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從工業區到旅遊區的創新嘗試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德國魯爾:從工業區到旅遊區的創新嘗試

魯爾舊工業園

   魯爾是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一個地區,位於萊茵河畔和魯爾河畔,有500萬人口。魯爾區在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了嚴峻的逆工業化過程,面臨著被徹底清除與毀滅、毀滅之後再新建、回收利用或綜合性戰略開發的艱難選擇。然而,魯爾區的興衰關係著幾代人的生活,也印刻著人類技術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頁,因此,德國人沒有採取大拆大建的行動,而是將這裡大片的產業基地保存了下來。

   魯爾工業區的保護觀念強調產業景觀的整體性,無論是已經沉寂的車間,還是斑駁的構築,即使是煉焦廠中曾被公認為景觀殺手的巨大圓桶瓦斯槽以及其他眾多生產流程中的機械設備和構築,都被保存了下來。德國煤炭業聯盟廠包含了採煤場和煉焦廠,是整個魯爾區價值最大的遺產地,這個在1930年已經設立的基地因其建築的整體性設計和採礦技術的先進性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現在,從傳輸帶、廠房到生產設備,礦區內幾乎所有呈現往日先進生產過程的建築和構築都經過精心梳理留存下來。

   設計師的智慧首先在於賦予昔日的工業建築以人性。他們發現廢棄的鋼鐵工廠可以成為兒童與青少年的各種訓練基地。一座廢棄的瓦斯儲放槽經過結構加固變成了一個潛水訓練基地,在這個直徑45米、深13米的圓桶中注滿水之後,放入一艘沉船與一部汽車,由救難協會管理,作為救難訓練的道具。在景觀公園裡,昔日的廠區可以變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場,而巨大的水泥構築物原來用於存放煉鋼用的焦煤,現在被改造成了一個攀巖訓練場,水泥巖壁上增設了適合不同水平的攀巖者路徑,吸引了各種年齡的攀巖愛好者。結果德國攀巖協會的魯爾分會竟然擁有了全國最多的會員。

   這裡還有許多舊廠房的利用頗有創意,有的被出租給了電影製片者當電影場景,因為高敞的空間與各種廢棄的機械設備成為吊掛燈光與裝飾的最佳舞臺裝備。更有趣的是,這裡的獨特空間甚至能舉辦別開生面的婚禮晚會,而由英國籍藝術家主導的照明設計把這個廠區的夜間裝點得如夢如幻,巨大的工業建築演繹成了震撼人心的當代「雕塑公園」。人們在公園裡既能看工業時代的著名電影《大都會》,又能觀賞從大煙囪上走下的雜技表演。最意想不到的是,該礦區內原來可以容納數百人同時衝澡的浴室如今被改造成了一個舞蹈團練習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會場所,甚至原來浴室內的白瓷磚以及內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來。

   巨型圓桶大瓦斯槽曾提供煉鋼廠所需的瓦斯燃料,它直徑67米、高118米。1994年,這個被公認為「景觀殺手」的龐然大物被改造成全歐洲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展覽場所,一個尺度驚人的、全封閉式的單一展覽空間。這種幻覺般的展覽空間如果不是親歷體驗,真是難以想像。它留存了工業時代完整的空間記憶,又使其變成了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標誌物。每年夏天大瓦斯槽都會舉辦主題展覽,慶祝德國足球協會成立100周年的展覽就在這裡舉辦。德國煤炭業聯盟廠包含的採煤場和煉焦廠如今已經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廠房和傳輸帶都是展覽空間的組成,最有趣的是新添的大轉輪,它帶著參觀者從空中轉入廠房中的煉焦爐。

