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集團軍
第1集團軍駐守浙江省,原代號為83010部隊。隸屬南京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1軍改編的,下轄第1,2,3師及原第60軍181師共計4個步兵師,此外還有坦克第10師、炮兵第9師和高炮旅。1987年該軍組建了全軍第一個「藍軍團」,在訓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0年代中期以後,全軍編制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原屬第1集團軍的步兵第2、第181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3師改為摩步旅,第1師改編為全軍第一個水陸兩棲機械化步兵師,坦克第10師與高炮旅也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現任軍長張中華,政委劉曉榕。
在1988年以後的新上將中,現任中央軍委委員,從1995年起就擔任總參謀長傅全有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78-1980年任該軍3師師長,1983-1985年任該軍軍長。現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陳炳德(1999年由南京軍區司令員調任)曾於1993年任該集團軍軍長,現任蘭州軍區司令員李乾元曾於1985-1990年任該集團軍軍長。從1995年起就擔任副總參謀長的吳銓敘在傅全有當1軍軍長時就擔任該軍參謀長,1985年後擔任該集團軍政委和軍長,1992年直接升任總參謀長助理,傅全有當1軍軍長時的政委史玉孝後來曾先後任南京軍區,廣州軍區的政委。
該集團軍下屬的榮譽單位為:
紅軍師--步兵第1師(358旅);
紅軍團--步兵第1師第2團(715團)、第3團(716團)
抗洪搶險模範團--步兵第1師第2團;
硬骨頭六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6連;
堅守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2團第3連;
攻堅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9連;
尖刀七連--步兵第1師第3團第7連;
從賀龍元帥1930年在湘鄂西創建的紅2軍團到今天的第1集團軍,這支英雄的部隊走過了漫長的徵程,紅2軍團在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當時的晉綏根據地就是這支部隊創建的。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基本編入張宗遜,廖漢生的西北野戰軍1縱和許光達,孫志遠的西北野戰軍3縱。在轉戰陝北中,先後參加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等戰役。1948年春在宜川戰役中,第1縱隊在瓦子街與敵進行了頑強的白刃格鬥,湧現出聞名全國的著名拼刺英雄劉四虎(第358旅714團6連2班班長)。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下屬第358(旅長黃新廷,政委餘秋裡)、獨立第1旅(旅長王尚榮)、第7旅分別改稱第1、第2、第3師。全軍共2.2萬人。隨後參加了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和解放青海。1949年10月1日第1軍軍部奉命兼青海軍區領導機關,在解放戰爭期間,第1軍共殲敵104227人,解放縣以上城市51座。
1952年6月第1軍與第3軍合編為重裝軍,番號仍為第1軍,第1、第3師合編為第1師,第2、第8師合編為第2師,第7、9師合編為第7師。軍長為黃新廷。整編後第1軍於1952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後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才撤軍回國,駐防河南開封,屬武漢軍區。1962年該軍曾開赴福建執行緊急戰備任務。1964年1月,國防部授予該軍第1師第1團6連「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69年全軍重排番號,第7師改稱第3師。1975年該軍與屬於南京軍區的第20軍對調,換防浙江。1984年由軍長傅全有率領下參加老山地區防禦作戰,1985年6月「硬骨頭六連」再次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稱號。
2. 第12集團軍
第12集團軍的軍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原代號83226部隊。是1985年由陸軍第12軍改編的,隸屬南京軍區。下轄第34,35,36師和原屬第60軍的179師(即著名的「臨汾旅」,1971年開始擔任迎外表演任務)共計4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2師(「王傑班」即該師工兵營1連5班)、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月步兵第36師曾全師空運北京參與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初,步兵第36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應急機動作戰師(即所謂「快反部隊」)。1998年後,步兵第34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2師改編為裝甲師。步兵第35師改為江蘇省陸軍預備役師。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由集團軍反坦克團的紅箭8-E飛彈發射車組成了車輛第7方隊。現任軍長徐承雲,政委王健。
原蘭州軍區政委,現任軍事科學院政委的溫宗仁在1985-1992年任該集團軍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部隊為:
臨汾旅--步兵第179旅;
紅軍團--步兵第36師第106團;
朱德警衛團--步兵第36師第108團;
百將團--步兵第36師第106團;
尊幹愛兵模範連--步兵第34旅3營7連;
王傑班--裝甲第2師工兵營1連5班;
第12集團軍的前身為解放戰爭初期組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即34旅的前身),它從1932年11月在鄂豫皖重新組建的紅25軍74師一部和抗日戰爭中成立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一部隊、第129師386旅771團一部隊以及河北抗日義勇軍冀察遊擊隊一部發展而來。1945年10月15日,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軍區部隊組成的韋(傑)張(國傳)支隊、石(志本)何(柱成)支隊、秦(基偉)向(守志)支隊和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直屬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王宏坤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委。下轄第16、第17和第18旅。1946年10月的巨野戰役徐莊戰鬥中,第6縱隊18旅52團1連機槍班班長王克勤帶領全班同志打退敵人多次反擊,頑強地守住了陣地。戰後,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從而在全軍開展了「王克勤運動」學習高潮,有力提高了我軍戰鬥力。1947年8月在挺進中原強渡汝河之戰中,第6縱隊18旅為中原野戰軍司政機關突圍殺開了血路。1948年7月該縱又一舉攻克襄陽古城,生擒特務頭子康澤。戰後第17旅49團被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參加淮海戰役後,第6縱隊於1949年2月9月在安徽蒙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王近山任軍長兼政委,各旅分別改稱第34、第35、第36師。之後在第2野戰軍第3兵團的建制內參加了渡江戰役和進軍四川,11月29日協同兄弟部隊解放了陪都重慶。之後又參加了成都戰役。
1950年12月該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原11軍的第31師編入該軍,第36師(不含106團)脫離該軍建制。該軍入朝後立即投入我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第五次戰役,在第二階段,第31師91團在被敵軍重兵包圍在三八線以南將近100公裡的困難情況下,機智勇敢,勝利地成建制突圍歸來。在上甘嶺戰役中,該軍的第31師投入戰鬥,收復並鞏固了除兩個班陣地外全部表面陣地,先後湧現出楊春增(第35師104團副排長)、伍先華(第34師100團2連班長)、胡修道(第31師91團5連戰士)等著名戰鬥英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該軍共殲敵約50萬人。戰爭年代這支部隊,尤其是31師湧現了大批高級將領,即使只以六縱和12軍成軍算起,也有王近山,杜義德,韋傑,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紹山,肖永銀,趙蘭田,馬寧等多人。
1954年4月,第12軍回國,先後駐防安徽合肥和江蘇徐州,60年代初,該軍湧現出著名的"郭興福教學法"(郭興福時任第34師100團2連副連長),在葉劍英和羅瑞卿的積極倡導和組織下推廣全軍,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運動。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31師改稱第36師。
3. 第13集團軍
第13集團軍駐守山城重慶,原代號為56005部隊。隸屬成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13軍改編的,轄37,38師和原50軍149師(即參加過解放西藏和對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52師)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該集團軍組建後參加了老山地區的防禦作戰。1989年149師空運入藏執行拉薩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後,149師成為全軍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之一,並湧現出了"全國十大女傑」之一的碩士副團長張可(149師裝甲團副團長)。原屬該集團軍的步兵第38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7師110團和步兵第149師447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現任軍長張又俠,政委邱建。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是:
