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些小區附近,出現了港貨店,方便了本欲去香港購物的深圳市民。不過因一些港貨店貨源不明,市民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管,讓港貨店有序健康發展。
只賣港貨的「便利店」
1
跟很多深圳媽媽一樣,楊琴(化名)是在孩子出生後為了買奶粉,才真正跟港貨打起了交道。
「我家寶寶真的算是很幸運了,三聚氰胺事件曝光的時候,他剛喝了一個多月的某奶粉,我們馬上給他停掉了,去醫院做了檢查,還好一切正常。但是剩下的奶粉我們都沒再敢給他喝,扔掉了,喝港版奶粉一直到現在。」提起兩年前的事情,她仍無法完全釋懷。
那會楊琴就是在深圳的一些港貨店裡為孩子買奶粉的,不料想兩年後自己也辭職開起了港貨店。對她來說這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放棄一份穩定的白領工作,投入近半的家庭存款,進入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更重要的是,籌備之初她就明白港貨店不像普通店鋪,需要建立穩定的顧客群和可靠的貨源渠道。即使是這樣,她還是決定試一試。
採訪間隙,不斷有顧客探進頭來詢問:
「有怡寶嗎,來兩瓶? 」
「小袋白糖有嗎?」
……
楊琴抱歉地笑笑,介紹這是家只賣進口商品的港貨店,然後指引他們到隔壁的便利店。
日日如此,這對她來說已經稀鬆平常。從外表上看,她的港貨店和隔壁的便利店幾乎一模一樣,賣的也同樣是日用品,乍一看難免混淆。但真正走到店裡就會很快發覺,這裡貨品無論從包裝還是品牌上都和平時便利店所見的大不一樣。
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間裡,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各種進口食品、嬰幼兒用品、洗浴用品、化妝品、藥品等等,僅藥品一類就有幾十種。除去每月4000餘元的房租,楊琴在貨品上的投入就已接近30萬,在港貨店裡,這樣的規模已算中等大小了。
雖然名曰「港貨店」,但店中相當一部分商品的產地並不是香港,多是產自美國、新加坡和泰國以及臺灣地區,還有部分洗浴用品甚至產自內地,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引自香港市場。
楊琴說,目前店裡的顧客主要來自附近的小區,那些慕名遠道而來的則多是通過熟人介紹,本身已對港貨有一定的認知度和忠實度。她希望自己的港貨店能這樣靠著口碑積攢人氣,慢慢做大。
和楊琴一樣,吳小姐的港貨店也開在了繁華的居民區附近的小街上,因為同時在淘寶上開著網店,實體店裡貨品擺放得並不多。
雖然價格比較實惠,但在同一條街上居住的打工者並不來光顧。「他們覺得在超市買洗髮水和沐浴露更划算,價格差不多,而且有積分兌換嘛。」她笑言並不介意,她的目標是在附近小區裡積攢一些常客。目前店裡已經有了一些固定客人,一來二去熟悉後,不少人直接通過網店找她訂購。
「這就是開實體店面的優勢了,單純的網店很難博得他們的信任。」她說。
楊琴也正著手把自己的店「克隆」到網上,方便那些路途較遠顧客。對她的這群忠實顧客來說,港貨店省掉了隔三差五去香港購買日用品的費時費力,儼然成了另一種便利店。
在光顧楊琴的店之前,從事貿易的胡小姐常會託香港的同事為孩子購買奶粉,或者假日抽空親自去買。
「託同事買吧,欠人家人情;自己買呢,本來每周只有一兩天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去趟香港就佔去了一大半。」她說,自從發現港貨店,她高興地趕緊通知香港同事再也不用幫她帶奶粉了。
2
港貨店在延伸
胡小姐說,在購買奶粉上她和家人幾乎是沒有考慮地選擇了港版,另外她也對比了香港和內地一些玩具和幼兒讀物,發現港貨確實精緻得多,有時讓她這個成年人也愛不釋手。
