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龍門縣,處於九連、羅浮兩大山脈之間。山巒起伏、重疊、交錯之中,藏著無數美味~
本周我們繼續在惠州龍門,尋找當地的特色美食!
↓↓戳視頻 開啟4K超高清搵食之旅↓↓
廖叔是這間農莊的老闆。每天,他的第一個工序就是檢查泡著的黃豆。
這種黃豆,是龍門特產的「綠衣黃豆」,它的產量只有普通黃豆的十分之一,卻出漿率高、豆香濃鬱,是這間農莊製作招牌菜的重要原材料。
餐廳裡的招牌菜,離不開廖叔做的手工豆腐,他做的豆腐細嫩香滑,村裡街坊和過往遊客,都讚不絕口!
廖叔回憶,以前小時候,物質條件不是這麼好,過年國家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去排隊磨豆腐,這一份豆腐,是家家戶戶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式。現在他用回從前的材料,從村中老人那裡學來傳統的豆腐製法,將他「兒時的味道」製成了店裡的招牌菜。
每天清晨,廖叔都會用手工石磨磨豆腐,經歷磨漿、濾漿、煮漿、點滷、定型等等步驟……壓去水分,龍門豆腐才終於成型。
豆腐做好之後,廖叔就將它交到兒子手裡。
兒子是裡的大廚,客家釀豆腐和豆腐魚頭湯,就是他出品的招牌菜。
客家釀豆腐,釀入的餡料裡,除了肉末,還有魚,這是當地的做法,可以讓釀豆腐的口感更加細嫩。
煎一面,加入調味湯汁燜煮入味,這樣既保持了豆腐細嫩,又讓釀入的餡料富有香煎的風味。
客家釀豆腐
天堂山水庫魚,沒有泥腥味。取魚頭煎香後加入熱水,熬出奶白色的湯。再將豆腐放進去煮熱,煮出淡淡豆香味,一道鮮美開胃的湯就做好了。
魚頭豆腐湯
(惠州龍門)地派溫泉度假村出口右拐100米
營業時間:09:00-21:00
同樣是豆腐,在王賓村,這裡的做法就有些許不同了。第一個不同就是要用到當地的泉水。
平哥是土生土長的王賓村人,他和我們介紹,龍田鎮有兩個泉,冷一熱——熱的叫黃金湯,是溫泉;冷的叫仙龍嘉泉。
每年七月初七,是當地的「七七水」節,當地人都會到仙龍嘉泉排隊取水回家儲存,據說這裡的水可以久放不腐。用這口泉的泉水,做豆腐、浸雞、煮湯等等,都是非常好的!
平哥用仙龍嘉泉的水,做出了一圍泉水宴!
其中必點的就有一道翡翠豆腐。
本地的青皮黃豆,用泉水浸泡後,手磨成豆漿,下一個步驟,平哥就要往裡面加入一種名叫「斑鳩葉」的葉子。
平哥介紹,這種樹葉粗纖維蛋白很高,富含葉綠素和蛋白澱粉,能讓豆腐著色、凝結,所以平哥做的扯個豆腐不需要放石膏,豆腐的顏色還是好看的綠色!
將豆腐裹漿炸至定型後,用秘制的鮑汁芡來煮,還未走近已經「先香奪人」。
翡翠豆腐煲
放養200天以上的本地的三黃鬍鬚雞,用泉水浸熟後直接手撕,配上十幾種配料,一起裝在簸箕裡,撈勻之後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龍門簸箕雞
平哥介紹,以前生活水平沒有這麼高,家裡來客人時,能拿出一隻雞來招待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人多的話,一隻雞肯定不夠吃。於是人們把它做成手撕雞,用簸箕來裝,再配上其他多種配料,撈在一起就顯得分量很多了,主人家往往吃配料,把肉留給客人。
這裡過去是原「王賓小學」的校址所在,也是平哥一代人成長、學習的地方。這裡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學校的印記:青磚瓦片下,是一排古舊而整齊的教師辦公室;過去熙熙攘攘的操場,如今都種上了滿滿的果樹。
在清塘村,曾經家家戶戶宴客必備的,叫做「十大碗」,其中必須要有的一碗,就是龍門焾肉。輝哥做焾肉的手藝就是從媽媽那裡學到的。
將五花肉、排骨、豬手等等清洗乾淨,裁切出合適的大小。
在泥磚砌出的燒木柴菊花灶,將切好的食材放進大鑊中先煎香,加入簡單如豉油、鹽、八角的調味料不停翻炒。
而後在兩小時的蒸製中,肥而不膩的「龍門焾肉」便出爐。
龍門焾肉
在過去,人們的腸胃中少油水,只有在吃「十大碗」時才能吃到大塊的肉。宴席上的「十大碗」辦得紮實,主人家面子就有光,所以「十大碗」的好壞,關係到東家的面子和在親戚們面前的影響。可有時因為人多肉少,為了讓碗面好看些,往往會在肉下墊一些豆腐、芋頭、酸菜、蘿蔔,這叫「焾底」,不墊的叫「實底」。所以人們飲了酒回來,就會有人關心地問「焾底」(底軟)還是「實底」(底硬)?
(惠州龍門)橋南路(石佔強房屋)
營業時間:10:00-20:30
廣州電視綜合頻道 逢周六16:55
4K超高清-南國都市頻道 逢周六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