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地區「經濟轉型」的啟示

2021-01-09 人民網

(《當代世界》2015年第6期 總403期 作者:吳興唐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原主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德國西部魯爾地區作為德國工業革命的策源地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裡也是從前德國工人運動的重要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魯爾地區對當時聯邦德國的經濟恢復和起飛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魯爾的工業產值曾佔全國工業產值的40%。

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邦德國將工業發展重點集中在德國南部原來工業極為薄弱的地區,特別是原來以農牧業為基礎的巴伐利亞,依靠發展汽車、電氣、微電子、電訊和宇航等新興工業,形成新興工業中心。而魯爾地區以煤鋼為基礎的傳統產業不斷衰落,大批工人失業,大量汙染源需要治理,魯爾地區「調整經濟結構」亟待提上日程。

德國的「經濟轉型」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近20年的「經濟結構轉型」,魯爾地區已經從一個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舊工業區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服務業及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

舊魯爾與新魯爾

在兩百多年來作為德國工業發源地和心臟的魯爾地區,到處可以看到高爐、礦井、儲水罐、儲氣艙靜悄悄地矗立著,沒有機器轟鳴,沒有火焰與鋼花,沒有工業煙塵,工廠小鐵軌旁邊長出野草,堆積工業廢料的場地生長著小樹。佔地幾十公頃甚至上百公頃的整個鋼鐵廠和煤礦已經被廢棄,或者說正在「脫胎換骨」,改建為以新科技產業及以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為主的新「工業園區」。杜依斯堡市北郊有一座改建的大型鋼鐵廠。兩座大高爐被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裝上輕便曲折的扶梯,供人參觀。

一排排的廠房在保持原有外觀的情況下改建為音樂室、健身房、企業歷史展覽廳、會議室、餐館等等。一座龐大的儲水罐已被改做國家隊潛水運動員的訓練地。整個廠區,被地區政府經濟部門收購,改建為「特色公園」,並引進了高科技產業。在奧勒豪森,德國最大的一座煤氣儲藏艙,二十幾層樓高的圓形龐然大物,已被開闢為「火焰」博物館,展覽魯爾區兩百年的「火與鋼」發展歷史,參觀者十分踴躍,年少者新奇地看著他們的前輩勞動的情景,年老者帶著懷舊的感情邊看邊講述他們的過去。這些鋼鐵怪物似乎已經成了現代工業的「文物」。

魯爾礦區有一座已經廢棄的大型煤礦,高大的建築以及暗紅色的磚仍然保持著20世紀30年代時的原樣。現在這裡被改建為一個煤礦展覽館。進入館內,可以看到百年來煤礦工人的勞動景象,展示著鬥車、鐵鍁、大錘和原始挖掘機等勞動工具,以及礦工的安全帽和生活用品。同時這裡還展示著工業進步的歷史、工人受剝削以及工人運動的歷史。魯爾煤礦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科技革命催生新興產業

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改革和調整的典型範例。在魯爾區看到的情景,不僅在德國其他地方,在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科技革命使以煤鋼為基礎的傳統工業走向衰落,也催生了用高新技術裝備起來的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眾多的魯爾地區本來並不發達,但中小企業能快速運用新技術,因此在這裡的幾十萬家中小企業都被以現代化技術裝備起來。在「未來行業」中,通訊信息產業佔有重要地位,「綠色經濟」和「環保產業」也迅速發展。就能源來說,太陽能成為魯爾區的主要發展目標。在魯爾地區的格爾森基爾欣有一座「科學公園」,這裡是世界最大的頂蓋式太陽能發電站,準備批量生產以太陽能為電流的色素電池。