紅軍師--步兵第37師;
紅軍團--步兵第37師第109團;
群眾工作模範團--步兵第149師第446團;
洛陽英雄連,夜襲長勝連--步兵第37師第109團第5連;
勇猛頑強英雄連--步兵第37師裝甲團第3連;
尖刀英雄連--步兵第149師裝甲團某連;
13軍的前身是創建於鄂豫皖的紅四方面軍第73師(37師前身),轉移到川陝蘇區後擴編為紅31軍,抗日戰爭中93師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開創了太嶽根據地。1945年10月以太嶽軍區主力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機動任務,先後歸第1、2、4野戰軍指揮。1946年9月在臨浮戰役中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國民黨軍整編第1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戰後,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向太嶽縱隊致敬》的社論。1947年7月作為「陳(賡)謝(富治)兵團」主力挺進豫陝鄂地區,配合劉鄧、陳粟兩支大軍經略中原。在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第13旅37團7連1班和第10旅28團5連分別榮獲「洛陽英雄班」 和「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淮海戰役中,第13旅38團1營被授予「鋼鐵營」光榮稱號,並湧現出張英才等全國戰鬥英雄。1949年2月,第4縱隊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歸第4兵團指揮。第10、第13旅分別改稱第37、第38師,另以豫西軍區部隊組成第39師。之後,該軍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解放南昌。9月又隨第四野戰軍解放兩廣,進軍雲南,在滇南活捉國民黨軍陸軍副總司令湯堯。1950年3月兼滇南衛戍區。解放戰爭中該軍共殲敵5.3萬餘人。
1950年春夏開始該軍參加抗法援越鬥爭,並協助越方殲滅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內的國民黨軍3000餘人。為配合《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的執行,該軍在雲南省軍區部隊配合下於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發起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沉重打擊了逃緬的國民黨軍,並為我軍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積累了經驗。
1968年12月該軍調防重慶。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軍作為西線主力,巧渡紅河,突破敵人縱深前沿,勝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鎮柑塘市的任務。
4. 第14集團軍
第14集團軍軍部位於雲南省省會昆明市,原代號為35201部隊,隸屬成都軍區,是1985年由14軍改編的,下轄40,41師和原11軍31師(原為貴州省軍區49師,1969年改為11軍31師,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攻佔封土,1984年4月收復者陰山)和32師(1969年重建第11軍時組建)4個步兵師,並編入炮兵第4師、坦克旅和高炮旅。90年代中期以後,41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32師改為雲南省陸軍預備役師,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1師91團和步兵第40師120團也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現任軍長劉亞紅,政委朱漢賓。
剛剛離任的軍事科學院院長王祖訓曾於1988-1990年任該集團軍軍長。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是:
老山英雄團--步兵第40師第118團;
英雄營--原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3營;
英雄營--步兵第40師第118團第1營;
淮海先鋒連」--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4連;
鋼鐵六連--原步兵第40師第120團第6連;
猛虎連--原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9連;
老山神炮連--炮兵第4師第5團某連;
老山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8團第8連;
老山穿插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9團第4連;
老山防禦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9團第7連;
者陰山英雄連--步兵第31師第93團第9連;
14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1937年8月1日組成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總隊,即歷史上有名的「山西新軍」,後編入八路軍太嶽軍區,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1942年太嶽軍區將第386旅和決死第1縱隊整編為太嶽縱隊,下轄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1945年10月,太嶽縱隊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分別改為第10、第11和第12旅,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各旅旅長分別為周希漢,李成芳和劉金軒。隨後參加了聞夏、臨浮、呂梁、汾孝等戰役。1947年2月太嶽軍區部隊組成第8縱隊第22旅。旅長查玉升。8月,第4縱隊和第22旅等部在陳賡、謝富治指揮下挺進豫西,開闢豫西根據地。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引起轟動的影片之一的「小花」的背景就是根據描寫這段歷史的小說「桐柏英雄傳」改編而成的。之後,第22旅改歸第4縱隊建制。淮海戰役結束後,以第4縱隊第11、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廖運周的第110師於1949年2月14日在河南漯河地區合編為解放軍第14軍,第11、第22旅和第110師分別改編為第40、第41和第42師,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屬第2野戰軍第4兵團,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兩廣。1950年1月進軍雲南,並參加了西昌戰役。爾後在滇西邊境擔任剿匪作戰任務,並多次擊退境外國民黨軍的進攻,保衛了雲南西部邊境西雙版納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第14軍及其前身各部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共殲敵37萬餘人。
50年代後第14軍一直駐守雲南,1959年部分部隊參加了西藏平叛的戰鬥。在60,70年代的援越抗美時期,該軍不僅擔負著滇越鐵路和公路的守衛任務,而且還曾有兩個團去越南幫助搶修被美軍炸毀的重要橋梁、工廠,在後方的戰略要地負責阻擊美軍、南越特工隊的偷襲。1968年該軍移防昆明。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和平時的演練,該軍積累了豐富的山地叢林作戰經驗。被譽為「叢林猛虎」。
1979年2月至3月,第14軍做為西線主力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攻佔越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並前出鋪樓,切斷7號公路,控制了紅河渡口,勝利完成任務。之後1981年5月,第42師收復扣林山,第126團1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扣林山戰鬥英雄營」稱號。1984年4月28日,第40師配屬第41師122團發起收復老山戰鬥,經一日激戰,40師一部7分鐘佔領662.6高地,5時20分攻上老山主峰。5月15日,第122團兩個營在邊防第15團配合下攻佔八裡河東山。隨後,該軍在老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防禦作戰,湧現出張大權、尹光忠、史光柱、李海欣等著名戰鬥英雄。
5. 第16集團軍
第16集團軍的軍部位於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原代號為81021部隊,隸屬瀋陽軍區,是1985年由第16軍改編的。轄46,47,48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4師、炮兵第10師(該師的前身是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1950年12月改為炮兵第21師,是我軍第一批組建的火箭炮兵師。裝備「卡秋莎」火箭炮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令敵聞風喪膽)、反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10師(後撤銷)。1998年後,步兵第47師改為吉林省陸軍預備役師,第139團改屬步兵第46師,步兵第48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4師改為裝甲師。現任軍長關凱,政委陳國令。