   舊工業區的改造和更新,對各國都是一個挑戰。曾經支撐各國經濟的老工業區如今都成了頭號汙染區。隨著IT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重工業基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優勢,成了難以卸掉的大包袱。為了重塑老工業區的形象,再現老工業區的生命力,各國政府都在絞盡腦汁。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更新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閒區。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德國魯爾工業區小城如何轉型創新實驗場
    【德國魯爾工業區小城如何轉型創新實驗場】坐落於德國西北部的小城博特羅普(Bottrop)並不為德國人所熟知,不過,這座曾經依賴煤礦資源的魯爾區小城,正在蛻變為一個城市實驗室,吸引企業前去試驗各種節能創新技術。這一點,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引起了中國官員的興趣。
  • 工業產值佔到德國的4成,巔峰時期的魯爾工業區有多強大?
    在兩德統一之前,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經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年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魯爾工業區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魯爾工業區已經華麗轉型,回望其發展史,依然能夠從中窺探這個世界著名工業區的輝煌歲月。
  • 胡錦濤參觀德國魯爾工業區(圖)
    點擊進入>>>   11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德國魯爾工業區參觀時,到多次赴華工作的退休煤礦技術員特瓦迪家中看望。這是胡錦濤主席臨走時,特瓦迪向他贈送礦燈。新華社記者樊如鈞攝  新華網杜塞道夫(德國)11月12日電(記者劉向黃泳)  在德國魯爾工業區施泰因工商企業園內,聳立著一座62米高的「井架辦公樓」。
  • 工業產值佔到德國的4成,巔峰時期的魯爾工業區有多強大?
    在兩德統一之前,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經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年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魯爾工業區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魯爾工業區已經華麗轉型,回望其發展史,依然能夠從中窺探這個世界著名工業區的輝煌歲月。
  • 魯爾工業區,從工業心臟到旅遊勝地
    德國的工業產值長期以來都雄踞歐洲第一位,魯爾工業區是成就它的重要所在。德國魯爾工業區魯爾工業區位居德國西部,因主要位於萊茵河支流魯爾河流域而得名。雖然面積僅相當於我國上海市面積的3/4,然而它的工業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著名的蒂森、克虜伯工廠都誕生於這裡。
  • 夏連珠:從德國魯爾看大工業區的轉型路線圖
    1968年,出臺魯爾區第一個發展計劃《魯爾發展綱要》(Development Program Ruhr),調整產業結構是核心目標。重點舉措如下:   1. 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並改造煤鋼業,調整產業結構。針對採煤業,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重點清理整頓,將採煤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 目標,魯爾工業區,四條前往萊茵河的作戰路徑
    當最高統帥部嘗試計算雙方相對實力(暗示盟軍在登陸之後最長可能需要8個月來獲得決定性的兵力優勢)時又十分簡單化和帶著僥倖心理;不過這一切至多只是揣測,對其劃分作戰線影響很小。他們在結論中提出了一個描述十分粗略的作戰構思。這一構思沒有傳達到盟軍最高統帥部、盟軍遠徵軍空軍和盟軍遠徵軍海軍以下,不過這並非說明作為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的蒙哥馬利不知道它的內容。
  • 從德國魯爾到中國黃石 老工業城市的華美蝶變之路
    德國魯爾工業區埃森市。圖片來源:新華網從德國首都柏林乘坐高速列車不過4個小時便到了聞名遐邇的魯爾工業區——德國傳統的煤鐵工業基地,也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圖片來源:新藍網德國魯爾工業區。圖片來源:新藍網
  • 德國魯爾工業遺產區的創意轉型
    作者:橘子  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形成於19世紀中葉,是德國以及世界重要的工業區,曾是德國的煤炭與鋼鐵之都,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 目標,魯爾工業區,四條前往萊茵河的作戰路徑
    當最高統帥部嘗試計算雙方相對實力(暗示盟軍在登陸之後最長可能需要8個月來獲得決定性的兵力優勢)時又十分簡單化和帶著僥倖心理;不過這一切至多只是揣測,對其劃分作戰線影響很小。他們在結論中提出了一個描述十分粗略的作戰構思。這一構思沒有傳達到盟軍最高統帥部、盟軍遠徵軍空軍和盟軍遠徵軍海軍以下,不過這並非說明作為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的蒙哥馬利不知道它的內容。
