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2020-12-25 到底誰寄錦書

近來多雨,於我,是最喜歡的天氣。

如今我們都知道,雨是水蒸氣升到空中遇冷凝結成雲,雲裡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足以懸浮在空中時則下降的產物。清晰瞭然,可惜科學的語言總是少了些情緒。

雨本身是不帶任何情緒的,但觀雨聽雨的詩人們有。

詩聖杜甫寫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中有欣喜;

韋應物寫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雨中有無奈;

杜牧寫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雨中有傷感;

蘇東坡寫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雨中有閒適;

秦少遊寫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雨中有憂愁……

雨是一樣的雨,無非下雨的時節不同,大小不同,而詩人們卻因為各自在當下的所思所想,賦予了雨不同的靈魂。

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細雨被賦予的最多的情緒,應該就是「愁」了。像宋代詞人周邦彥的「敗葉相傳細雨聲,書信也無憑。」,像李清照的「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再比如晏殊的「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等等。

而在這一眾的寫雨的詩詞中,南宋詞人蔣捷的名作《虞美人·聽雨》則顯得格外特別。

一則這首詞並不似其他寫雨的詩詞僅是將雨作為渲染情緒的配角,它整首詞都在寫「聽雨」,雨是絕對的主角;再者這首詞中雨所帶來的感受是變化的,同是「聽雨」,卻因時間、地域和環境的變化而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詞人也通過對這些不同感受的記錄,回顧了自己一生的悲歡愁喜。

01

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白話譯文:

想我少年時,縱情於歌樓,那時聽樓外細雨紛紛,眼中卻只有紅燭昏光之下的盈盈羅帳。

人至中年,委身於異鄉扁舟之上,那時雨霧籠罩,只見得江天遼闊暮雲低垂,雨中一隻離群的孤雁在風中哀鳴。

到如今人到暮年兩鬢斑白,孤立於僧廬之下聽雨。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像臺階前點點滴滴不停息的雨滴一樣無情。既然如此,便不必感慨,且由它去吧!

詞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是南宋末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為「宋末四大家」。和所有的亡國詩人一樣,蔣捷的詞作也大多是抒發江山易主之慟和思念故國之情。

蔣捷是南宋最後的進士,在他中進士五年之後南宋即被草原雄主取而代之。他雖然沒有做過南宋一天的官,但並不妨礙他深愛著那個孱弱的朝代。所以,在國破之後,他深懷亡國之恨,絕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新王朝的官職,頭也不回地隱入了家鄉陽羨(今江蘇宜興)的竹海之中,一心做起了填詞賣字的「竹山先生」。

蔣家原為陽羨鉅族,少年時的蔣捷也曾是個不識愁滋味的登徒浪子,但後來遭逢山河淪亡家國劇變,頗有氣節的他隱居不仕,用本該握如椽健筆經世濟民的雙手去播種漁獵,生活越發潦倒艱難。於是,當人到暮年的他在絲絲細雨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困苦,往事便仿佛曆歷在目。

詞的上闋便是詞人記憶中的兩幅「聽雨」的畫面

同樣是聽雨,少年時鮮衣怒馬,絲絲雨滴只是享樂生活的佐劑。

煙柳浮華之地,紅袖歌樓之上,少年人的眼中只有紅燭映照之下,層層羅帳之後若隱若現的海棠般豔麗的紅妝。樓外雨打芭蕉聲聲入耳,更給這偎紅倚翠增添了幾分曖昧。

那時的雨,仿佛一簾幽夢,隔絕了世俗的閒愁,營造出一室的悠然。

時過境遷,轉眼間當年的少年已經成年,家國劇變之下,茫茫雨霧是生命零落的註腳。

顛沛異鄉的途中,大江扁舟之中,中年人的心中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自在瀟灑,有的只是漂泊輾轉以及前途未卜的茫然。漫天雨滴落下,砸在烏蓬之上的聲音雜亂而急促,仿佛一聲聲故土難捨的離歌。

