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時社團裡一位之前總帶著大家玩的學姐在閉關大半年後發了一條朋友圈,喜悅的語氣加一份考研成績單。
本科期間學習機電的她考上了一所985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
我這才反應過來有很久沒見到她了,準備考研的時間裡她幾乎也沒發過朋友圈。
正準備點讚,看見評論裡一個與我同級的同學說:
學姐,你考這個專業有啥用?
學姐回復他,歷史是她一直喜歡的科目,考歷史研究生全是出於興趣,沒想過要怎麼利用。
那個同學說:
哦,你好自為之。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突然想爆粗口。
點進那個同學的朋友圈裡,除了手機遊戲活動的分享連結就是轉發錦鯉抽獎要不然就是莫名其妙的幾句忿忿不平。
誰給你這個垃圾的勇氣去質疑一個經過努力得到自己理想院校通知書的人?
類似的故事我還聽說過很多:
女孩子發個自拍換來評論一堆挑肥揀瘦,出國留學的學生吐槽幾句學業繁重在評論裡被批崇洋媚外,假期旅遊拍照發圈也會有人評論說是炫富……
納了悶了,幹嘛在人家分享快樂的時候潑冷水啊?
雖然不常發朋友圈,但我挺樂意看看朋友們在圈裡的分享。
看看他們去哪些個有趣的地方遊玩後有何感想;看看他們最近有哪些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對自己的鞭策。
有的人在朋友圈裡總是很多抱怨而現實生活中反而樂觀積極,那正是他們給負能量找到了傾瀉的窗口;
即使那些整天轉發雞湯的朋友,我也能反推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正在不斷鼓勵自己走出困境……
朋友圈相比微博或者QQ空間來說有著很高的私密性質,換句話說,只有相互確認是朋友的人才能看到你分享的生活。
而那些喜歡在別人評論裡揮斥方遒的人大多喜歡分享這樣的內容: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麼事情值得炫耀。
-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在身邊。
-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取悅別人。
……
原來在他們的眼裡,發朋友圈的目的在於炫耀,裝逼,取悅別人。
惡意揣測,然後費盡心思通過你的朋友圈挖苦你,這和雙商高低沒什麼關係,也並不是耿直,就是單純的缺德。
其實現實生活裡也不少見到這些「冷水俠」的身影。
還記得上小學時班裡那個討人厭的小女孩嗎?
那次你在小測驗時得了95分,爸爸來班裡接你時你眉飛色舞地跟爸爸講,那五分其實丟得也很粗心,差一點就要滿分啦!
小女孩不知從哪冒了出來,兩手捧著試卷抑揚頓挫地朗誦:
「叔叔你看,我沒有粗心,我得了一百分呢。」
如今很久過去了,這個小女孩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像不停分裂的草履蟲一樣揮之不去。
在你壓住熱氣騰騰的泡麵碗時大談肥胖致癌營養不良;
在你為愛豆熱淚盈眶時撇著嘴說楊麗娟可憐的父親;
為喜愛的院線電影打call時打開粥一樣的槍版說照樣能看;
就連剛吹完「我有一個朋友」的牛逼,他都要吹一個他更厲害的朋友的牛逼。
有時候想安安靜靜體驗一下簡簡單單的小幸福,就是這麼困難。
有的人會為了簡單的飯菜而開心,有的人聽見歌曲的旋律就感到快樂。
幸福的感受是要聯繫上下文的,斷章取義的人實在無權插嘴。
點開那個問候我母親的人的朋友圈,我看見了他分享的那些生活:
-飛機票那麼貴,飛機餐卻那麼難吃,再也不坐飛機了;
-峇里島有啥好的,沒啥意思;
-國人素質有待提高,開車的都不讓著行人。
……
仿佛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受萬眾敬仰,雷厲風行地戳痛別人是義不容辭的天命。
他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見了一切懶惰、自私和虛偽,卻從沒想過用這種批判的眼光自我審視。
在微信朋友圈裡有一個很微妙的設置
不看TA。
生活中也肯定可以選擇無視那些沒有被自己看上的幸福。
每個人都有不喜歡他人的權利,但沒有人有權利打擾別人的幸福。
逾越了這條原則,註定會被貼上沒有情商甚至缺德的標籤。
梁曉聲解釋「文化」二字時說: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翻譯成好懂點的話來說,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別總當個槓精見不得別人高興。
我想到那個聽見丫鬟的私情後佯裝捉迷藏一溜煙地跑開的薛寶釵;
也想起那個給朱元璋的宮殿雕花時見聞朱元璋得意失態,裝聾作啞的老漢。
他們是真正懂得不去打擾別人的幸福又能成就別人幸福的人。
也不是要身邊的朋友都圓滑軟膩,遇事裝聾作啞,只想能別去澆滅別人正洋溢著的幸福,就挺好了。
那些偶爾成就他人的幸福的人,才能被稱為朋友不是嗎?
所以再見到那個潑冷水的槓精,
不如送他一句」關你屁事!」,然後再也不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