在1988年以後的新上將中,中央軍委委員,總政常務副主任徐才厚在1985-1992年間在該集團軍歷任政治部主任,政委。1995年7月起就擔任副總參謀長的隗福臨是在16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82-1985年間擔任過47師師長和16軍參謀長。另外原廣州軍區司令員和國防大學校長朱敦法也是16軍出身的,他當過136團團長,46師,47師師長,16軍參謀長,副軍長。原南京軍區政委方祖歧曾於1988-1990年任該集團軍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模範紅五團--步兵第46師第136團;
模範紅十二團,平江起義第一團--步兵第46師第139團;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模範紅九連--步兵第46師第136團第9連;
登城第一營--原步兵第48師第144團第1營;
16軍的前身是解放戰爭中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是在南昌起義、平江起義及湘南暴動和閩西暴動等革命武裝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抗日戰爭中發展成為冀魯豫軍區部隊。1945年10月,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轄第1、第2和第3旅,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副司令兼參謀長曾思玉。慣稱「楊蘇縱隊」。第1縱隊成立後即從冀魯豫北上參加平漢戰役,改歸冀熱遼軍區指揮,轉戰熱河地區。1946年12月南下回歸冀魯豫軍區建制,1947年3月與晉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合編,組成新的第1縱隊,轄第1、第2、第19和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隨後參加豫北、魯西南戰役。8月隨野戰軍主力千裡躍進大別山,參加了宛西、確山、豫東、鄭州等戰役。在淮海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黃維兵團第18軍。1949年2月19日,第1縱隊在河南沈邱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歸第2野戰軍第5兵團建制,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原第1、第2旅改為第46第、47師,以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第48師,原第20旅改為第18軍52師(即今天的13軍149師)。4月參加渡江戰役,8月作為第5兵團先頭部隊進軍大西南,於11月14日解放貴陽。隨後又進軍四川,參加成都戰役。1950年1月回師貴州,執行剿匪任務,至1951年1月殲匪10餘萬人。解放戰爭中,第16軍及其前身部隊共殲敵21.2萬餘人。
1951年4月第16軍北上河北整訓,第48師及部份部隊繼續留在貴州剿匪,原第62軍186師調入。其中留在貴州的兩個步兵團後來組建為49師,1969年編入新成立的11軍,番號改為31師,1985年調歸14軍。1952年11月,第186師改歸東北軍區,後全部補充上甘嶺戰役中基本上打光的15軍45師。原第11軍32師歸第16軍建制,12月第16軍入朝輪戰,擔負反敵空降和抗登陸的作戰任務。朝鮮停戰後,該軍於1958年4月回國,屬瀋陽軍區。1969年全軍重排番號時第32師改稱第48師。1976年步兵第46師曾參加唐山抗震救災。
6. 第20集團軍
第20集團軍的軍部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原代號為54631部隊,是1985年由第20軍改編的,下轄58,60師和原43軍128師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11師、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月,該集團軍步兵第58、第128師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後,128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第20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58師是全軍師改旅的試點單位,現已完成機械化改裝,成為全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旅,步兵第60師則改為摩步旅,坦克第11師改為裝甲師後與第54集團軍裝甲旅對調。現任軍長袁家新,政委楊建亭。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楊根思連--原步兵第58師第172團第3連;
沙家浜連、抗洪搶險英雄連--原步兵第58師第175團第2連;
政紀模範連--原步兵第60師第178團3機連;
20軍的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又先後編入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1940年10月的「黃橋決戰」沉重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氣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編為新四軍第1師。1944年12月粟裕率第1師主力3個團突破長江,從蘇北挺進蘇浙皖邊,於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下轄第1(原6師16旅)、第2(浙東遊擊縱隊)和第3縱隊(南下部隊)。4月,葉飛再率一部3個團南下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5月,6團東進陽澄湖地區,改稱「江南抗日義勇軍」,9月主力西撤後,留下養傷的傷病員於11月成立「江抗東路司令部」,後編入新四軍6師18旅,這一故事在60年代被文藝工作者創作為著名的樣板戲「沙家浜」,聞名全國。這支部隊後發展成為第20軍59師175團。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國共「重慶談判」協議,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於1945年11月北撤山東,其中一部組成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政委賴傳珠,下轄第1旅(原蘇浙軍區第4縱隊)、第2旅(原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和第3旅(原蘇浙軍區第2縱隊)。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1、第2和第3師。解放戰爭中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轉戰於華東戰場。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挺進豫皖蘇和淮海戰役。1949年2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58、第59和第60師。隨後參加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後在江浙地區整訓,作為解放臺灣的戰略預備隊。
韓戰爆發後,第20軍於1950年11月在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率領下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鬥中,第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衝擊,最後與敵同歸於盡,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20軍於1952年10月回國,駐防浙江杭州,屬華東軍區(1955年後改為南京軍區)。1955年1月,第60師與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鬥。
1975年第20軍與濟南軍區的第1軍對調,移駐河南開封。該軍第58師參加了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7. 第21集團軍
第21集團軍的軍部在陝西省寶雞,原代號84810部隊。隸屬蘭州軍區,是1985年由第21軍改編的,下轄61,63師,和原19軍55師(前身是陳賡太嶽4縱12旅,又稱陝南12旅)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12師、炮兵旅(原炮兵第15師)和高炮旅。原屬21軍的步兵第62師撤銷,其第184團被改編為蘭州軍區特種大隊。該集團軍組建後於1986-1987年參加老山地區防禦作戰,步兵第61師第182團第9連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攻堅英雄連」榮譽稱號。1991年,在本職崗位上堅持不懈學雷鋒的步兵第61師軍械修理所志願兵李潤虎(現任21集團軍裝備部副部長)入選中國首屆「十大傑出青年」。90年代中期以後,步兵第61師被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之一,原屬第21集團軍的步兵第63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55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12師改編為裝甲師。現任軍長房峰輝,政委孔瑛。
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王克曾於80年代中期任21軍軍長。現任蘭州軍區政委劉冬冬曾任該集團軍政治部主任,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步兵第61師(原大別山紅28軍);
紅軍團--步兵第61師第181團、第182團(原新四軍七,八團);
攻堅英雄連--步兵第61師第182團第9連;