德國戰後經濟發展軌跡可被視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縮影,大體經歷了如下階段:戰後初期的經濟恢復時期、經濟調整增長時期、經濟緩慢增長和停滯衰退時期。現在,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是否會把或者說已經開始把現代資本主義帶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深刻與廣泛的工業「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轉型」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政治活動帶來深刻的影響。現在失業者大多是簡單勞動者或沒有能力掌握新技術的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進一步縮小,傳統工業工人減少,「白領工人」的比例大量增加。工人階級狀況、社會結構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亟待研究。工會和傳統左翼政黨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問題。魯爾地區是德國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因而社民黨組織也最強大,社民黨也有過長期單獨執政的時期。如今社民黨的力量和影響下降,社民黨不得不聯合其他政黨共同執政。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經濟結構轉型」肯定是一個重要原因。社民黨雖然從20世紀50年代起從工人政黨向人民黨轉變,但產業工人仍然是社民黨的支柱之一,現在傳統產業工人減少,社民黨對新一代技術工人的吸引力也越來越缺失。

「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世界性潮流,當然,由於體制不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水平不同、具體國情不同,各國的情況和做法也不同,中國現在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之中,存在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雖然中德兩國的「經濟結構轉換」情況不同。但德國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對於我們在推動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加強環境生態和資源保護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示作用。而且,由此也可促進中德在「新能源」、「環保產業」等領域的經濟合作。

一、經濟結構轉變的指導思想:「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

魯爾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比較明確的。魯爾地區作為德國工業革命的策源地,已有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大量生產煤、鋼的同時,環境和生態也遭到很大的破壞。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聯邦德國就開始討論,「OEKO同OEKO的關係」問題。前一個OEKO是Oekonomie,即經濟,後面一個OEKO是Oekologie,即生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認識到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涉及經濟問題也涉及社會問題,因而魯爾地區提出,調整經濟結構的指導思想是「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把過去汙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傳統產業和生產方式轉變到以生態為優先、有利於生態和生產協調發展的新興產業和新生產方式上來,促使結構調整、生態保護與居民就業同步發展。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和調整目標,聯邦政府、北威州及魯爾地區積極推行新的產業政策,及時關閉已陷入困境的煤、鋼等企業,大力發展環保、園林、建築、貿易、金融、服務等新型產業。北威州為此還專門制定了有關生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國際建築展覽」計劃。它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展覽會,而是一項生態治理工程,意在實施100個產業改造與環境保護項目。埃姆斯工業園區是其中最為典型的項目之一,這裡已成為「特色公園」,建起世界第一流的太陽能研究所;在被廢棄的煤礦廠房裡興辦歌舞廳、劇場、餐廳、圖書展覽廳等綜合文化娛樂設施;原來用水泥板封閉起來的排汙渠,現在變成清水悠悠的自然小溪;過去比較破舊的工人住宅區,經過改建和修繕,面目一新。

二、發揮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籌措資金

魯爾地區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巨額投資,其資金來源比較廣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專項資金,也有歐盟的資金,還有許多私人投資。埃姆斯工業園區的建設不設額外的撥款,而是利用原計劃的城市及經濟改造、生態環境治理、職業培訓等預算資金,只不過要把這些資金集中起來,完全使用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埃姆斯工業園區項目巨額投資的三分之二來自州、市政府,三分之一來自私人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建工業園區的初期,政府投資與私人投資是相輔相成的,政府投資1億馬克,就可以吸引5—10億馬克的私人投資。為了更好地促進結構轉換,北威州在經濟結構轉換初期就建立了「地產基金」,即州政府(象徵性地)買下已被廢棄的廠房、礦山和汙染地,經過翻新改造後,再出租或出售給私人公司,以建立科技創新中心或發展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或建立科研中心,所得收入再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去,滾動發展,這一辦法既可獲得資金,又有利於發展新興產業和增加新的就業崗位,一舉多得。除資金問題以外,經濟轉換初期還存在各種社會問題。這需要政府、企業、工會和社會各界(包括教會及NGO)協調合作,各司其職。政府起政策引領作用,企業解決資金和就業問題,工會主導職業培訓,並伴有社會保障體制和法律保障,協調配合運行。

