥畫發展脈絡,輕鬆讀懂中國古畫的「畫外之音」。

山水花鳥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跟隨此書,讀者可以追溯經典圖案的歷史典故,品讀中國繪畫的形與意,從藝術歷史裡,回望傳統文化,追尋美的足跡。讀罷,方可體會:山川河流,花鳥魚蟲,原來我們喜聞樂見的意象背後,是我們對理想生活的訴求。

相關焦點

  • 花鳥畫鑑賞:花鳥畫在生活中的寓意,漲知識!
    齊白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現實主義態度,取決於他對生活的體察人微被水草絆住後腿的青蛙,爭食蛆叫的雛雞、哪哪喳喳「聊天」的I}雀.都因畫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而別有情趣。因此,感受生活的獨特點,才是避免一般化的前提,也才能避免將生活現象作觀念化的反映。問題是,當以花鳥為生活審美的訴求時.花鳥畫傳統的文化隱喻也就轉換為生活的寓意。
  • 中國繪畫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中國的繪畫史可上溯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七千年的歷史。最初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巖壁上的一些象形符號。不過,這些符號將進化成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文字和繪畫,即「書畫同源」。其實,中國自古以來認為中國文字與繪畫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圖案符號。古人記錄歷史的最原始方式,包括結繩記事、口耳相傳等,隨著內容的不斷累積,這種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迫切需要創造一種文字來記錄事件。
  • 立身杏壇,墨海尋芳-中國花鳥畫家胡曉萌
    曲阜師範大學美術教育專業畢業,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花鳥專業。現為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會研究員、文化部藝術人才庫入庫畫家,淘藝寶籤約書畫家,山東美術家協會花鳥研修班優秀學員,臨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美建交36周年華人傑出書畫家。
  • 常識積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
    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山西公務員考試網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中國畫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它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載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它與西方的油畫形成了兩座並峙的藝術高峰。
  • 從中國繪畫發展史看當今藝術的動向‖王軍強
    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著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製。內蒙古陰山巖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一。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新面貌,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社會變遷的深意
    正值「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在山東濟南舉辦,近日,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誌社主編尚輝,在山東美術館學術報告廳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專題講座,論述「中國畫的當代之維——13屆全國美展推動的藝術變革」。講座伊始,尚輝拋出了「什麼是繪畫的當代性問題」。
  • 小渣鬥:古人精緻生活的體現
    而渣鬥的產生及歷史延續確實從一個側面證明:各個朝代,社會的中上層就過著很講究的生活。在唐代,由於材料、技術條件限制,白瓷未能惠及大眾。而渣鬥又是一種專用器物,無疑不是普通百姓能夠享用的。如品相「上乘」的白瓷渣鬥,應該是社會中上層人士所使用。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在唐代,中層至上層社會就已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渣鬥了,並且一直延續到清代。
  •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以「遊春」為題材的繪畫是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 另外,宋代文人開始參與繪事,並將繪畫視為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繪畫中追求主觀情趣和內心情感的表達,繪畫如畫詩的特點漸成潮流。
  • 清代九位著名畫家的花鳥山水圖冊
    他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 他畫殘山剩水,一派荒寒蕭索,畫花鳥則每每虛疏淡泊,冷逸磣人,這與他悽涼身世和冷落情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表象下折射出來的,正是畫家一種有別於常人的人格心理。
  • 中國傳統藝術——繪畫
    從民間的陶器、版畫、刺繡、衣服紋樣、雕梁畫棟,到如今的商品包裝、電影、舞蹈、景觀設計,無不體現繪畫的應用,可見繪畫這門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應用廣泛。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最開始就是以圖畫記事,把實物抽象後畫出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 一代花鳥大家《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顏伯龍》暨畫展即將在京舉辦