第21集團軍的前身,是抗戰爆發後組建的新四軍第2師和第4師的主力部隊。其中新四軍二師的前身第四支隊是由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紅28軍改編的,是當時新四軍各支隊中兵力最多的,也是唯一位於江北的支隊。而新四軍第4師則是著名的彭雪楓部。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兩個師的主力於1945年10月編為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下轄第4、第5(1946年6月改屬淮南軍區)和第9旅。羅炳輝先後任司令員,趙啟民任政委。1947年9月與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一部組成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韋國清,原第4、第9旅分別改為第4、第6師,原第9縱隊部隊編為第5師。解放戰爭中,第2縱隊轉戰於華東戰場,在孟良崮、濟南及淮海等戰役中主要擔任阻擊和「打援」任務。1949年2月,第2縱隊改編為解放軍第21軍,軍長滕海清,政委康志強,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61、第62和第63師。而後參加渡江戰役,屬中集團。5月又參加上海戰役。上海解放後,該軍在22軍配合下,解放了舟山群島,從而解除了上海被封鎖的局面。
第21軍在抗美援朝後期於1953年3月入朝輪戰,參加了金城反擊戰,朝鮮停戰後長期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7月回國,隸屬北京軍區,駐山西大同。1965年10月第63師187團8連因在戰備訓練中表現突出,被國防部授予「英雄八連」榮譽稱號。「文革」開始後,第21軍於1967年調入關中,改屬蘭州軍區。
8. 第23集團軍
23集團軍的軍部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原代號81032部隊,隸屬瀋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23軍改編的,下轄67,68,69師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5、第7師(後撤銷)。
1987年5月,在大興安嶺森林大火中,步兵第68師是第一支趕赴火場的部隊,之後全師榮立集體一等功,「大鬍子師長」吳長富也入選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人物」。而1991年的國內「十大新聞人物」中又有被譽為「現代軍人楷模」的該集團軍步兵第69師炮兵團原參謀長蘇寧。1998年夏,集團軍部隊參加松花江、嫩江抗洪搶險。步兵第69師第205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團」榮譽稱號。此後,步兵第67、第68師分別改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則改裝甲旅。現任軍長柳鳳舉,政委張世顯。
原福州軍區政委和南京軍區政委傅奎清曾任69師政委,23軍政治部主任,政委。粟裕大將的兒子粟戎生也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1965年從哈軍工大學畢業後在這個軍先後任戰士、班長、技師、排長,1969年後任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團長,1983年任步兵第69師師長。直到1990年後任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才離開工作了25年的部隊、他於1998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0年晉升中將。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團、抗洪搶險模範團--步兵第69師第205團;
大興安嶺撲火英雄營--步兵第69師第205團第3營;
23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長期在粟裕直接指揮下作戰。其最早的前身是1934年紅軍長徵後留在閩浙贛地區的遊擊隊,抗日戰爭初期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1939年11月編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年7月渡江北上改稱蘇北指揮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粟裕長期擔任該師師長。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突破長江,從蘇北南下挺進蘇浙皖邊,於1945年2月成立蘇浙軍區,其中以南下部隊組成第3縱隊。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國共「重慶談判」協議,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於1945年11月北撤山東,原蘇浙軍區第3縱隊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1946年5月再改稱第1師。1947年2月改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在陶勇司令員率領下,該部先後參加了蘇中、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和挺進豫皖蘇作戰,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參加了破擊隴海路、豫東等戰役。1948年9月後又先後參加了濟南、淮海戰役。1949年1月第4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軍長陶勇,政委盧勝,各師分別改為第67、第68和第69師,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隨後屬中集團參加渡江戰役,在南京長江江面重創企圖滋事的英國遠東艦隊,這就是有名的「紫石英號事件」。
1952年9月該軍作為第一期輪換部隊入朝參戰,第68師調出第23軍,另調入原屬第25軍的第73師(其前身為堅持湘鄂贛三年遊擊戰爭的紅16師,抗戰初期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皖南事變突圍出來後整編為新四軍7師19旅,解放戰爭中編為華東野戰軍7縱19師,25軍73師)。在1953年1月芝山洞南側高地的「丁字山」戰鬥中,第67師201團以一個排機智靈活地抗擊美第8集團軍的「陸空聯合作戰試驗」,以傷亡11人的代價堅守住陣地,殲敵150人。「美聯社」事後報導說,被邀請前來觀摩的國會議員們都懷著「憂鬱」的心情對這種「斯巴達」式的進攻感到懷疑。1953年7月金城戰役期間的石峴洞北山戰鬥中,第67師200團戰士許家朋為掩護部隊衝擊,毅然撲向敵軍地堡射孔,戰後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58年3月第23軍撤離朝鮮,回國後該軍駐防黑龍江。1960年代初,該軍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1966年3月,該軍戰士劉英俊為保護兒童,勇攔驚馬而壯烈犧牲。1969年3月,第73師一部參加珍寶島戰鬥,第217團1營營長冷鵬飛和1連副連長王慶容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3師改稱第68師。
9. 第24集團軍
第24集團軍的軍部在河北省承德,原代號為52831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年由第24軍改編的,下轄70,72師兩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4旅。1989年5月,該集團軍部隊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1992年,守備第4旅撤銷,原屬天津警備區的坦克第1師(該師是我軍第一支坦克部隊,前身是1945年12月組建的東北坦克大隊,1949年5月正式成立坦克第1師,參加過錦州戰役、天津戰役、開國大典、抗美援朝,1985年由原第66軍改歸天津警備區)調入該集團軍。1998年,步兵第72師與唐山預備役師合併,組成河北省預備役高炮師。坦克第1師改為裝甲師。同時,1955年起即擔任迎外表演任務的天津警備區摩步第196旅(前身為1946年3月由山西地方部隊組建的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後為華北軍區第1縱隊1旅,1949年2月改為第66軍196師,參加過抗美援朝,1985年第66軍撤銷後改歸天津警備區)也轉歸第24集團軍。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由裝甲1師炮兵團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組成了車輛第10方隊。現任軍長李世明,政委吳忠明。
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是24軍的老兵,曾於1968-1972年任該軍軍長。此外有兩位武警司令員是出自24軍軍長提升的。他們是1990年由24軍軍長晉升武警司令員,現任武警司令員吳雙戰也擔任過24軍副軍長。粟裕大將的兒子粟戎生1998年由24集團軍軍長晉升為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軍團--步兵第70師第208團;
兗州登城第一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1連;
兗州戰鬥英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2連;
兗州戰鬥模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5連;
渡江模範營--步兵第70師第210團第3營;
