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曾告訴阿難:無量壽佛的威神光明,是最尊貴、最第一的,一切諸佛的光明都無法相比。為什麼呢?或有佛光照到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依據大正藏譯本,這是指其他佛的光,「取要言之」以後一句指彌陀光明)。總之,阿彌陀佛的光明乃至照到東方恆河沙數世界。同樣,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的空間也是如此。其他諸佛色身的光明,有的照到七尺,有的照到一由旬,乃至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輾轉增多,乃至照到一個佛剎或多個佛剎。在一切諸佛中,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能遍照十方無數佛剎,因此被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有人會問:既然諸佛道同,為什麼諸佛在光明方面還存在差別呢?
這叫做「常同常別」。雖然諸佛的證量沒有高下,然而由因地所發的誓願不同,果位成就的光明就會有不同顯現。這是緣起上的差別所致。其他譯本中講到,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願:「設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普勝諸佛光明……不取正覺。」這裡明顯看出,彌陀的本願是欲令成佛時的光明,遍照十方恆沙數佛剎,超勝諸佛,成就光中極尊。那麼這是不是為了顯耀自我,而發願成為第一呢?要知道,如果是執著自我而生起這種想法,那就是爭強好勝的心理,頂多成為阿修羅王。法藏菩薩當時並不是為了凸顯自我,發願超勝諸佛,而是為最廣大地成辦利他,即為了能攝持十方世界的無量眾生,誓願令色身光明普照十方,因此發願成就無量光明。
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誓願深重,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由於願力不虛的緣故,到彌陀成佛時,便任運顯現遍照十方的光明。《觀經》中也講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般舟贊》裡也說:「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所以,彌陀的光明專照有緣人,只要至心念佛,決定為佛光攝受。想想看,彌陀願海是要攝受十方世界的無量眾生往生他的淨土。發願是如此廣大,無有限量;攝受的範圍是下至地獄乃至聖者之間的一切有情;而且光明照到幽冥之處時,三惡趣眾生蒙受佛光照觸,便能解脫,生到極樂國土。像這樣,佛的一乘悲願是欲普度眾生成佛。那麼通過什麼來實現此願呢?就是以光明和名號這兩種方便。其中,光明遍照十方就是為了攝受十方。
雖然常人肉眼難見到佛光,但只要至心念佛,冥冥中就有光明在攝化自心,在心中作加被,由此就被佛的大願強有力地攝持住了。佛的願海以無量光、壽為體,光明的作用是攝受十方世界的有情同生淨土,同成佛道。
(註:本文選自智圓法師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