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在各種終端裡接收信息碎片,它們短暫地牽動著情緒,或是引發深入的共鳴和思考。那些曾被分享到社交媒體,引起廣泛討論的影像事件,如今你還記得多少?
微光總結了8件2019年視覺文化領域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件,為過去的一年畫上句點,也當做對這個時代的小小記錄——2019,影像回答了我們的一些問題,也提出了新的問題。
巨星隕落的一年 向逝者告別
2019年,一些傑出的攝影師向他們記錄過的時代揮手告別,如改變了傳統紀實攝影風格的美國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中國肖像」的記錄者德國攝影師麥可·沃夫,曾為披頭四樂隊等名人拍照的英國攝影師特瑞·奧尼爾,還有關注日本本土文化的攝影師須田一政等等。生命的離去令人心碎,照片卻成為永恆。隨著傳奇謝幕,我們將懷揣他們珍貴的遺產邁向2020年代。
對著投影儀揮手的弗蘭克。麗莎·林茲勒/攝
選自麥可·沃夫「中國肖像1997-1998」(Portraits Made in China)系列。
換臉app引爭議 數字時代的隱私危機
2019年8月底,一款AI換臉app在社交媒體上走紅,人們將電影片段中主角的臉替換成自己,在享受扮演別人的樂趣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數字時代個人信息安全的討論。如今,無論是解鎖手機還是行動支付,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會用到人臉識別技術,與之相關的爭議和隱患亦從未消失。從換臉app被下架,到網絡平臺上的人臉數據買賣、高校教室設置人臉識別門禁,這個話題無疑是2019年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藝術家和攝影師們創作的源泉。
數字藝術項目ImageNet Roulette,由藝術家Trevor Paglen和人工智慧學者KateCrawford共同完成,它展示了面部識別軟體是如何對我們上傳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進行分類和數據收集的。這件作品在2019年9月底義大利米蘭FondazionePrada博物館一場名為「訓練人類」(TrainingHumans)的攝影展上展出,這場展覽中的作品集中展示了人工智慧系統是怎樣被訓練對世界進行「觀看」和「分類」的。圖片來源:nytimes.com
首張黑洞照片問世 影像見證未知
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同時公布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張黑洞照片。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那樣,我們在圖像上看到了一個模糊的光圈,中間的黑暗區域就是黑洞。這張照片由全球多地射電望遠鏡所組成的「巨型」虛擬望遠鏡捕捉,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見證歷史。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照片中的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圖
國內兩家大型圖庫閉站整改 圖片智慧財產權受關注
伴隨首張黑洞照片而來的,還有網友對國內大型付費圖庫視覺中國的質疑。網友發現,除了黑洞照片,視覺中國還將一些免費圖片收錄進入其版權圖庫,甚至是國旗、國徽也列為收費使用的版權圖片。其後,視覺中國、東方ic以及其他存在相似問題的圖庫均下線了不合規圖片,並閉站整改。
一方面,面對如今自媒體缺乏版權意識,侵權濫用圖片的亂象,付費圖庫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攝影師維護了權益。另一方面,一些付費圖庫也逐漸暴露了經營不合規、監管不嚴格等問題。無論如何,這場風波都將圖片版權的話題推上風口浪尖。
2019年12月,視覺中國和東方ic因違規從事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違規與境外企業開展涉及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的合作等問題再次閉站整改,至今未恢復服務。
攝影術發明180周年 數字攝影發明50年
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巴黎的法蘭西學院,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宣告誕生。180年來,因為攝影,人類的觀看和表達發生了顛覆性改變。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E·史密斯在研究其他技術的過程中,意外發明了電荷耦合元件(CCD),開啟了數字攝影的大門。50年間,數碼感光元件不斷迭代,從數位相機到拍照手機,設備進化得越來越快,人們得以看得更遠、更清晰,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膠片時代也一去不返。
1974年,威拉德·博伊爾(左)和喬治·E·史密斯的合影。他們發明了數碼攝影的關鍵元件——電荷耦合元件。圖片來源:nytimes.com
擺拍話題仍未了
2019年,全球獎金最高的攝影大賽——哈姆丹國際攝影比賽的大獎照片因「擺拍」風波成為眾矢之的。這張拍攝於越南的照片,呈現了一位母親的堅強形象,切合大賽的主題「希望」。賽後卻有人曝出,當時至少有十幾個攝影師將「長槍短炮」對準了這母子三人。
同樣也是在去年,一張美國總統川普等人在戰情室內觀看擊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行動的照片也被指擺拍。照片中川普和美國副總統彭斯、國防部長埃斯珀等人正襟危坐,有人看鏡頭,有人沒看,筆記本是空白的,網線也沒連上。很多人覺得,這跟2011年歐巴馬在戰情室觀看狙擊賓·拉登的那張經典照片相比,誰更真實、自然,不言而喻。
2011年5月1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等人在戰情室觀看狙擊賓·拉登行動。Pete Souza/攝
2019年10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與美國副總統彭斯、國防部長埃斯珀等人在戰情室內觀看擊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行動。ShealahCraighead/攝
人類登月50年 中國首次拍到月背照片
2019年適逢人類登月50年,月球上的攝影也引起了更多關注。1969年,一臺哈蘇HDC相機成為隨人類登上月球的第一臺相機,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正是由它所記錄。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也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1969年,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腳印。圖片來源:NASA
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 供圖)
手機時代的像素追逐與膠片復興
2019年,國內某手機品牌推出了兩款一億像素級的拍照手機,手機拍照時代的到來,像素直接影響到手機的市場競爭力。而在追求像素精確的時代,近幾年也出現了膠片復興的趨勢。但膠片玩家們的日子並不好過:2019年,各大品牌膠捲漲價幅度前所未有。6月,富士公司上調了其膠捲的價格,部分型號的價格漲幅達30%,入門級的彩色膠捲C200在國內已經是30元起步;柯達在經過重組之後,也正式宣布從今年1月1日起,全面上調所有膠捲的價格。在這樣的漲價幅度下,很多愛好者大呼「膠慮」,開始瘋狂囤貨,銷量由此上升。而諷刺的是,柯達此輪漲價的原因正是「膠片需求增加」。
人們既想追求數碼操作的便利,又不願放棄膠片的格調,於是誕生了新的市場需求。寶麗來去年推出了一款名為「影塔」(PolaroidLab)的產品,將手機扣上去,就能將數字照片直接轉換為寶麗來相紙上的膠片影像。它的宣傳語中用橫線劃掉了「拍攝照片」(takepictures),改成了「製造照片」(makepictures)。這似乎是一個只會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產品,充分迎合了當代人的拍攝習慣和心理需求。
這臺產品一經發售,社交網絡上便出現許多網友曬出由其「製造」出的照片。印製實體照片的意義難道是為了再一次將其發在」朋友圈「?當代攝影似乎陷入了令人迷惑的閉環。
Instagram上,網友曬出」影塔「及其印製出的實體照片。
編輯 | 孔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