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南去了麗江,順便參觀了麗江石鼓鎮,我早就聽說長江第一灣在這裡,有歷史故事的石鼓,是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橫渡金沙江的五個渡口之一,石鼓鎮位於麗江古城西部,毗鄰九河鄉、龍蟠鄉、石鄉、黎明鄉,是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石鼓鎮有一塊用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因此得名,這個石碑是鼓型的,石碑直徑1.5米,厚度0.7米,是麗江發現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鼓面上記載著當時麗江土知府向北攻擊吐蕃國、凱旋英雄的功績,鼓的表面有獨特的裂縫,根據國運的盛衰自動打開,郭沫若先生在遊覽此地時留下了墨寶,「民心得失演古今興亡史,石鼓合霸天下治亂情」。
金沙江,也就是長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從巴塘縣境內進入雲南,來到香格裡拉縣的沙松碧村後,突然來了300度以上的急轉彎,轉向東北,「C」字彎了,人們稱之為長江第一,長江第一灣海拔1850米,長江第一灣在石鼓鎮前面,距離數百米,那附近主要的觀光景點有虎跳峽等。
長江第一灣橋的旁邊有一根高約10米的石柱,被稱為「禹將石」,傳說後面的山上有大禹停船的地方,傳說長江流入石鼓一帶,受大山阻,河水溢出成災,正好大禹治水來到這裡,把船停在望江山頂後,看看山的情況,從東北角決定了疏江的導水,派遣將軍開山引水,可是巖石非常堅硬,幾天一夜都沒打開,將軍為了救助平民,用頭衝破巖石渡河,但這位將軍成了無頭的石人,後人為了紀念他,稱此人為「禹將石」。
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蕭克、任弼等同志的指導下,在這裡進行短暫的休息,在此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後,在石鼓碑亭背後的山腰,建立了8.1米的「紅軍長徵渡口紀念碑」,紀念碑的牌樓是紅軍渡江展廳,裡面陳列著紅軍長徵的遺物,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