江面遼闊,遠遠望去烏雲低垂,仿佛要吞噬這一葉扁舟的去路。濃濃雨霧之中,有離群的孤雁掠過,聲聲哀鳴攪亂了蕭蕭風聲,也攪亂了漂泊人的心緒。那時的烏雲,好像都擠進了心裡,生出無盡的壓抑;那時的雨,也好像都敲打在心上,激起無盡的惆悵悲愴。

那番悽風苦雨之下,不知詞人會在心中叩問多少次「何日歸家洗客袍」?可抬眼望去卻又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詞的下闋詞人將放飛的思緒收回,目光著眼於眼前的雨。

這時的詞人已經兩鬢斑白,人生暮年,經歷了大半生的坎坷,聽了無數的雨,看了無數的悲歡離合,心早已如枯槁,任多少雨也喚不醒生機。

好在還有可以寄身躲雨的僧廬。這雨就好像這困頓飄零的半生,從不會多一絲憐惜。故國已逝,碌碌半生,少年時的放縱,中年時的悲愁,都隨著這一場一場的雨消逝無蹤。而隨之消散的,是詞人心中曾經的悲和喜,皆因他已明白,「悲歡離合總無情」。

只是,真的能夠完全忘卻嗎?少年時的縱情歡樂,中年時的漂泊無依,老年時的蕭索悽涼,早已全部融入了那雨聲之中。階前一夜的點滴零落,落入聽雨者的耳中便化成了對一生滄桑巨變的追撫:歲月蹉跎的傷感,輾轉漂泊的苦難,國破家亡的悲慟,無盡感傷,無盡悲慨,只是不足為外人道罷了。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無可奈何的雨,這無可奈何的一生啊!

02

我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聽聽那冷雨》中,有一段借鑑了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悽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從少年經中年直至白頭,雨在余光中的生命裡,在他的筆下,變成了一種寄託,亦幻化成一種摧枯拉朽的神器,誓要踏平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他通過寫雨,將自己的所想、所念、所愁、所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將自己那顆渴望國家早日統一的心深深地寄託於雨中。

而我們,則可以藉助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更好地來理解蔣捷這首詞的箇中三味。

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時大抵都是任性瀟灑的,青春的萌動,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即便淋了雨,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到了中年,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未來機遇與風險並存,人生陷入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之中,每一天都活在焦慮中。這時的雨都會格外刺骨,既容易給身體澆出一身病,也可能給心靈澆出一層霧。而中年人的釋放和蛻變,往往比一場雨更加漫長和煎熬。

及至暮年,人雖已因歷經生命的變故而變得通透,但也會因時光的消逝而變得孤獨和寂寥。雖然生命已經接近了世事看淡的超脫境界,但閒坐聽雨時,還是難免會觸動內心,蓋因為雨中有國家的興衰,有生命的輪迴,也有世事的變幻。

人生一世,不過百年。因為出生時便已確定了最終的結局,所以人生中總會有無解的憂傷,甚至是恐懼。任何人的生命歷程,都要經歷少年聽雨纏綿多情,中年聽雨彷徨迷茫,到老年聽雨感傷無奈的這樣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春雨如絲,夏雨滂沱,秋雨悽清,冬雨寒漠。可實際上,雨都是一樣的雨,它的不同只在於彼時聽雨的心境不同罷了。

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樣,人也不能兩次聽到相同的雨。

生命何其短暫,美好的事物更是如曇花一現,我們在似箭的光陰中飽受時光折磨的同時,跌跌撞撞的人生卻早已都融入雨中。於是,以後我們遇到的每一場雨,便都有了生命的味道。那些或如絲飄灑或如傾盆滂沱的雨,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重溫那些曾經追逐過的,擁有過的,失去過的美好,而雨過天晴之後,我們便應該整理行裝,再次上路,去偶遇新的美好。

當我們想明白了這一切,再去讀那首《虞美人·聽雨》時,便會真的有種淋了一場大雨的感覺。

03

蔣捷也好,余光中也罷,其實都和我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聽雨中學會了承受和淡然。

細雨不息,打溼了光陰,也浸潤了人生。

當聽過了足夠多的雨,我們便會懂得,悲歡離合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場雨罷了。

既然我們無法左右一場雨的落或停,長或短,那便安心地聽雨吧!