該集團軍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軍遊擊隊。抗日戰爭初期於1938年1月分別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2團(由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等地遊擊隊組成)和第2支隊4團(由閩西、閩南及浙南遊擊隊組成)。1939年11月,第1、第2支隊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第4團則北渡長江,組成蘇皖支隊。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北上,改為蘇北指揮部,2團改為第2縱隊2團,蘇皖支隊改為第3縱隊3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這兩個團分別改為第2旅4團和第3旅7團。1943年,4團併入蘇南的16旅,改為48團。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3旅7團等)從蘇北挺進蘇浙皖邊,於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第16旅和南下部隊分別編為第1和第3縱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於1945年11月北撤,原第1縱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年5月再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為第6師,轄第16(原6縱隊)、第18旅(原獨立旅)。10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20旅(前身為新四軍7師19旅57團,7師皖南支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17旅。1947年1月成立華東野戰軍,第6師改為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各旅分別改為第16、第17、第18師。該部在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的孟良崮戰役中建立了突出的戰績,縱隊特務團攻佔74師師部,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1947年9月隨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參加完淮海戰役後,第6縱隊於1949年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24軍,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為第70、第71、第72師。此後該軍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長山列島和舟山群島的戰鬥。
1952年9月,第2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原屬第25軍的第74師(前身為淮南軍區第5旅,後改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20師)調入該軍,第71師調出。1953年春夏,在部隊開展的冷槍冷炮殺敵競賽中,第72師214團8連戰士張桃芳用436發子彈斃傷敵214名,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7月該軍參加了金城反擊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24軍於1955年10月歸國,屬北京軍區,駐防河北承德,部署在京郊和唐山一線,拱衛北京。1968年第70師改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3師。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4師改稱第70師,並重建第71師(後撤銷)。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是首批進入震區的部隊。
10. 第26集團軍
第26集團軍的軍部位於山東省濰坊,原代號為52831部隊,隸屬濟南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26軍改編的,下轄76,77和原46軍138師,136師四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8師。1998年後,步兵第77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8師改為裝甲師。原第67集團軍撤銷後,步兵第199師轉歸第26集團軍,軍部也從山東萊陽移至濰坊。步兵第76師則改編為山東省陸軍預備役師,第136師改編為河南省軍區陸軍預備役師。現任軍長馮育軍,政委王金相。
在1988年以後的新上將中,現任北京軍區政委杜鐵環是199師出身,他在1984-1985年任199師政委。此外原成都軍區政委張志堅也是67軍出身。而曾任國防科委政委和海軍政委李耀文則是26軍的老政委。現任廣州軍區政委劉書田曾在1988-1992年任26集團軍政委,原二炮政委劉立封也是26軍的老人。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步兵第199師;
白老虎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攻如猛虎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登城尖刀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第26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該縱隊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部隊發展而來的。其76師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1日,狙徠山起義成立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4支隊。12月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該部為第山東縱隊第4支隊,1941年改為山東縱隊第4旅。1942年8月改為山東軍區魯中軍區部隊。1945年8月組成魯中軍區第4師,11月又以魯中軍區警備第2旅和第3旅各一部組成第9師。解放戰爭中,1947年2月魯中軍區第4師、第9師和警備旅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王建安,政委向明,各旅分別改為第22、第23和第24師。轉戰於華東,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洛陽、開封、淮海等著名戰役,逐漸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之一,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該縱隊先後攻佔萬泉山、蘆山,有力保證了兄弟部隊全殲敵整編74師。1949年1月第8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各師分別改為第76、第77和第78師。4月參加了渡江戰役。戰後在蘇南地區整訓,作為解放臺灣戰役的預備隊。
1950年11月第26軍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參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戰役。在1951年3月第四次戰役中,該軍部隊先後遭遇美第187空降團和直升機降步兵的攻擊,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與敵空降部隊作戰,而後者(旺方山戰鬥)則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直接使用直升機進行地面作戰的戰例。1952年6月該軍回國,一直擔負膠東半島以及渤海長山列島的守備任務。
1960年代第76師調往福建,重建第29軍時改為第86師。在抗美援朝中由志願軍總部直屬的33師編入該軍,番號改為76師。
步兵第138師的前身是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1946年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3旅,1947年8月改為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2旅。1948年11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133師,1952年8月調歸第46軍建制,1969年12月改稱第138師。該師隨第4野戰軍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湘贛、衡寶、廣西等戰役。1952年入朝參戰,參加了金城反擊戰,1955年10月回國,駐防吉林,參加了1969年3月的珍寶島戰鬥,著名戰鬥英雄楊林和陳紹光當時便是該師397團的班長和副班長。1975年第46軍與第68軍對調防務,該師南調山東。1984-1985年參加了老山地區防禦作戰。
步兵第199師是我軍有著悠久戰鬥傳統的光榮部隊,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由原「紅一師」一部發展而成的挺進冀東的「鄧華支隊」,後編入八路軍第4縱隊、冀熱察挺進軍、冀東第11軍分區。1945年秋成立冀察縱隊第7旅,1946年7月改為華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1949年2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199師。1949年10月1日組成陸軍方陣參加了開國大典,1951年6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取得輝煌戰果,是志願軍戰果突出的師之一,湧現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李家發(第595團1連戰士),1954年9月回國駐防山東,1985-1986年又參加了老山地區防禦作戰,取得重大戰果。
11. 第27集團軍
第27集團軍的軍部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原部隊代號為51002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年由第27軍改編的,轄第79,80,81三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集團軍組建後於1987年到老山地區輪戰,表現出色。1989年5月,集團軍部隊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後,步兵第81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8月九江長江大堤決口,集團軍200多名官兵飛抵九江,連續奮戰3晝夜,搭起一座鋼木組合結構壩,創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幹堤決口的奇蹟。此後第27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79、第80師改為摩步旅,步兵第235團擴編為摩步第235旅,坦克旅改裝甲旅。1999年國慶閱兵中,由第27集團軍部隊組成徒步第6方隊。現任軍長王喜斌,政委張海陽。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現任瀋陽軍區司令員錢國梁,現任武警政委徐永清,原海軍政委魏金山都是27軍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濟南第一團--摩步第235旅;
