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快了是不會淹死洞裡的小龍蝦的,但是對小龍蝦的生長繁殖沒有好處。如果要上水,我們堅持的也是緩慢多次的上水原則,這樣有利於小龍蝦的正常健康生長,避免了突然快速上水對小龍蝦的應激傷害。
在稻蝦田養殖模式中,10月份左右基本上就要完成上水淹洞的工作,這個時候蝦田的生態環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簡單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蝦田整體生態環境很乾燥:
其實從7月下半旬,蝦田第一季小龍蝦捕撈活動結束之後,養殖戶就已經將稻蝦田的水稻種植區抽乾水暴曬了很久,另外中稻收割之後,養殖戶會繼續曬田(環溝暫時沒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9月份,我們這裡在9月份的時候(準確一點來說應該是9月上旬這段時間)會使用茶籽餅對環溝裡的魚蝦清雜,目的主要是為了將環溝裡的小雜魚清理掉,以防對新生的蝦仔構成威脅,因為這些雜魚會吃小龍蝦剛剛孵化出來的蝦仔。9月中旬之後,養殖戶會將環溝裡面的水抽乾淨,開始暴曬環溝。由於這個時候大部分小龍蝦都落洞抱卵孵化區了,所以暴曬環溝正是時候。這個時候中稻已經收割,環溝也沒有水,所以接下來,養殖戶會根據具體情況對蝦田進行消毒殺菌的處理工作。生石灰清塘或者漂白粉都可以。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這一時刻蝦田的底層乾燥,由於曝氣充足,底層淤泥溫度還是比較高的。
2,水溫溫差比較大:
隨著溫度逐漸下降,所以這時候的蝦田早晚溫差比較大,因此對應的不同水域的水溫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人工幹預,出洞的小蝦苗很容易凍死。不過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白天氣溫還是比較高的,都有20°以上,這個溫度是非常適合小龍蝦快速生長繁殖的。而且9月份下旬的時候,第一批早蝦苗(用小蝦仔形容好像更加合適)已經孵化出來,並可以脫離母體。這時候出洞活動正式時候。長期在洞裡不出來活動的小龍蝦肯定生長緩慢,同時由於營養缺乏,也長不好,所以這就是上水搖動的直接原因。
針對以上分析的情況,養殖戶採取的措施一般是上水淹洞配合肥水保溫兩部分,來解決這個難題,肥水保溫我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所以這裡就一筆帶過,這裡重點講解一下如何上水。
10月份之後上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具體措施應該如何實施呢?如下:
1,有序分批次的上水:
我們這裡都是先將環溝加水,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小龍蝦先洛水環溝,可能這個時間段稻蝦田的中稻還沒有收割,所以只能環溝先上水,環溝為什麼要上水是因為這個季節已經有部分蝦苗出洞活動了,環溝加水正好給這些小蝦仔提供了棲息活動的場所。等中稻收割之後,再繼續上水直到淹沒稻田種植區,最後加滿蝦田水即可。
2,緩慢多次上水:
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我在前面簡單提到過,因為這個季節的水溫溫差還是比較大的,如果集中在短時間大量上水的話,會直接導致蝦田的總體水溫溫差劇烈變化,水溫變化大,溫差過大,對於小龍蝦來說是致命的傷害。因為小龍蝦是變溫動物,自身對外部的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一旦上水淹洞破事小龍蝦出洞活動,溫差過大的話,很可能會直接導致小龍蝦應激性死亡,所以我們在上水淹洞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儘量將水體的溫差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這樣就可以有效較少溫差過大,帶給小龍蝦的傷害和副作用。
3,上水淹洞之後的配套管理措施:
滿水淹洞之後,可以確保孵化出來的小龍蝦正常活動覓食,水溫保持在20°以上是理想狀況,不過光給水體保溫,上水刺激小龍蝦出洞活動還是不夠的,為了確保這些出洞活動的蝦仔快速健康生長,我們還需要做好肥水工作,肥水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通過肥料發酵釋放的熱量給蝦田水體增溫,另外肥水培育的大量水藻和浮遊動物正是這些出來活動的蝦仔的天然適口餌料,當然為了讓這些蝦仔吃飽吃好,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還要有針對性地給小龍蝦投食適量的人工餌料,一般是黃渡小麥或者精養的商業飼料,注意黃豆和小麥最好煮熟再投喂,這樣有助於蝦仔吃了消化快一些。
總結:
經過上水淹洞,肥水保溫這一系列人工幹預措施之外,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保證蝦仔出水活動,同時有充足豐富的餌料吃,因此明年開春4月份之前才有可能出售高價成蝦,就是俗稱的炮頭蝦,所以養殖戶要堅持正確的上水淹洞方法,才能夠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