  • 杜塞道夫,位於德國西部,緊鄰世界著名的魯爾工業區
    被賦予年輕生命力的時尚藝術之都——杜塞道夫杜塞道夫,位於德國西部,緊鄰世界著名的魯爾工業區,萊茵河穿城而過。二戰時期,杜塞被同盟軍轟炸幾乎夷為平地。戰後重建的杜塞,而今己成為經濟發達、文化興盛的歐洲物流中心,德國工業的大動脈。
  • 探索城市更新中工業遺產文化重塑經驗 以魯爾工業區為例
    典型案例:德國魯爾工業區 德國魯爾工業區 魯爾工業遺產開發通過工業遺產改造、產業導入、文化創意、活動體驗形成獨特的工業旅遊,將周邊景點整合為一體化的「工業遺產旅遊目的地」,是世界級的枯竭資源工業遺產旅遊綜合改造的典範。
  • 德國魯爾地區「經濟轉型」的啟示
    經過近20年的「經濟結構轉型」,魯爾地區已經從一個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舊工業區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服務業及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認識到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涉及經濟問題也涉及社會問題,因而魯爾地區提出,調整經濟結構的指導思想是「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把過去汙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傳統產業和生產方式轉變到以生態為優先、有利於生態和生產協調發展的新興產業和新生產方式上來,促使結構調整、生態保護與居民就業同步發展。
  • 工業風景區 魯爾
    >
  • 【強勢推送】《魯爾百年》終於成書啦!
    《魯爾百年》是作者基於大量的德國國內近現代歷史文獻,參考德國聯邦統計局、德國北威州政府及下屬各部門、德國魯爾地區協會等公共機構、協會組織、企業公開出版或贈予作者的各種一手資料,結合本人在德國的工作實踐寫作而成。
  • 駛進德國魯爾的徐工XCA100E全地面起重機
    魯爾工業區——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人類工業發展歷史上的地標,被譽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德國魯爾工業區一角徐工集團——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全球工程機械十強榜單中,唯一的中國企業,曾創造中國首臺汽車起重機、當今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履帶式起重機等多項紀錄,現正向世界產業高峰奮力邁進。
  • 德國魯爾區 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
    然而,曾經也和底特律面臨同樣發展瓶頸的德國魯爾區的眾多城市,卻實現了「華麗轉身」,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密集區和工業區,由53座緊密相連、互相依託的大小不同城市群組成,因坐落於魯爾河兩岸而得名。當時的魯爾區共有約530萬人口,佔地為德國國土面積的1.3%,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經濟核心。
  • 德國魯爾工業區如何成功保護工業遺產?
    德國有個著名的煤氣罐藝術館。當年,當專家們提出,可將工廠裡廢棄的煤氣罐改造成藝術館時,改造想法雖然得到了煤氣罐所在地奧伯豪森市政府的同意,但政府僅同意成立市屬企業「奧伯豪森煤氣罐公司」,拒絕為該項目掏錢。
  • 德國:魯爾區轉型有道 - 中國訪談_中國網
    位於德國北威州中部的魯爾區曾經是、現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面積4970平方公裡,人口550萬。它同時也是全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它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區蜿蜒穿過而得名。該計劃重點採取了對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將採煤業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等措施來拯救老企業,類似於我國的「關、停、並、轉」。儘管由於成本過高,德國煤炭、鋼鐵業日漸缺乏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但德國政府並沒有因此而將它們放棄,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這一方面是出於自身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戰略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失業壓力。
  • 德國魯爾:世界重工業區改造成功的典範
    我們來看看那些舊的工業設施都被改造成怎樣的別出心裁的景點——  瓦斯罐:是專門用來儲存煉鋼廠和鑄造廠所需燃氣的設備,魯爾工業區有近百個大大小小瓦斯罐。現在,這些狀如圓桶直上直落的巨型鐵罐,全部被巧妙地利用起來,成為新區內最大的「景觀殺手」。一個當年歐洲最大的瓦斯罐(高118米、直徑67米),就被改造成歐洲最寬敞的展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