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公司採油二廠採油49隊,是從大慶石油會戰的熔爐中精煉出來的老標杆、老典型。
老標杆、老典型在新的形勢下也遇到許多新問題。在一次次困難考驗面前,49隊與時俱進,一次次克服困難,顯示了老典型永攀高峰的不竭生命力。
8月10日,小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記者來到49隊,探尋這個隊走過的輝煌之路。
於1964年12月組建的49隊,自大慶油田開發以來,歷經水驅開發和水、聚聯合開發兩個階段,最高原油年產量突破70萬噸。
49隊員工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以「兩論」起家,不斷探索基層建設經驗。自1972年起,49隊跨入大慶油田先進基層單位行列,獲得省部級以上嘉獎27次、市局級嘉獎73次、廠礦級嘉獎200餘次,先後獲得原石油部「治水奪油先進集體」,「兩論起家,勇攀高峰採油隊」,黑龍江省「科普車間」,大慶油田公司「功勳集體」等榮譽稱號,榮立油田開發25周年集體一等功,迎接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條戰線的參觀訪問者6萬餘人次,湧現出以李堂福、李紅玉為代表的省市級以上勞動模範13人,局技術能手8人。
隨著油田開發形勢的不斷變化,在一次次挑戰面前,49隊始終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永攀「精細」管理高峰,不斷探索科學管理方法,先後總結出治理「兩降一升」管理以及機採井檢修文本化管理、採油隊專業化「流水線」管理、全員業績考核等經驗。
49隊建隊時,僅有員工51人,在沒有隊點和食堂,生產工具缺乏,工作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會戰傳統,在荒原上創業,邊建設邊生產,經過不到一月的苦戰,第一批13口油井順利出油。這是大慶地區冬季投產的第一批井。在隨後幾年中,49隊艱苦創業,與天鬥,與地鬥,完善生產生活設施;鑽地下,攻油層,實現早期分層注水,創出南三區高壓樣板站。
建隊後,49隊大打治水奪油進攻仗,開展「六分四清」活動,井井建立「三圖」「兩表」「一小結」,並率先在大慶油田落實「早期注水,保持壓力,長期穩產高產」的開發方針,改變了「兩降一升」的被動局面,五年邁出五大步,原油年產量從1972年的46萬噸上升到1977年的72萬噸,創歷史紀錄。1973年,大慶革委會向全戰區發出「向二部四十九隊學習」的通知,學習49隊「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革命作風和科學管理油水井的方法。49隊的先進事跡被荷蘭記者拍成電影,廣為流傳。
隨著大慶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為正確對待和處理生產生活中顯現出來的各種矛盾和突出問題,49隊員工認真學習《矛盾論》、《實踐論》,運用「兩論」思想指導生產生活,狠抓基層建設,狠抓基礎工作,精心管理油水井。1977年,全國「第二次工業學大慶」大會授予49隊「兩論起家,勇攀高峰」採油隊稱號。大會期間,餘秋裡等4位國務院領導到49隊檢查指導工作。這些榮譽和關懷給予49隊員工極大的鼓勵與鞭策。
49隊的事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73年被定為「工業學大慶」參觀點,先後迎接來自日本、荷蘭等50多個國家地區的作家、學者、記者、商人以及各黨派代表和各國大使1478人參觀。旅英著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在參觀後發出「大慶精神大慶人讓世人敬佩」的感嘆。此外,有十餘人次代表49隊參加省、部、軍區、國家級會議介紹經驗並接受表彰。隊長告訴記者,這些榮譽是49隊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
1981年,49隊出現第一口套變井,隨後套變井數逐年增加,到1988年,套變井高達總井數的78.3%,嚴重影響生產,全隊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49隊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將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通過油層改造、完善注採系統、合理控制注水等措施,有效治理高壓套變區塊。在付出比正常工作多幾倍的艱辛和汗水之後,49隊保證了原油產量等各項生產任務的完成,並在1984年至1986年被評為石油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銅牌隊」,湧現出「採油鐵姑娘」團中央委員李紅玉、省勞動模範李家喜等先進人物。
1994年,大慶一次加密調整井投產後,49隊重新恢復了產能。全隊員工以此為契機,大幹實幹,三年邁三大步,逐步跨入大慶石油管理局一級隊、「銅牌」隊、「銀牌」隊行列,連續4年榮獲大慶油田公司「青年文明號」、「油田公司模範職工小家」稱號。2003年,49隊針對聚驅投產開發油水井數、管理面積急劇增加,人員嚴重不足的實際,著眼於優化勞動力配置,在油田首創專業化「流水線」管理辦法,科學的最佳組合解決了人員嚴重不足的困難。