    中國書畫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燦爛瑰寶,以其獨特的意趣和美感自立於世界藝術文化中。作為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傳承至今各類名家、技法畫風派系繁多。這其中花鳥題材是重要的一個分支,深受眾多收藏人士的青睞和關注。北京椿草堂文化傳播公司攜手融祥典當歷時多年在全國各地收藏了兩百多幅顏伯龍的畫作,其中題材涉及花卉、禽鳥、山水、走獸、人物、書法。今已全部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發行《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顏伯龍》,這本書分量可不輕,被書畫界譽為「大紅袍」。「大紅袍」系列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文獻叢書。
  • 美術研究|試論金北樓和湖社畫會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中國繪畫到了晚清時代,除了個別畫家以及少數不居主位的畫種有其進取之意義外,作為傳統之山水、人物、花鳥這些佔統治地位的繪畫則以保守姿態為主流而暴露了其衰敗的面目。因此,不但一些革命激進之士力倡藝術革命,向西方學習,就連改良主義者康有為也發出了哀嘆,認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微矣!
  • 虛懷若谷,天真清雅——評惲壽平的花鳥藝術
    《毆香館集》集中反映了他的繪畫思想,在繪畫創作方面惲壽平山水、花鳥兼擅,尤其是創造性地恢復和發展了久已失傳的沒骨花鳥藝術。其沒骨花鳥作品構圖簡潔精緻,設色古淡清麗,意旨超逸絕塵,於絢爛中求平淡自然,使得日趨衰微的沒骨花鳥藝術重放異彩。惲壽平(在繪畫上的成就,當首推花鳥畫。
  • 「藝術中國」——孫心華的綜合繪畫
    20世紀中國畫壇一直受兩極運動的推進,這兩極就是表現在對待東西繪畫態度上的融合論和拉開距離說。前者以林風眠為代表,認為繪畫就是繪畫,不必分什麼中西,主張對各種技法、材料不抱偏見,兼收並蓄,只要繪畫需要,可以不拘手段。而後者以潘天壽為代表,強調語言的純粹性,立足傳統的基本範舊疇,固守筆墨的審美準則。孫心華的創作思路,顯然傾向於前者。
  • 中國短篇連環畫百部選欣賞(17)《河伯與海若》劉旦宅繪畫
    河伯與海若(發表於《連環畫報》1978年8月號)根據莊子《秋水篇》 閔烈忠 改編繪畫 劉旦宅1.秋天發大水,許多河流裡的水都灌向黃河,黃河裡的水猛漲起來,淹沒了河中的沙洲和兩岸的窪地自幼喜好繪畫,1941年便在溫州舉辦「十齡童劉小粟畫展」。1949年後,在上海市大中國圖書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繪畫。1985年後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擅長中國古典著作人物畫。所繪《紅樓夢十二金釵》郵票,曾獲1981年全國郵票最佳獎。1985年獲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頒發的《中國體育美術展覽》榮譽獎。
  • 溯源中國繪畫史,窺探筆墨技法的起源與發展,揭秘丹青藝術魅力
    溯源中國繪畫歷史,我們可以探索到從古至今7000多年繪畫發展歷程,無數先賢繪畫者通過不斷的探索,逐漸形成並確立了各派別各地域的繪畫體系。傳統山水、寫意花鳥、工筆人物等以筆墨技法為主的國畫體系無不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巔峰。尤其是自筆墨技法起源後,繪畫者們似乎像是找到了新大陸一樣,無限的想像力繪於宣紙之上,活潑、透明、靈動、不傷筆觸,讓每一層筆墨都有效果。丹青顏料的發現,更讓繪畫有了深厚的傳播力量,以至於我們至今還能欣賞到古代書畫真跡。
  • 黃慎繪畫藝術研究:石濤、「揚州八怪」對黃慎繪畫風格形成的影響
    石濤與「四王」的藝術追求截然不同,他主張繼承傳統的形式、筆墨,但絕不是泥古不化,提倡重視生活的真實體驗,強調抒發情感的重要性,他認為,古人的鬍鬚和眉毛,不能長到我的臉上來,古人的肺腑,不能安在我的肺腑,而是「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就好比宋人的畫是抒發宋人的感情,元人的畫抒發元人的感情,但未必能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
  • 什麼是「中國繪畫」?誰定義了「中國繪畫」?
    王伯敏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中提及,「中國繪畫」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約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在他看來,「中國繪畫」一直存在。在明代為人所知的豐富歷史記載與畫論中,一位畫家可以通過地區標籤或其活躍的朝代被辨認區分,但他們當中沒有人是「中國畫家」,自然也沒有作品或某一類型的作品是「中國繪畫」。「中國繪畫」這一類別是如何形成的?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以外的觀眾,因為只有在中國以外的世界裡,「中國繪畫」這一分類才有幾分意義可言,而對中國內部的觀眾來說,他們面對的只是「畫」。
  • 花鳥山水畫家譚鼎石先生美術作品展在湘潭濃情開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 師從湖南知名山水花鳥畫家劉原學藝, 尤受芥子元山水蟲草繪畫技法影響,深得芥氏技法精髓, 為日後技法精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譚鼎石先生(中)與參加畫展的部分藝術家合影鼎石先生,年輕時從事工藝美術繪畫創作工作多年,後在湘潭某職業高校從事美術專業教學工作二十餘年,他邊教學邊研習古今名家技法,
  • 從中國山水到英國風色
    徐復觀先生寫道:中國的風景畫,發端於魏晉時期,較西方早出現一千三四百年之久,「自北宋起,在意識上,在作品上,山水畫斷然取人物畫而代之,居於我國千年來繪畫中的主流地位」。這一認知也反映在國外對於中國繪畫的接受上。英國藝術史家蘇立文(Sullivan)稱:「在整個中國繪畫傳統中,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畫。」這一點對於不了解中國畫傳統的外國人來說可能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