抗洪搶險英雄營--第27集團軍工兵團道橋1營;
先遣渡江英雄連--第27集團軍偵察營第2連;
鋼八連--原步兵第79師第235團第8連;
27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膠東軍區部隊。抗日戰爭勝利後,膠東軍區的主力部隊進軍東北(後編為第4野戰軍第41軍),餘下的第5師、第6師和警備第3旅於1947年3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許世友任司令員,林浩任政委,各師旅分別改為第25、第26和第27師。該縱隊成立後,轉戰於山東及整個華東戰場,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第9縱隊是主攻部隊之一。1948年4月的解放濰縣戰鬥中,第27師79團堅守陣地20個小時,保證後續部隊順利向縱深發展,戰後榮獲「濰縣團」光榮稱號。而奠定該縱隊在華東野戰軍主力地位的是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第25師73團首先突破堅固城防,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光榮稱號。濟南戰役的勝利為我軍開展城市攻堅戰提供了作戰經驗,揭開了我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在淮海戰役中,該縱隊參加了碾莊圍殲黃伯韜兵團,於雙堆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鬥,著名的「十人橋班」就是第27師79團2連3班。
1949年2月,第9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隸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79、第80和第81師。在渡江戰役中,第79師偵察排班長齊進虎奉命帶領4名偵察員先行偷渡偵察敵情,以木盆飄渡長江天險,勝利返回部隊,建國後以這一事跡編創了家喻戶曉的故事影片《渡江偵察記》。5月該軍作為上海戰役的主力,參加解放上海的戰鬥。在上海戰役中,該軍率先突入市區,不顧自己蒙受巨大傷亡,對盤踞蘇州河對岸的敵軍堅持不使用重武器,發動群眾支援,開展統戰工作,迫使敵軍放下武器投降。上海解放的當夜,該軍上自軍長下至馬夫全部露宿街頭,秋毫無犯。
韓戰爆發後,第27軍隨第9兵團於1950年10月入朝作戰,軍長彭德清,副軍長詹大南,隨即參加了第二次戰役。第80、81師在長津湖與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交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浴血奮戰,殲滅了美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第1營和師屬第57炮兵營共1個加強團4000餘人,並繳獲第31團團旗,這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唯一全殲美陸軍一個完整團建制的範例。第五次戰役中,第81師242團2營按時完成穿插任務,保證戰鬥勝利而獲得「穿插模範營」稱號。
第27軍於1952年10月回國,歸南京軍區,駐防無錫。「珍寶島事件」後,軍委為加強北京軍區的防務力量,於1971年9月將該軍一個師調到北京,以後又將該軍北調河北石家莊。1981年9月第27軍部隊參加了「華北大演習」。
12. 第31集團軍
第31集團軍軍部位於福建省廈門,原部隊代號為32404部隊,1985年由第31軍改編。下轄第91,92,93師和原29軍86師四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3師)和高炮旅。90年代以後,原屬第31集團軍的步兵第93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該集團軍參加了九江抗洪搶險,其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營」榮譽稱號。之後,步兵第92師改為摩步旅,坦克旅改編成水陸兩棲裝甲旅,高炮旅則改防空旅。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第31集團軍的35mm高炮組成了車輛第15方隊。1995年以來,該集團軍參加了在東山島舉行的多次大規模登陸作戰演習,如1995年11月的「成功5號」,1996年3月的「聯合96」及2001年6月的「解放一號」等三軍聯合作戰演習。現任軍長趙克石,政委李長才。
原海軍司令員張連忠,原北京軍區司令員王成斌,原濟南軍區政委宋清渭都出自這個軍。
該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濟南第二團--步兵第91師271團;
抗洪搶險英雄營--原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
31軍和27軍一樣,也是出自膠東。1947年2月後,膠東軍區地方部隊先後組成新編第5、第6和第7師。7月,3個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稱第37、第38和第39師。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第13縱隊37師109團首先突破濟南內城城防,為解放濟南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隨後參加了淮海戰役雙堆集圍殲敵黃維兵團等戰鬥。
1949年2月,第1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屬第3野戰軍第10兵團,軍長周志堅,政委陳華堂,各師分別改稱第91、第92和第93師。4月屬東集團參加渡江戰役,5月在上海戰役期間,該軍模範執行地城市政策,露宿街頭,不進民房,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讚。6月進軍福建,參加福州戰役和漳廈戰役。在解放廈門戰鬥中,第92師274團8連3排奮勇作戰,榮獲「廈門登陸先鋒排」稱號。1950年5月在32軍一部配合下解放東山島。
建國後第31軍長期駐防福建廈門。1953年7月,金門國民黨軍胡璉部1.2萬餘人偷襲東山島,我軍守島部隊在第31、第28和第41軍等部的支援下將敵擊退,殲敵3000餘人,這是我軍取得的打擊國民黨軍竄犯活動中最大的一次勝利。1958年軍屬炮兵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八.二三金門炮戰」,以後的炮擊金門、馬祖的任務也有該軍承擔。直至1979年元旦,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13. 第38集團軍
第38集團軍的軍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原代號為51034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4年4月1日由陸軍第38軍整編而成的機械化集團軍,轄112,113,114三個師,並編入坦克第6師、炮兵旅和高炮旅。1984年10月集團軍參加了國慶35周年閱兵。1985年集團軍偵察部隊到老山輪戰,表現出色。1988年1月組建了全軍各陸軍集團軍中的第一個直升機大隊。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期間,該集團軍是首批進京的部隊,有步兵第112、第113師、坦克第6師、炮兵旅等部隊參與執行戒嚴任務。6月4日晨,作為成建制的集團軍,第一個開進天安門廣場。
90年代中期以後,原屬第38集團軍的步兵第114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第6師與高炮旅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直升機大隊擴編為陸航團。在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閱兵式上,在車輛方隊中,駕駛88B主戰坦克(第1車隊,裝甲6師24團)、98式主戰坦克(第3車隊,裝甲6師)、86式步兵戰車(第4車隊,步兵112師334團)、89式122mm自行榴彈炮(第5車隊,步兵113機師337團)、89式120mm自行滑膛炮(第8車隊,裝甲6師炮兵團)、89式122mm自行加榴炮(第11車隊,步兵112師炮兵團)、紅旗-7地空飛彈(第16車隊,集團軍防空旅)的,都是第38集團軍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現任軍長高中興,政委孫堂。
曾在1985-1990年期間任武警部隊司令員的李連秀曾任該集團軍軍長。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平江起義團--步兵第112師第334團;
紅軍團--步兵第112師第334團、步兵第113師第338團;
郯城戰鬥模範連--步兵第112師第334團第8連;
何萬祥連--步兵第112師第334團第1連;
松骨峰英雄連--步兵第112師第335團第3連;
鋼八連--步兵第113師第337團第8連;
第38軍最早的前身是1928年平江起義組建的紅5軍一部,長徵到達陝北後,其番號為紅1軍團4師10團(現步兵第334團)。另一部為紅25軍部隊,長徵到達陝北後為紅15軍團75師223團(現步兵第338團)抗日戰爭中這兩部分別編入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和344旅688團,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該軍步兵第335和第337團也是抗日戰爭初期由紅軍幹部和骨幹組建的343旅685團新2營和343旅補充團。1939年進軍山東,後發展為濱海軍區部隊。1945年8月這些部隊整編為山東軍區第1、第2師。1945年11月,山東軍區第1、第2師開進東北。1946年8月第1、第2師及東滿軍區第7縱隊(前身為1942年8月起義的東北軍111師,後編為山東軍區濱海支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萬毅任司令員,下轄第1、第2和第3師。1948年11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軍長李天佑,政委梁必業,各師分別改為第112、第113和第114師。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以「三下江南」,「四戰四平」成名。1947年5月懷德以南大黑林子戰鬥中,第3師9團3連3排在排長丁學源率領下與敵展開白刃戰,戰後3排被命名為「丁學源刺殺英雄排」。在遼瀋戰役中參加圍殲廖耀湘兵團和解放瀋陽。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第337團3連將第一面紅旗插上天津城,338團8連首先攻佔金湯橋,334團6連活捉陳長捷。此後隨軍南下,參加了宜沙、衡寶、廣西、滇南等戰役。解放戰爭中,第38軍共殲敵14.3萬餘名。