相關焦點

  • 詩詞賞析|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中佳話,雨中人生
    ——蔣捷《虞美人·聽雨》文/甲申聽雨,即是聽一段人生。翻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一個叫蔣捷的詞人正背著他的詩詞歸隱不仕,從此和蒙元朝廷劃清界限。士人的黃金時代在有宋一脈終結,蔣捷號「竹山先生」,便以竹山秉志,抒寫詞中滋味。《虞美人·聽雨》便是其中一首,以雨為聲,以雨說情,以雨為主要線索,字字都是流光片羽的悲歡,無需太多的修飾,就寫出了淡淡的人生境界。
  • 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看似在寫雨,實則是描寫無奈的人生
    另外宋詞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非常的豐富,各種題材的作品都有,例如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詞,而且這首詞,初讀時會覺得很平淡,但是有了人生經歷,再去讀這樣的作品,則是會被作品中的那一份憂愁所感染。
  • 蔣捷|虞美人 · 聽雨
  • 一首《虞美人》 | 蔣捷寫盡了人生
    在這個陰雨連綿的秋日夜晚,蔣捷再度臨窗悄立,看著細碎的雨滴,過去數十年的人生猶如長卷一般,不斷在眼前掠過,又不斷在心頭回味。在回味中,他似乎有些迷惘,但在迷惘後,卻又漸漸變得透徹。而千古名篇《虞美人·聽雨》便在這透徹中,從他胸中奔湧而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
  • 《虞美人》——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蔣捷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 竹山先生蔣捷,一首《虞美人》,驚豔了世人的千年歲月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感受雨的美好!原來小編一直認為在這個匆忙的世界,很少有人有聽雨這個愛好,後來在尋尋覓覓的途中遇見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在這首詩中,杜甫是用很是客觀的角度加以白描的手法來寫「雨」,但是這首詩更多的是寫雨的功用,而不是雨帶給人的情緒波動,與小編對於雨的想法似乎不太相符,所以小編又踏上了尋覓之路,在這途中有是很幸運的與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不期而遇!蔣捷的一首:少年聽雨歌樓上。
  • 虞美人·聽雨
    虞美人·聽雨宋代: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蔣捷晚年一首冷門詞,悲愁不輸「聽雨」,卻很少有人讀到
    風雨聲入詞,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極為經典:詞作通過人生三個時期聽雨的不同情景,寫出少年、壯年以及老年時期的三種不同心境。蔣捷也曾經歷過安寧的時光,但後來南宋滅亡,山河淪陷,他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活在悲涼故國夢裡的人,對於風雨的感知更為透徹悲涼。蔣捷宋亡後隱居不仕,其後的生活,很難在歷史記載中找到蹤跡,只能從他的詞作中探知一二。
  • 《虞美人·聽雨》詩詞賞析
    虞美人·聽雨宋代: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詞人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宋鹹淳十年(1274)進士,之後幾年南宋覆滅,深感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氣節為人所重,其詞多抒發山河之慟故國之思,,以悲涼清雋、蕭寥疏爽為主。
  • 一首詞,寫盡平生遭際,凸顯晚景悽苦——蔣捷《虞美人.聽雨》
    南宋末代進士——著名詞人蔣捷,也是「義不食周粟」,不願出仕元朝,隱居於太湖之濱的竹山,奔波於江淮之間的閭裡。蔣捷,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字勝欲,號竹山。宋度宗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進士及第。宋亡入元後,隱居不仕,其氣節為時人所稱頌,世稱「竹山先生」。
  • 十首經典虞美人,寓意深刻,讀來發人深省
    1、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此言海棠花開之後,春天腳步漸遠去,花謝如雨春去也。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出自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一首懷念故國的詞。你要問我心中到底有多少憂愁啊,我心中的憂愁正好像那漲滿的春天的江水一樣,潺潺湲湲地向著東方永遠流不盡。3、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出自宋·蔣捷《虞美人》。