三、精心規劃,科學管理

北威州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實施經濟結構轉型計劃。魯爾地區每個市都設有相應機構,這些機構成員均由政府、群眾團體、工業協會的代表和當地居民代表組成,所提出的計劃徵求各方面意見,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具體規劃,然後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埃姆斯工業園區項目就是由30名專業管理人員來組織實施的,他們負責埃姆斯近300平方公裡,七個區域的結構轉換工作,管理運作有條不紊,按照總體規劃腳踏實地去實施,效率比較高。

德國企業經濟發展的鑰匙

企業管理、科技開發和職業培訓是德國企業謀求發展的三把鑰匙。魯爾地區在經濟轉型中充分運用德國工業化百年以來的這種機制。德國企業現代化程度高,有一套科學完整的管理體系,並有明確法規。德國在汽車、醫療和光學儀器、工具機、發電設備、通訊技術和環保技術等方面具有領先技術。德國高科技不如美國和日本,但德國注重實用科技,科技開發以企業為中心,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企業產品,企業也可進行有償技術轉讓。

在大型企業,科研經費每年約佔企業年銷售額的十分之一,大企業的研究和設計中心科研人員及工程師佔相當大的比例。德國的職業培訓實行「雙軌制」,即企業中的實踐培訓和職業學校的理論培訓相結合。在各企業中,原則上不經過職業培訓是不能上崗的,企業中的實踐培訓一般為1—3年。除崗前培訓外,企業還有各種專業人員的培訓和進修。德國企業把企業管理、科技開發和人員培訓視為三位一體,但把人員培訓置於首位,因為人員素質決定管理水平與產品質量,大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和訓練有素的銷售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加。在大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已佔職工總數的37%左右。

魯爾地區加強科研與經濟的結合,從多特蒙特到杜依斯堡逐步有計劃地形成一條「科技之路」,將魯爾地區的經濟中心與科研中心結合起來,加快科研成果的實際運用。以政府為主,動員社會各種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會」和新科技服務公司,運用新科學技術,進行人才培養。魯爾地區對大中學校的教育內容根據經濟結構轉變的要求迅速進行調整,加強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轉行再培訓。

德國企業管理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大企業實施法律規定的「共同決定權」(共決權)。共決權指勞方和資方在大企業中都對企業的重要決策有共同參與決定權。共決權是二戰之後在魯爾地區的煤鋼大企業中首創的,之後逐步推廣到全國。共決權主要在大企業中建立企業監事會(中小企業為企業委員會),監事會由相同人數的僱主代表和僱員代表共同組成。監事會下設理事會,由若干經理組成,其中一名為勞工經理,負責保障勞工權益。根據企業章程法,企業的參與決定涉及企業監事會做出的所有決定。共決權已形成一種僱主和僱員間的夥伴式企業文化,勞資矛盾得到緩解。但共決權也有局限性,即監事會主席必須由僱主擔任,並有雙票權。這表明共決權雖是一種不徹底的改良主義,但至少表現出對資本權利的限制和對勞工權利的尊重。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衝擊下,共決權受到質疑。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人們又重新重視共決權的實施,德國認為共決權是社會市場經濟和社會夥伴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

職業培訓和再就業是經濟轉換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在魯爾地區,政府、企業和社會協調合作機制運轉較好。凡是市場能夠做的,政府不插手,更不包辦;凡是市場做不了的(如實施社會福利保障機制,督促企業投入在崗和轉崗培訓資金,安排政策性就業等),政府就投入一部分財力,以政策為指導,動員工會和社會組織去做。把不應由政府行使的職能逐步轉給企業、市場和社會組織。

通過領先科技進步,開發新興產業,推動結構調整,將老工業區改造成新工業區,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魯爾地區為了將結構政策與勞動市場政策結合,擴大就業,充分調動地區和社會各界研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由政府、企業、工會和社會各界組成「圓桌會議」進行協調合作,用產業結構調整改善勞動市場,以勞動市場政策促進結構轉型。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迅速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始萌動,現在魯爾地區將面臨再次的經濟轉型。

