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行時,我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宗教廟宇上,佛教寺廟不必多說,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相比而言,道教廟觀則要冷清許多,不過這並不意味它們含金量不高,恰恰相反,泉州道觀的歷史厚重、殿宇巍峨,同樣不在話下,玄妙觀便是最好佐證。
玄妙觀位於鯉城區東街旁,從開元寺出來一直往東便到,儘管如此,這裡依舊車馬冷清,寂寞無人。
它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距今1700多年光陰,是道教傳入福建後的第一座道觀,威望、資歷,在整個福建都是最高的,明清兩代管理道教的「道紀司」都設在元妙觀內,被譽為「八閩第一道觀」。
唐朝時道教為國教,玄妙觀佔盡人事,極盡繁華,佔地約萬餘平方米,後來道教日趨衰落,玄妙觀也越來越小,到如今只剩下一片區域了。
玄妙觀是它大部分時間的稱謂,清朝康熙年間時,為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改為了元妙觀,後延續至今,不過泉州人更喜歡叫它玄妙觀。
道教之所以在中國日趨衰微,是因它太過深奧。「玄」字和「道」類似,道德經裡記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過我還是喜歡逛道觀,或許正是貪圖那一份捉摸不透,貪圖那一份與世無爭吧。
道觀不收門票,門口坐了位阿姨,微笑著向你點頭,說登記下便可進入。阿姨50多歲年紀,笑起來仍舊宛如少女,滿面春風,帶有一絲仙風道骨,我一下對玄妙觀心存敬意,覺得此處也不同尋常了。
道觀不大,殿宇間距緊湊,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可這絲毫不影響殿宇的恢弘大氣,不誇張地說,它甚至是我見過最漂亮,最華麗至極的道觀。
三清殿坐落於臺石之上,橘紅色重簷歇山頂,充滿著閩南地域風格。三清殿是道觀最重要的殿宇,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為「三清」。
殿前有九龍騰飛雲石雕,細節飽滿,雕工蒼勁有力,為石雕中的佳品。門前石雕龍柱太過吸睛,共有6根,高3.2米,粗壯雄偉,精雕細鏤,飛龍騰轉身軀纏繞柱上,極為壯觀。
三清殿已足夠華麗,沒曾想凌霄殿更為金碧輝煌。建築通體共有28根石柱,象徵著二十八宿作護衛神,莊嚴肅穆,威嚴之氣立馬上來了。
再看屋簷之上,鬥拱之間,遍是彩繪圖畫,活靈活現,紋飾優美,那些道教故事被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龍脊之上立有彩塑,麒麟,瑞獸,飛仙等等,色彩飽滿,五官逼真。
小門之上有很多金匾,書法精湛,想必皆出自大師之手,道觀應有的仙氣,在細節之處散發得淋漓盡致。
仔細瞧鬥拱處,還有飛天樂妓,他們手持樂器,身姿輕盈,似乎飄飄然想要飛天。飛天樂妓是泉州廟宇特有的裝飾,其他城市很少見到,我在開元寺看到過,沒曾想這裡又見到了。
除此之外,還有文昌殿、財神殿、土地殿等等,有的是小巧殿宇,有的是臨時木房,雖然簡陋,卻盡力將道觀最全的模樣展示出來。
玄妙觀歷來是泉州道教活動的中心,有不少有名道士前來修行,明代詩人曾寫詩「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
觀內有一些椅子,供遊客累了休憩,這一點很貼心,我正好腳步乏累,便坐下來休息。此時清風不斷,吹得我神清氣爽,疲憊盡散。
閒逛時還發現了一些抽籤算卦的工具,我看到一位阿姨一直往地上摔著兩片木板,似乎卦象不合心意,一直摔著不敢停下來。
我在此呆了一個多小時,收穫滿滿,臨走之時回望一眼,玄妙觀隱匿在舊樓老房中,像是一位得道老人,寧靜安詳。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東街和觀動巷交匯處,免費開放。
交通:乘坐17路,21路公交,到鐘樓下步行幾百米即到。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路途中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