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些年來,很多爸爸媽媽們都意識到了,給孩子進行歷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對於歷史的學習,是孩子上學後必須學習的知識之一,提前了解可以讓孩子學習起來更加遊刃有餘一些;另外一方面,歷史知識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一個人所掌握到的歷史的寬度,決定了這個人日後成就的廣度,還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和現代文明成果的連接程度。畢竟世界觀價值觀在一起的人,才能有比較自如的溝通以及交流。
而且,以史為鏡能讓孩子學到面對挫折應該毫不氣餒,「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能讓孩子學到如何面對選擇「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這都是我國的歷史,其實學習西方歷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是一樣的,孩子也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可以是心理上意志上的,也可以是見識上眼界上的。
所以說提前給孩子歷史教育,對孩子來說大有用處。
而目前最生動的歷史教育方式,莫過於去博物館了。
博物館作為集人類歷史遺蹟文明精華的儲藏室,通過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推及當初的人文風貌,以及發生的故事,是一個天然的形象的學習歷史的場所。而且孩子小的時候,正是對身邊事情充滿求知慾的年紀,博物館呢,正好「有理有據」的給孩子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還能夠通過實物給孩子傳遞知識,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去思考。
這是別的教育方式所達不到的效果,所以有機會有時間,還是建議爸爸媽媽們多帶孩子去博物館轉轉,通過文物了解歷史,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歷史教育方式之一。
雖然說帶孩子去博物館收穫很大,觀察到的也比較直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帶孩子去博物館學歷史這件事情,還是有很多制約因素的。
一方面是空間的制約,畢竟大家所在的城市不一樣,博物館的配套也不一樣,很有可能喜歡感興趣的東西,自己所在城市的博物館並沒有。比如有些孩子喜歡國外的一些展覽,但他們所在城市的博物館在這個方面的收藏幾乎為零。
另外一方面是見識上的制約了。
一般來說大家帶孩子去博物館都是怎麼參觀呢?
是跟著導遊聽人家講解,還是自己隨便逛逛走到哪裡算那裡,知識全靠文物旁邊的講解來了解?跟著導遊雖然了解的比較全面,但知曉的都是一些大眾化的知識,人家導遊才不會對一個人的疑問專門停下來大加講解;自己看雖然說是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還是缺乏對文物更深層次故事的了解,說白了就是認識深度不夠。
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制約,使得很多爸爸媽媽確實是帶孩子去博物館了,而且次數也不少,但最終取得的效果還是不明顯,就算了解了一些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感覺,沒能把其串聯起來,更談不上形成一個歷史教育了。
那麼,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全面的,有趣的,有質量的博物院歷史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足不出戶的帶孩子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串聯起來一個個的故事,給孩子一個權威的寬闊的歷史故事啟蒙。
比如這本《走!去博物館學歷史》之世界國寶篇。
這樣的博物館歷史知識,孩子更喜歡
這本書精選了烏克蘭歷史珍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以及希臘貝納基博物館5大世界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些文物可以稱之為全人類的歷史文明瑰寶,每一件背後都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紛爭不斷的過去,雖然我們很多爸爸媽媽沒辦法帶孩子去這些著名博物館實地觀察,但是靠著繪本的描述,來給孩子增長見識,拓寬知識面,進行歷史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在博物館孩子喜歡看的東西是什麼
各位爸爸媽媽們有沒有專門研究過,去博物館孩子們到底喜歡看的東西是什麼?是動來動去的機械模型,還是色彩對比強烈的場景還原;是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還是後來構建出來的全息影像?
當然喜歡看什麼東西固然和孩子自己的興趣有關,但更大的因素在於這個物品是不是符合「兒童視角」。所謂的兒童視角,其實有兩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個層次是生理的內容,也就是說面前有一個文物,孩子第一眼會看哪裡呢?是看物品的色彩搭配,還是看物品最突出的地方;是看物品的整體印象,還是看物品旁邊的介紹?抑或者是看物品上面不規則的碎片?
要知道孩子的認知習慣和我們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我們看什麼東西會被最特殊的地方所吸引,而孩子呢,更多的是會從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從自己的認識程度入手來觀察。角度不一樣,觀察的重點也就不一樣,而那些符合孩子認知習慣,符合孩子視角的物品,才能讓孩子更有興趣。
第二個層次是心理的內容,這個涉及到的內容就更多了。
面對著玻璃內部的一件文物,孩子是怎麼看的,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等等,滿足了孩子最迫切想知道的知識,才算是符合了兒童視角。
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很典型的,符合兒童視角的繪本。
比如對現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關於蘇美爾人的一些珍貴文物的介紹。
從生理層面來看,這個繪本的切入角度是蘇美爾人的眼睛,作者親切的稱之為「大眼萌娃」。這個有趣生動活潑的稱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的心理,讓他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且,精選的這些壁畫也是以人物為中心,極力把眼睛大這個特點表現了出來。然後順勢給孩子普及,他們之所以都是大眼睛,與當時的信仰是分不開的,他們覺得眼睛越大的人,就越能夠與神靈溝通,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大眼睛蘇美爾人了。
當然,這些壁畫中也有其他的元素,當孩子看過主人公之後,自然就能把目光轉向人物的身邊,有當時的「樂器」,有當時的家畜,也有他們耕種場景的描繪。在了解了人物之後,能夠順勢了解當時的精神生活,以及耕種情況。這其實就是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
從心理層面來看,壁畫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就是一個充滿了想像力的場景。比如第一張「拿魚的蘇美爾人」,他們是在哪裡抓的魚,抓到的是什麼魚,用的是什麼工具,這麼多魚要怎麼分配等等,其實都是不動聲色就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點,順著這條線一直下去,孩子才能夠主動去了解,效果自然就會很好了。
而且這本書選擇的點其實都很「兒童化」。
比如4000多年前的人們是怎麼「愛美」的,在古埃及貴族們有什麼特殊的裝扮方式,埃及的法老是怎麼被選出來的等等。這些話題其實都比較貼近生活,而且比較符合兒童視角,從點到面,逐漸給孩子一個歷史知識的啟蒙。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博物館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價值,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知識的沉澱,更多的是建立起來一種科學的研究方式,或者說是尋找答案的方式。這才是爸爸媽媽應該多思考,不管是去博物館,還是讀相關繪本,都要儘量教授給孩子的。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