在油田發展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持續有效發展、創建百年油田」的需要,49隊以「練內功、強素質、創一流」為目標,努力打造學習型團隊。建立科普車間,搭建練兵臺,成立「革新小組」、「師徒幫教小組」。開展技術革新、修舊利廢和挖潛增效活動,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全隊員工學知識、練本領蔚然成風,先後有數十項革新成果獲得各種獎勵,兩項成果獲國家專利,在大慶油田公司率先通過黑龍江省「科普車間」驗收,獲得黑龍江省「科普車間」榮譽稱號。
走進49隊會議室,「精管每口井,優採每噸油」的橫幅展現在記者眼前。隊長說,近年來,產量呈下降趨勢,部分員工一度有了鬆勁情緒,隊黨支部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查擺形式,讓全隊員工認識到,產量降,工作標準不能降,嚴細精優的作風不能丟。為此,「精管每口井,優採每噸油」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2002年,49隊有53口聚驅井投產,隊黨支部發出「產量上規模,管理上水平,項項工作創一流」的號召,在全隊的努力下,保證了聚驅井順利投產。4年來,49隊原油年產量保持在50萬噸以上,居全廠採油隊之首。
隨著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後期開發,49隊堅持把精細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每口井,細化到每個環節。針對油層沉積發育狀況複雜、連通狀況較差的實際,繼承大搞群眾性油水井分析的優良傳統,堅持井組旬分析、月對比、季總結制度,建立單井動態管理卡,將措施挖潛細到每個小層,確保全隊213口油水井地質情況清、基本參數清、生產狀況清。記者了解到,49隊通過實施「一井一法」管理,做到生產管理、挖潛措施因井而異。
對高產井建立數位化遠程監控系統,提高有效時率;對低產井實施跟蹤問效,提高產量貢獻率;對注水井分類逐項強化,保證注水質量。49隊通過精細挖潛,採收率達到55.25%,高出全廠平均值近4個百分點。針對井多面廣,水聚兩驅共同開發,抽油機、電泵、螺杆泵三種方式同時開採的現狀,49隊員工依靠創新提升管理水平。
在組織模式上,49隊實行工廠化「流水線」管理,打破以計量間為單元模式,把管理內容分解為14個單元263個管理點,全隊劃分為巡井工、維修工等6個工種,實行專業化作業,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在安全生產上,49隊實行「可視化」管理,建立風險提示牌和警示標識、制定可視化事故應急預案等措施,提高了規避風險和事故應急處理能力。
日常管理如何精細到具體的操作規程?記者在49隊資料室看到,本著簡單規範、便於操作的原則,49隊對各項管理制度進行有機整合,完善了生產管理目標責任制、員工崗位操作規範等7項52條制度,制定了抽油機井巡迴檢查標準化操作、面對面交接班等7項重點操作流程,試行「兩卡一書」日常管理規程,確保了事事講標準、時時講規則,崗位執行力不斷增強。據介紹,採油工管豔豔在巡檢時能聽到所管轄油井的異常聲音。由於長期的精細要求,她能「指哪打哪」,及時處理和消除事故隱患。
多年來,49隊員工在技能上精益求精。採油工何顯斌雖然只有初中學歷,但他勤奮學習,鑽研技術,先後提合理化建議50餘條,獲得革新成果17項,其中抽油機井光杆密封盤根等3項成果獲國家專利,2006年被聘為集團公司採油技能專家。
不忽視一個崗位,不放棄一名員工,49隊黨支部開展員工特長展示及個性化成長設計,根據每名員工的特長制定個性化職業生涯設計,激勵員工向生產管理、工人技師、革新能手和一專多能等方向發展。員工專其所長,精其所用,全隊湧現出作業區級以上技術能手26人。維修工劉廣軍研發的「泵軸套及葉輪拆卸工具」獲油田公司技術革新一等獎,被評為黑龍江省技術革新能手。
記者感言:
基層單位大有作為。雖然49隊只是企業的一個小小基層單位,但是在遇到一次次困難的時候,49隊沒有退縮,而是與時俱進,用精神的力量去攀登「精細管理」的高峰。毫無疑問,在未來的路上,49隊仍會遇到比過去更複雜多變的困難。可以相信,只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49隊就會排除萬難,成就事業,不斷前進。
背景連結
大慶油田公司採油二廠採油49隊現有員工73人,管理面積10.3平方公裡,累計生產原油1492萬噸。
40多年來,49隊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大慶優良傳統,提出並踐行「精從細中來,細在盡責處」管理理念,先後73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近幾年來,49隊共完成革新成果39項,其中23項獲得廠級以上獎勵,5項獲國家專利,並被評為黑龍江省「先進科普車間」。
記者 劉祥飛
責編:多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