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國走過十幾個城市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裡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幾個非常不錯卻完全免費的展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華萊士博物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和現代藝術館;牛津的科學史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皮特裡弗斯博物館;劍橋的菲茨威廉博物館;約克的鐵路博物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和國家肖像畫廊等數不勝數。這些展館的館藏之豐富、介紹之詳實、配套之完備,令人驚嘆,而且不可思議地全都免費開放,簡直是博物館美術館愛好者的天堂。所以要去英國旅遊的朋友們,如果不認真做好功課仔細遊覽,實在對不起這麼好的福利啊。
在所有這些博物館中最包羅萬象的非大英博物館莫屬,它也是英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據說藏品超過八百萬件,而且每年還在遞增,固定對外展出的也有五萬多件。這些展品在時間上跨越人類兩百萬年歷史、地域上幾乎覆蓋了人類活動過的所有區域,就全世界博物館而言,恐怕也只有大英博物館有如此實力。那麼問題來了,如此浩瀚的展品,怎麼做功課呢?其實不必擔心,大英博物館的館長已經為我們做好了。《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由館長尼爾麥格雷戈動員100多名館員、400餘位專家,歷時4年,精選100件最有代表性的藏品,串起一部有圖有真相的世界發展簡史。
封面中出現的是墨西哥出土的雙頭蛇,公元15-16世紀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
如果覺得這100件內容詳盡的圖文介紹太多太細,可以看看我以前推薦過的《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全部由義大利藝術學家編寫,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共有34冊,幾乎囊括了歐美全部重要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其中的《倫敦大英博物館》一冊通過對73件館藏文物的簡要介紹,展現了歷史長河中幾個大洲不同地域的文化藝術精品。相較於前面介紹的那本,本書圖片更加豐富,而文字卻更加簡潔,讀起來更通俗易懂。
我去參觀時便是以這本書為藍本按圖索驥,比如封面上這個古埃及內巴蒙墓園中的壁畫,它製作於公元前1350年前後,被認為是古埃及留存至今最偉大的繪畫作品。
如果覺得這本書還是太多,或者攜帶不便,那我只能請您去看我之前發表過的兩篇文章了:
大英博物館怎麼看最高效?教你精準找到並看懂館藏的九件鎮館之寶
如何玩轉大英博物館?細數不容錯過的十件寶
《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叢書中還有一本關於英國的,那就是《倫敦國家美術館》。這一冊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國家美術館中的56件精品畫作,包括可視為鎮館之寶的《阿爾諾勒菲尼夫婦》(揚·凡·艾克1434年繪製)、《巖間聖母》(達·文西1508年創作)、《使節》(小漢斯·霍爾拜因1533年繪製),以及現存委拉斯開茲創作過的唯一一幅女性裸體畫像《鏡前的維納斯》等。
書的封面用的是魯本斯為自己第二任妻子的姐姐蘇珊娜繪製的經典畫像。
英國在18世紀以前幾乎沒出現過什麼特別有名的畫家,但是進入18世紀以後一下子湧現出好幾位,庚斯博羅和雷諾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兩位畫家處於同一時代,生前二者就競爭激烈,死後更是經常被人放在一起比較,所以很多地方都喜歡把他倆的畫作相鄰而放,有庚斯博羅的地方就有雷諾茲。我向您推薦的下一本書是傅雷先生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其中有一講詳細對比了這兩位英國畫家,最後作者總結道:「雷氏是用盡藝術材料以表現藝術能力的最大限度,庚氏是抉發詩情夢意以表達藝術素材的靈魂。用中國的論畫法來說,前者是心中有畫,故極盡鋪張以作畫;後者心中無畫,故以無邪態度表白心魂。」這是我見過的對這兩位畫家最精闢的對比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面對英國境內如此龐大的美術館資源,我們的眼光當然不該局限於英國本土畫家。為了更好地欣賞前面提到過的眾多博物館美術館中的藝術傑作,有必要瀏覽一下世界藝術史。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無疑是最合適的一本入門讀物,它被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評價為「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就像《蒙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
