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蓉 何菁
「關於磨笄山上的那座塔」,年過七旬的老人們年少時的所見,較多地集中在「與抗戰紀念有關」,但也有部分老人記憶中這是「護林塔」,畢竟距離這座塔的建造已經近七十年。不過,對於塔的建造年代,大家的看法十分一致——民國時期。
1
網友熱議紀念塔
昨日,《七旬老人們的見證基本都指向——是一座民國時期抗戰紀念塔》見報後,引起了很多市民的熱議。編輯部仍然不斷接到讀者來電,有回憶當年見聞的,更多的是希望能早日求證到這座塔的來龍去脈。
有鎮江的網友在網上發帖希望更多人關注這座塔;也有在北京的鎮江人堅持不懈地在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網友在金山網的鎮江論壇的部門直通車版塊中發帖給相關部門,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2
金存啟繪製紀念塔示意圖
9月3日,不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本報連續報導見報的同時,《回眸民國時期磨笄山上,還有一座紀念塔》的作者金存啟在金山網鎮江論壇上發布了一張根據回憶繪製的紀念塔示意圖。
他在帖子上說:「我在給京江晚報投稿時,對這塊紀念碑的一個細節沒有描述,就是在這塊碑的上端,即字的上方有一個十二角星,整個外形是圓形,在圓形的基礎上刻有十二角星,也是塗的深藍色。這可能是鎮江現有的建築上僅存的一個了。雲南騰衝緬甸遠徵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上也是有十二角星的,而且一直保存到現在。」
金存啟一直想嘗試畫出這個塔的樣子,9月2日晚上,他用製圖軟體將記憶中的這個塔的樣子復原(見圖)。他告訴記者:「我畫的塔底座可能應該還要再高一點,當年自己看的時候應該超過6米,鎮江城裡能夠看到磨笄山的地方就能夠看到這座塔。當年在鎮江四中上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會到健康路的體育場參加活動,在那裡看磨笄山上的這座塔最清楚。」
3
金老查閱資料多方求證
金老住在北京,昨天在繪製了這座塔之後,他繼續到國家圖書館微縮文獻閱覽室查閱資料。聽說,他早已開始在國家圖書館查閱鎮江民國時期的報紙了。昨天下午6:20,記者聯繫上金老的時候,他正在國家圖書館查閱《江蘇省報》。金老說他會在圖書館閉館才回去,因為聽說4日國家圖書館要閉館一天。已經忙碌了一天的金老有沒有收穫呢?金老告訴記者:「我查到了1946年6月25日的《江蘇省報》,報紙上有人建議要建一座抗戰無名英雄紀念碑,當時省政府將這個任務安排給了鎮江。不過,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是不是就是磨笄山上的紀念碑的最早由來。也許有關係,也許沒有。」
金老告訴記者,一定要將《江蘇省報》一張張地翻閱。
北京的金老在翻找舊日的有關資訊,鎮江的讀者們也不會閒著。
熱心網友馬阿林特別希望能將這塊碑翻個身,儘快找到答案。他在鎮江文旅論壇上發帖,希望能夠組織十幾個網友,帶上千斤頂、繩子或者撬棍將塔翻一個面。傾覆的那面也許有字,也許能給我們答案。網友「380」說:「吊葫蘆一般機械工廠特別是汽車修理單位都會有的,吊葫蘆不重很簡單,使用一噸規格的吊葫蘆就夠了,體積不大也就是30斤重左右,一個人就能提上山。本人因事脫不開身,否則本人完全可以把塔翻過身來。」他還特意畫了一張利用吊鉤、撬棍可以將塔翻轉過來的草圖。
馬阿林還在鎮江論壇的部門直通車中分別給市園林局以及市文廣新局等相關職能部門都發了帖子,鎮江市園林局回覆:「我們將根據你提供的地點到現場了解情況後,再作安排。」市文廣新局回復表示:「已派員至現場進行了查看,由於資料缺乏,難以界定性質。」
昨天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讀了報紙,關注「磨笄山上的那座塔」的讀者致電本報,紛紛表示:「如果這是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塔的話,實在是太應該儘快豎立起來,我們需要緬懷,我們需要記住這段歷史」,「如果能證實這座塔就是抗戰勝利紀念塔的話,希望能夠繼續讓它矗立在磨笄山上」。金存啟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的時候也表示,如果能夠將這座抗戰勝利紀念塔再次豎立起來的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截至記者發稿時,金老仍在國家圖書館裡繼續查閱,記者在網站上查到了國家圖書館的閉館時間,晚上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