儘管對港貨在深圳的流行有所了解,一些購物者的痴迷還是讓楊琴小吃了一驚。
店子開業沒多久,就有一位顧客電話來問她:「能不能進點香港的油鹽醬醋?」對方還強調,「這個很重要哎。」
在深土生土長,如今從事銀行工作的何小姐對這種情結深有感觸,「以前讀書的時候很喜歡吃零食,那時看到家境好的同學吃港貨零食,羨慕得不得了!即使是不好吃的東西都覺得很香。」她回憶,那時候大家對港貨就有莫名的好感,但能享用的人很少。
上班以後,收入看漲,港貨對她來說也不再是奢侈了。幾乎每個月她都會去趟香港,購買食品、日用品、首飾和衣服。一年多以前兒子出生,她隔一段時間就從香港搬整箱奶粉回家。
「所以得知附近開了家港貨店,就覺得很開心。」何小姐說,她現在去香港的頻率變成了大約3個月一次,平時要用的東西大多能在深圳的港貨店找到。
僅是楊琴加盟的港貨連鎖店,在深圳就已經擁有了數十家分店,主要集中在龍崗、布吉片區,甚至還延伸到了其他省市。
需求造就市場
3
注意到港貨店這個商機的當然不止楊琴和她加盟店的夥伴。用google搜索「如何開港貨店」,能看到479000條結果,探討加盟方式、進貨渠道和一些細節的帖子隨處可見,範圍遍及全國各地。
說到底,是需求催生了市場。隨著人們經濟實力的提升,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高品質的進口商品佔據了一席之地。作為「自由港」的香港不徵收關稅,世界各地物資都運來競銷,有些價格比原產地還便宜,成了不折不扣的購物天堂。
對於熱衷於進口商品的沿海乃至內陸消費者來說,時下的港貨店實際上充當了長期「代購者」的角色。
在吳小姐港貨店的宣傳頁上標註著:「實體店經營的一般為中檔化妝品,如需高檔化妝品可按指定要求代購。」事實上,記者在其店鋪看到,連中檔化妝品都很少,顯然經營模式主要是按需代購,顧客有要求後再安排採購。
不同於吳小姐這種「搬運工」式的港貨店,楊琴的店屬於另一種模式——連鎖經營,由總店統一配貨。她並不清楚總店的具體進貨渠道,自己所能做的是確保店內商品「貨真價實」。
與大型售賣場所同種進口商品售價相比,港貨店的商品的確要便宜得多。
即使價格低廉,港貨店的利潤仍相當可觀。在一家港貨批發商(系香港公司)的網站上,對港貨店的利潤是如此作估的:一般情況下,能夠做到毛利40%以上。奶粉等快速持續消費品利潤約10—30點,藥油、化妝品等持續消費品利潤約40—100點,洗浴用品約60點。利潤可觀、擁有固定顧客群的港貨店在未來可能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記者手記
港貨店需加強監管
和大大小小的便利店一樣,港貨店的出現的確給不少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實惠。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港貨店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貨源不明、產品真假難辨的問題。
在個別港貨店裡,連店主本人都說不清楚上遊貨源的來源,有的則承認是靠著「水客」(由香港走私貨品入境的個人)途徑帶貨。通過私人夾帶入境,商品入關時未經課稅,既損害國家稅收利益,又擾亂了市場秩序,其中情節嚴重的甚至已構成走私罪。港貨店會不會成為「水客」乃至大宗走私的銷贓渠道,是個需要防範警惕的問題。
此外,因為一些港貨店貨源不明,也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失序狀態,其中不乏「以次充好」的假冒偽劣產品。港貨店經營種類繁多,有大量的食品和嬰幼兒用品,無論是信息不明還是「以次充好」,都有可能對消費者造成潛在的傷害,這勢必也會損壞一些誠信經營的港貨店主的利益。
為了讓港貨店健康地發展下去,期待相關部門能加強監管。 (記者 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