1950年10月,第38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第113師以14小時行進72.5公裡的速度,勝利完成穿插三所裡任務,一舉扭轉戰局。隨後在三所裡、龍源裡阻擊戰中,該師死死卡住美第9軍退路,並擊退了美騎1師和英29旅向北增援接應,使南北敵軍相距僅1公裡,可望而不可及。著名作家魏巍以335團3連在松骨峰戰鬥中的事跡為主,寫成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為志願軍贏得了「最可愛的人」的讚譽。彭德懷司令員在給該軍的嘉獎電最後親筆寫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在第四次戰役中,第38軍背靠即將開凍的漢江,依託簡易工事,頑強抗擊兵力、火力均佔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的反撲,使敵軍每晝夜只能前進不到900米,以巨大代價勝利完成了戰役掩護任務,再次受到志願軍總部的嘉獎。
1953年7月,第38軍從朝鮮戰場回國後駐防吉林通化。1967年移防北京的南大門河北保定,同年率先改編為摩託化軍。第113師衛生科因為一女性患者成功摘除一重達45公斤的腫瘤,於1968年10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衛生科」榮譽稱號。1981年9月該軍參加華北軍事大演習。
1982年9月,第38軍在全軍首先開始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的試點。1983年12月,步兵第112師改編成我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師。
14. 第39集團軍
第39集團軍駐守遼寧省,原代號為81043部隊,隸屬瀋陽軍區,是1984年由陸軍第39軍改編而成的機械化集團軍(1982年9月,39軍與38軍在全軍首先開始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的試點),其中步兵第116師改編為機械化步兵師,此外還有115,117師,並編入坦克第3師、炮兵旅(原炮兵第7師)和高炮旅,並繼第38集團軍之後於1988年3月第二個組建陸軍集團軍直升機大隊。1989年5月集團軍奉命進京執行戒嚴任務。
90年代中期以後,原屬第39集團軍的步兵第117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第6師與高炮旅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直升機大隊擴編為陸航團。原屬第64集團軍的步兵第190師改屬第39集團軍建制。步兵第190師系1955年接受原駐大連蘇軍摩步第7師裝備,並曾改稱陸軍第1機械化師,是我軍第一個機械化(摩步)師。現任軍長閻豐。
原副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徐惠滋曾於1983-1985年任該軍軍長。此外1985-1990年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趙先順,曾於1987-1993年任瀋陽軍區政委的宋克達都出自該軍。曾擔任過瀋陽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和軍事科學院院長的劉精鬆出自190師。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
紅軍師--步兵第116師(344旅);
紅軍團--步兵第115師第343團、步兵第116師第347團;
道峰山營--步兵第190師第569團第3營;
神槍手四連--步兵第116師第348團第4連;
鋼鐵七連--步兵第116師第347團第7連;
該集團軍前身是紅25軍1935年9月長徵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26、27軍軍組成紅15軍團。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1939年9月擴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1940年6月後開赴蘇北,與新四軍第6支隊等合併,先後改稱八路軍第4、第5縱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1945年11月第3師開赴東北,1945年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下轄第4(原第8旅)、第5(原第10旅,即第344旅)、第6師(原獨立旅)。1948年1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39軍,軍長劉震,政委吳信泉,下轄第115、第116、第117師。
抗戰勝利後,新四軍第3師3.7萬人千裡進軍東北,佔當時出關我軍1/3。第2縱隊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表現出色,參加了「三下江南」,秋季,冬季,夏季攻勢。在遼瀋戰役中參加錦州戰役,第6師首先攻克外圍重點義縣。在錦州總攻中,該縱隊迅速突破城垣,第5師15團戰士梁士捨身炸碉堡,為部隊開闢了勝利的道路。戰後錦州人民將烈士犧牲的街道改名為「士英街」。在天津戰役中,4師率先攻破堅固的城防進入市區。據第4野戰軍司令部1950年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記載,第2縱隊5師是東北解放軍12個縱隊36個師中表現和成績最突出的。解放戰爭中第39軍共殲敵19.6萬餘人。
韓戰爆發後,第39軍於1950年10月隨13兵團首批入朝參戰。在第一次戰役中,第39軍在雲山戰鬥中重創美開國元勳師騎1師,殲敵2000餘人,創中美現代陸軍首次交鋒的勝利,並繳獲飛機4架。第二次戰役中,第39軍通過戰場喊話,使美25師24團一個黑人工兵連全連115人集體戰場投降,從此美軍改變了自獨立以來的一貫傳統,不敢再按膚色編隊。第116師進而於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先後解放平壤、漢城。第39軍在3年中共殲敵4萬餘人。
1953年5月第39軍自朝鮮回國,長期駐守遼東半島。1964年的全軍「大比武」運動中,該軍第116師第348團4連被國防部授予「神槍手四連」榮譽稱號。
15. 第40集團軍
第40集團軍的軍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原代號為81054部隊,隸屬瀋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40軍改編的,轄118,119,120三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5師、炮兵旅(原炮兵第11師縮編)和高炮旅。1989年5月,該集團軍一部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後,步兵第120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第40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118、第119師則改為摩步旅,坦克第5師改編為裝甲旅。現任軍長王國生。
曾經擔任過瀋陽軍區政委和北京軍區政委的劉振華出自40軍,曾任118師師長,40軍政委。此外1985-1992年曾任廣州軍區政委的張仲先也出自該軍。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鐵拳團--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
渡海先鋒營--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第1營;
40軍是在解放戰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一支勁旅。前身是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隊。抗日戰爭勝利後,由魯中軍區部隊組成的山東軍區第3師和警備第3旅迅速挺進東北瀋陽、鞍山地區,同時冀察熱遼軍區進入東北的部隊也發展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山東軍區第3師、警3旅與第21旅、第23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政委羅舜初,下轄第7(原第3師)、第8(原第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隨後曾克林,韓先楚先後任司令員,1948年1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40軍,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下轄第118、第119、第120師。
解放戰爭中,該部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1947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和批轉了該縱隊開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全軍掀起了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有力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在遼瀋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第7師20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後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在遼西會戰中,第21團、第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為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1950年4月第40軍又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第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第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1950年韓戰爆發後,第40軍揮師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0月25日晨,第118師遭遇竄入溫井向北鎮進犯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當該敵進至兩水洞地區時,第118師突然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全殲敵人,並乘勝攻佔溫井,揭開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序幕。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頑強抗擊了敵軍3個師又一個旅的進攻,其中第120師360團1連副班長曹慶功、358團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後與敵同歸於盡,均被追記一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回國後長期駐守遼寧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步兵第120師緊急開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第358團1連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榮譽稱號。