相關焦點

  • 夏連珠:從德國魯爾看大工業區的轉型路線圖
    第二階段:新工業化——吸引資本技術,培育新興經濟  第二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培育新興經濟。1979年,出臺《魯爾行動計劃》( Aktionsprogramm Ruhr,APR / Action Program Ruhr ),其核心舉措有二:  1. 挖掘原有產業潛能,提升鋼鐵、能源和煤炭技術,旨在將魯爾區打造成為德國能源中心  2.
  • 德國魯爾區 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
    然而,曾經也和底特律面臨同樣發展瓶頸的德國魯爾區的眾多城市,卻實現了「華麗轉身」,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密集區和工業區,由53座緊密相連、互相依託的大小不同城市群組成,因坐落於魯爾河兩岸而得名。當時的魯爾區共有約530萬人口,佔地為德國國土面積的1.3%,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經濟核心。
  • 德國:魯爾區轉型有道 - 中國訪談_中國網
    位於德國北威州中部的魯爾區曾經是、現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面積4970平方公裡,人口550萬。它同時也是全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它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區蜿蜒穿過而得名。本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於石油和核能運用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馬克升值、歐共體內鋼鐵生產的配額限制等原因,使德國鋼鐵生產不得不向歐洲以外的子公司轉移,鋼鐵業也開始走向衰落。伴隨著主導產業的衰退而出現的就業崗位銳減等經濟和社會問題,使魯爾區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面對危機,德國政府審時度勢,自20世紀60年代末著手開展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工作。
  • 德國魯爾工業遺產區的創意轉型
    作者:橘子  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形成於19世紀中葉,是德國以及世界重要的工業區,曾是德國的煤炭與鋼鐵之都,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分析資源型地區轉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一直是各方爭議的焦點,借鑑發達國家轉型成功的案例對我們分析政府的作用大有裨益。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各級政府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魯爾區的轉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產業的改造時期。
  • 德國魯爾工業區小城如何轉型創新實驗場
    【德國魯爾工業區小城如何轉型創新實驗場】坐落於德國西北部的小城博特羅普(Bottrop)並不為德國人所熟知,不過,這座曾經依賴煤礦資源的魯爾區小城,正在蛻變為一個城市實驗室,吸引企業前去試驗各種節能創新技術。這一點,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引起了中國官員的興趣。
  • 胡錦濤參觀德國魯爾工業區(圖)
    點擊進入>>>   11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德國魯爾工業區參觀時,到多次赴華工作的退休煤礦技術員特瓦迪家中看望。這是胡錦濤主席臨走時,特瓦迪向他贈送礦燈。新華社記者樊如鈞攝  新華網杜塞道夫(德國)11月12日電(記者劉向黃泳)  在德國魯爾工業區施泰因工商企業園內,聳立著一座62米高的「井架辦公樓」。
  • 從德國魯爾到中國黃石 老工業城市的華美蝶變之路
    德國魯爾工業區埃森市。圖片來源:新華網從德國首都柏林乘坐高速列車不過4個小時便到了聞名遐邇的魯爾工業區——德國傳統的煤鐵工業基地,也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下面就來看看這兩座城市的數據對比,探索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蝶變之路。
  •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
    新華社柏林5月29日電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裡希新華社記者喬繼紅 徐揚 沈忠浩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裡希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德國重要工業區魯爾區從煤炭、鋼鐵向多元經濟轉型的過程仍在進行
  • 工業風景區 魯爾
    >
  • 工業產值佔到德國的4成,巔峰時期的魯爾工業區有多強大?
    在兩德統一之前,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經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年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魯爾工業區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魯爾工業區已經華麗轉型,回望其發展史,依然能夠從中窺探這個世界著名工業區的輝煌歲月。
  • 特寫:魯爾,一個老工業區的優雅轉身
    1955年的魯爾,煙囪「賣力」地噴著黑煙,這一如今被人厭惡的景象,當年是魯爾工業在二戰後復甦的標誌。德國也是從「先汙染,後治理」這樣的路走過來的,但它並沒有因此視所有工廠煙囪為洪水猛獸,拆之而後快。