視頻方面仍然是從BBC紀錄片開始,首推藝術史學家安德魯·格雷厄姆-迪克森主持拍攝的《英國藝術史話》。以前我曾推薦過他製作的《西班牙藝術》,事實上這位牛津大學的高材生、普利茅斯大學的榮譽博士還製作過許多按國別劃分的藝術史紀錄片,如《德國藝術》、《法國藝術》、《俄羅斯藝術》等。
安德魯在開篇即指出:直到18世紀初,英國的大部分藝術家都還是籍籍無名、缺乏競爭力的,然而短短百年之後,英國畫家已經在世界取得不俗的成績,18世紀的英國畫壇到底發生了什麼?安德魯將目光停留在英國的18世紀,向我們講述了英國的首位風俗畫家威廉·荷加斯、英國最偉大的肖像和風景畫家庚斯博羅、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約書亞·雷諾茲,以及以畫馬名聞天下的喬治·斯塔布斯,他們的職業生涯全都在18世紀。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英國藝術史話》,不如說它就是一部18世紀英國繪畫史。
喬治·斯塔布斯的名作《響外套》。
19世紀英國出現一位大師級的風景畫家,可能也是英國畫家裡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他就是浪漫主義畫家特納(又譯透納)。特納從小在倫敦長大,14歲就進入皇家藝術學院,受到當時的院長雷諾茲的賞識,15歲即有作品入選學院畫展,21歲舉辦個人首展,29歲開了自己的畫廊,32歲成為藝術學院教授,這幾乎就是一位天才的成功之路。正因為他很早便做到了財務自由,所以有能力在藝術上進行大膽創新。在他後期的作品中已經能看到印象派的影子,雖然那比印象派的誕生早了幾十年。事實上,很多人認為法國印象派是受到了特納的影響。
特納1839年繪製的《無畏號戰艦》。
莫奈1872年繪製的《印象·日出》。
特納1844年創作的《大雨、風暴和速度——偉大的西部鐵路》。
莫奈1877年創作的《聖拉扎爾車站》。
我在這裡推薦一部描寫特納晚年繪畫生涯的電影:邁克·李執導的《透納先生》。影片向我們展示了這位大畫家獨特的個性和不羈的生活。主演特納的是英國著名演員蒂莫西·斯波,就是電影《哈利波特》中「蟲尾巴」的扮演者。他憑藉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第6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片中有一段描寫特納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夏展開展前的最後一天(又稱清油日,允許畫家對自己的作品做最後修改和上光),因為看到康斯特布爾在新作《滑鐵盧大橋的揭幕典禮》中使用了搶眼的紅色,而立馬在自己整體色調暗沉的《海景》中添加了一隻紅色的浮標,成為點睛之筆。
康斯特布爾比特納小一歲,二者都擅長風景畫,是英國畫壇的又一對競爭對手。在日本紀錄片《世界名畫:華麗的大師》中有一集專門對這兩位大師進行對比介紹。這套紀錄片也是我要向您隆重推薦的,它一共34集,幾乎囊括了歐洲所有古典畫家的知名畫作。片中沒有局限於對畫作本身的解讀,對畫家及其所生活的地區與時代背景也展開了充分的描繪。
片中重點介紹的康斯特布爾名畫《乾草車》,它與前面提到的特納的幾幅作品都是倫敦國家美術館中的經典藏品。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大英博物館的話題上,這個博物館太值得關注了。NHK曾經與BBC合拍了一部6集紀錄片《大英博物館》,重點介紹遠古文明,包括人類文明的開始、法老王的榮耀、壯麗的帕特農神廟、佛教藝術的起源、沙漠中的寶藏和神秘的太陽帝國等。
推薦書目:
1.尼爾·麥格雷戈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2.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倫敦大英博物館》
3.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倫敦國家美術館》
4.傅雷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5.恩斯特·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
推薦視頻:
1.BBC紀錄片《英國藝術史話》
2.邁克·李執導的電影《透納先生》
3.日本朝日電視臺製作的紀錄片《世界名畫:華麗的大師》
4.NHK與BBC合拍紀錄片《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