  • 蔣捷這首經典的寫雨名篇,可謂是句句經典,最後兩句美得令人心醉
    蔣捷是宋朝著名的詞人,他的一生應當說也是極為鬱郁不得志,而且他始終也是顛沛流離,雖然詞人有著過人的才華,可是他始終也是沒有受到肯定,這也使得他一輩子都是痛苦不已,為此他寫過了很多極為悲傷的作品,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那便是他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詞還被收錄在了《宋詞三百首》裡,成為了裡面最後的一首壓卷之作
  • 《虞美人·聽雨》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臺階前滴滴答答直到天明吧。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 十首《虞美人》,品讀詩意的哀傷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喟嘆時間易逝,年華易老的詩,蔣捷的這首《虞美人》十分獨到。此詞通過人生三個階段的聽雨情境的變化,雨境和時光感嘆結合在一起,將作者內心感嘆悲歡無常、時光易逝心境描寫得十分生動。最後兩句點明主旨,直白地將作者心中感嘆悲歡無常的無奈心情描寫出來。
  • 蔣捷另一首經典之作《聲聲慢》,可以媲美那首聽雨詞,同樣很傷感
    蔣捷也是我比較喜愛的一位詞人,尤其是他那一首《虞美人.聽雨》,讀來令人肝腸寸斷,作者把少年、中年、晚年,這三個不同階段聽雨過程,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感人肺腑。
  • 文薈丨到古人詩詞中去聽「江南雨」
    暫時忘了窗外的雨吧,讓我們一起到古人的詩詞中去聽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早春的江南鶯啼綠映,水村山郭,時不時地還會下一場短暫的細雨。詩人杜牧來到南京,尋找六朝舊跡,他看到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無數的樓臺正籠罩在悽迷煙雨中,但早已物是人非。另一位懷古六朝的晚唐詩人韋莊在其名作《臺城》中也寫到了雨。「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 蔣捷最美的五首詞
    是蔣捷!是南宋詞壇的頂尖高手!是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的蔣捷!我個人認為,蔣捷的詞和後期李清照的詞的風格是相似的,處在時代劇變的洪流中,蔣捷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氣節,後半生一直在流浪,在長期的漂泊生涯中,蔣捷的詞蘊含了他的家國之思、個人之嘆。
  • 同樣是經典《虞美人》,李煜不忘家國憂愁,他卻感悟人生悲歡
    《虞美人》這個詞牌名很多人都會覺得熟悉。南唐後主李煜所創,他也確實把這個詞牌發揚光大,從宮廷生活寫道亡國之痛,李煜的兩首虞美人寫盡了他的一生。百餘年後的南宋,也有個人用一首《虞美人》寫盡一生悲歡,或許不像李煜那樣從帝王到階下囚那樣大起大落,但是這首詞中蘊含著詞人對人生的感悟,也用有限的詞句寫出來人生說不盡的經過。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
  • 蔣捷最經典的一首詞,生命不過是一場旅行,而在雨中卻更有詩意
    蔣捷則是不一樣,他見證了南宋的滅亡,他無論是隱居在天涯海角,那一份悲痛之情,也是永遠無法抹去,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的作品中,也是處處能夠感受到他的那一份悲傷,而他也是把這一份悲傷之情,全部的融入進了自己的作品中,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裡處處能夠感受到憂愁,特別是他的這首《虞美人.聽雨》,更是一首難得的千古名篇,整首詞情感細膩,更是營造出一種悽美的意境,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了憂愁
  • 靜夜,聽雨(散文)
    仿佛小巷深處,光亮的青石板上飄灑的雨,濺出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我撐著油紙傘呆立在雨中!思想的鳥兒在翱翔,銀灰的羽翅抖落一些思索,我傾聽雨的低訴,傾聽雨的哀怨,有一種聲音縈繞心空,欲說還休!在雨的聲響裡思緒自由穿梭,尋找古代不同文人聽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