16. 第41集團軍
第41集團軍駐守廣西,原代號為53010部隊,隸屬廣州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41軍改編的。轄121,123師和原第55軍164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1994年組建駐香港部隊時,「塔山英雄團」的一部編入駐港部隊步兵旅。1998年後,步兵第164師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64旅,坦克旅改編為裝甲旅,步兵第121師362團和步兵第123師368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1998年夏的長江流域抗洪戰鬥中,集團軍主力開赴湖北荊江和湖南洞庭湖,勝利完成了任務。「新時期戰士的楷模」李向群烈士當時便是「塔山守備英雄團」中的一員。現任軍長李作成,政委張汝成。
在1988年以後的新上將中,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出自367團,他在1962-1966年擔任這個團的團長。曾擔任過瀋陽軍區政委,司令員,現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李新良也出自這個軍,曾擔任過成都軍區政委和北京軍區政委的谷善慶也出自這個軍。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部隊有:
塔山守備英雄團--步兵第121師第361團;
塔山英雄團--步兵第123師第367團;
白臺山英雄團--步兵第123師第369團;
英勇善戰模範團--步兵121師第364團;
穿插英雄連--步兵第121師第361團第3連;
李向群班--步兵第121師第361團;
41軍的前身為抗日戰爭期間組建的山東膠東軍區部隊。1937年12月,山東文登縣天福山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年9月,第3支隊與掖縣抗日遊擊第3支隊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1940年9月,第5支隊改稱第5旅,同時新成立第5支隊。1942年7月,膠東軍區成立,下轄第5旅和第5支隊。1945年9月,膠東軍區部隊整編為山東軍區第5,第6師和警備第3,第4旅。11月,第5,第6師一部及部分獨立團開進東北遼寧,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下轄第1,第2旅)和第3縱隊(下轄第4,第5旅)1946年2月,部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下轄第10旅(原第1旅),第11旅(原第2旅),第12旅(原第3縱隊)。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4野戰軍,第4縱隊亦改為第41軍,各旅分別改為第121,第122,第123師。此後,第41軍分別隸屬於中南軍區,廣州軍區。
第41軍(及其前身第4縱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本溪保衛戰,新開嶺戰役,四保臨江,東北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兩廣剿匪,解放南澳島和南鵬島戰鬥,東山島戰鬥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鬥。
第4縱隊在1946年10月的新開嶺戰役中,全殲美械第52師,首開解放軍在東北一次作戰殲敵一個師的範例而該軍最為著名的一次戰鬥莫過於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進行的塔山阻擊戰。防守核心陣地塔山堡的第12師34團面對10倍於己的優勢敵人,多次頂住了號稱「趙子龍師」的敵第95師和「敢死隊」的瘋狂戟,苦戰6晝夜,殲敵6000餘人,屹立塔山,巋然不動。戰後該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光榮稱號。同時,第12師35團被授予「白臺山英雄團」稱號;第10師28團被授予「塔山守備英雄團」稱號;縱隊炮兵團被授予「威震敵膽炮團」。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該軍擔任了的全城的警備任務,贏得了「仁義之師」的盛讚,並於3月在西苑機接受了中共中央領導的檢閱。
17. 第42集團軍
第42集團軍的軍部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原代號為53200部隊,是1985年由陸軍第42軍改編而成的,轄124,126師和原屬第55軍163師共計三個步兵師。並編入炮兵第1師(解放戰爭中由東北炮兵部隊組成,是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志願軍戰歌》的歌詞便出自該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坦克旅和高炮旅。
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師成為全軍最早的一批應急作戰機動部隊之一,並擔任迎外表演任務。1994年,第42集團軍參與了組建駐香港部隊的各項工作,時任軍長劉鎮武出任駐港部隊首任司令員,並以步兵第487團團部機關、直屬隊和第1、第2營為主體,加上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一部分,組成步兵旅。1996年,步兵第126師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夏,該軍參加了湖北荊江的抗洪搶險,步兵第372團4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稱號。之後,坦克旅改編為裝甲旅,高炮旅改編為防空旅,步兵第163師498團與原坦克第7師一個團合編為師裝甲團,步兵第124師一個步兵團也被改編為裝甲團。現任軍長葉愛群,政委張陽。
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83-1985年擔任42軍政委。此外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固輝也出自這個軍,他擔任過124師師長,42軍副軍長,軍長。現任南京軍區政委雷鳴球1985-1992年曾任這個軍的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一團--步兵第163師第387團;
能攻善守英雄營--步兵第163師第488團第3營;
穿插英雄營--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1營;
蟠龍山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6連;
黃草嶺守備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0團第4連;
煙臺峰守備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1團第4連;
三八線尖刀英雄連,抗洪搶險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4連;
42軍的前身為抗日戰爭勝利後,從關內進軍遼東的一些部隊先後組成的遼東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1948年3月,這些部隊合編為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各師分別改為第12,第14,第15師。同年11月,改為第42軍,軍長萬毅,政委劉興元,各師再改為第124,第125,第126師。1950年10月,成為志願軍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1952年12月回國後進駐雷州半島,屬中南軍區(1955年後改為廣州軍區)。後移防廣東惠州。
第42軍成立後,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新安戰役,豫西伏牛山剿匪。建國後該軍調黑龍江齊齊哈爾從事農業生產,準備集體轉業。但1950年6月韓戰爆發時,該軍是當時東北地區唯一的戰鬥機動部隊,因而成為了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於10月19日夜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第42軍先後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季陣地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第一次戰役中,該軍第124、第126師在東線黃草嶺、赴戰領地區阻擊美、韓軍的進攻,苦戰13晝夜,殲敵2700餘人,有力配合了西線的作戰。第370團4連兩天之內打退敵人20次進攻,殲敵250餘人,榮獲了「黃草嶺守備英雄連」稱號。第371團4連堅守煙臺峰陣地,也被授予「煙臺峰守備英雄連」稱號。
1952年10月回國後,第42軍在全軍首批進行了蘇式裝備的改裝試點。1979年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