  • 德國魯爾:從工業區到旅遊區的創新嘗試
    原標題:德國魯爾:從工業區到旅遊區的創新嘗試 魯爾舊工業園    魯爾是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一個地區,位於萊茵河畔和魯爾河畔,有500萬人口。    魯爾工業區的保護觀念強調產業景觀的整體性,無論是已經沉寂的車間,還是斑駁的構築,即使是煉焦廠中曾被公認為景觀殺手的巨大圓桶瓦斯槽以及其他眾多生產流程中的機械設備和構築,都被保存了下來。德國煤炭業聯盟廠包含了採煤場和煉焦廠,是整個魯爾區價值最大的遺產地,這個在1930年已經設立的基地因其建築的整體性設計和採礦技術的先進性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
  • 德國魯爾區工業成功轉型 服務業新興產業成新支柱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工業成功轉型 服務業新興產業成新支柱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工業轉型經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武詩韻):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幾乎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工業轉型的課題。一個底特律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的「底特律」在苦苦掙扎。老的工業重鎮應對製造業轉型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德國魯爾區的工業轉型就是其中之一。
  • 國外自主創新:德國魯爾區轉型與創新之路
    新華網柏林11月19日電(記者劉向)在德國西部的魯爾區,「煤鋼基地」早已成為歷史。走過30多年轉型之路,人口540萬、面積4400平方公裡的魯爾區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新經濟區。  在上世紀中葉前的100多年裡,魯爾區一直是德國煤炭和鋼鐵的生產基地。二戰結束後,它也直接帶動了德國經濟的騰飛。
  • 德國「中國城」的轉型之路
    杜伊斯堡所處的德國北威州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煤鐵礦產區,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德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被譽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地區內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同樣因煤炭業蓬勃發展,還誕生了蒂森—克虜伯等知名工業巨頭。  而杜伊斯堡,則憑依其坐落於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的地理區位,成為了魯爾區的對外門戶。
  • 從魯爾區看德國老工業基地轉型
    因為,位於該市的Prosper-Haniel煤礦將於2018年徹底關閉,這標誌著博特羅普始於1856年的採煤業正式結束,也標誌著德國最後一座煤礦將就此成為歷史。  博特羅普市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遊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這一地區有著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魯爾區。這裡儲藏著德國3/4的煤炭,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工業城市區,曾被稱為「德國工業心臟」。
  • 德國魯爾工業區如何成功保護工業遺產?
    德國有個著名的煤氣罐藝術館。當年,當專家們提出,可將工廠裡廢棄的煤氣罐改造成藝術館時,改造想法雖然得到了煤氣罐所在地奧伯豪森市政府的同意,但政府僅同意成立市屬企業「奧伯豪森煤氣罐公司」,拒絕為該項目掏錢。
  • 魯爾區——「德國工業旅遊之心」
    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的地域界限,其面積為4593平方公裡,佔德國國土面積的1.3%。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區位優勢是魯爾區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被大規模開採之前,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當地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採儲量約220億噸,佔德國90%。魯爾區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 德國魯爾區: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2】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對此,德國政府及時採取措施,轉變城市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對老工業區進行改造,推動魯爾區裡的眾多城市「成功轉型」。  一是統籌規劃,發揮合力。德國政府吸取教訓,對土地利用、城鎮布局、工業結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和整體規劃,下大力氣調整魯爾區的經濟及社會結構。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參與魯爾區的改造工作,並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作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統一指揮、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