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共青團中央在2016年的陣地突飛猛進,從進駐兩微,拓展到了鬼畜的B站!
《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指出,「建設工作網、聯繫網、服務網三網合一的網上共青團,形成網際網路+共青團格局,實現團網深度融合、團青充分互動、線上線下一體運行。」這次入駐Bilibil,可能也是網上共青團的一塊拼圖。
文|張耀升
共青團又對年輕人出招了,這次是入駐視頻平臺Bilibili。
1月2日,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以一篇《真當團中央不上B站?2017,在這裡等你!》,宣示了共青團進軍Bilibili的決心。Bilibil是90後最熱門的視頻平臺,主打動畫、番劇、音樂、遊戲等主題,受到廣大年輕人喜愛。
共青團中央在文中用可愛的語氣稱,「2016年,從兩微到知乎,團團的每一天,都在努力離大家更近一點,2017年,團團正式入駐Bilibili,只要中國好青年在的地方,無論千山萬水,團團都趕來見你。」
此前,共青團也預先準備了幾套視頻節目。
裡面有宣稱「一集正三觀」的《青年網絡公開課》,以90後年輕人為主角的《青春25小時》、《出彩90後》,而播放次數較多的則是《青年網絡公開課》系列,上線一天,大多數節目有1000以上的播放量。
共青團中央在尋求年輕化
新聞背後,是共青團正視他們與年輕人脫鉤的事實。
去年8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希望能夠通過新的改革原則,完成共青團的全面改革。其中一點最讓人眼睛一亮的,是中央指示要建立網上共青團。
新華社報導稱,「建設工作網、聯繫網、服務網三網合一的網上共青團,形成網際網路+共青團格局,實現團網深度融合、團青充分互動、線上線下一體運行。」這次入駐Bilibil,可能也是網上共青團的一塊拼圖。
一個中央國家機關跟鬼畜的網站之間隔著多少距離?《中國新聞周刊》曾報導上海團市委到Bilibili參觀的趣事。
Bilibili又被年輕人稱為B站,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視頻上面會有滿滿的留言在滾動,這種留言被稱為「彈幕」,沒想到上海團市委參訪團疑惑,「彈幕有什麼好看的?畫面都蓋住了,怎麼看?」
上海市團委之所以來參觀B站,是因為他們得知B站是目前年輕人最活躍的視頻平臺,有幾千萬個年輕人在上面交流。年輕人入團大多在學校階段,然而真正影響年輕人價值觀的平臺,早已從學校轉移到網絡。
然而在上海團市委和團中央前,不少團委早就入駐Bilibili了。
在B站裡,最常見的還是以大學團委居多,如同濟大學校團委、四川大學校團委都在B站上有自己的頻道,現在甚至連高中生也能在B站上找到相關帳號,例如鄭州中學團委、江門培英高中團委等。
根據統計,各級團組織政務微博帳號超過7.2萬個、微信公眾平臺超過1.2萬個,以共青團中央往下紮根,也讓共青團的文化不斷向年輕人傳遞。
團中央最擔心的,莫過於不了解年輕人。
第二次網絡陣地擴張:知乎、B站
不只B站,共青團中央在2013早就布局微博、微信等平臺。
微博是共青團最早布局的網絡陣地。2013年12月27日,共青團入駐了當時最火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還有機關媒體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的微博,但是當時的反應並不熱列,開放3天后,只有收到約4000名粉絲。
《中國青年報》當時報導稱,「共青團中央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和中國青年網4家網站同步開通微博「@共青團中央」,同時在騰訊網推出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試圖在網絡時代進行第一次陣地擴張。
如今,共青團中央已經成長為450萬粉的微博大號。
共青團的微信之路走得很早,在開設微博同一天,共青團也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主打輕鬆愉快的言論基調,內容多數是跟青年相關的時政信息,或是激勵青年的人生故事,共青團在微信公號中自稱「團團」,而且相當受到歡迎。
微信公號內容多是《總書記眼中的合格黨員是什麼樣》、《2017,讓我們為了夢想,攜手前行》、《蘇聯解體25年了,你有什麼想說的?》等系列文章。
2016年開始,共青團中央在新興網絡陣地展開第二次擴張。
共青團中央2016年12月1日正式入駐知乎,第一天的關注人數就超過3000人。「但無論如何,對在知乎上的你們最直接的回應,都不如說一聲:知乎,我們來了。——畢竟,聽一萬遍旁人的轉述,都不如自己所直接親見、感受來的靠譜。」共青團中央特地發文宣示入駐知乎。
不少知乎網友跑來邀請共青團中央回答問題,看看是否是他們熟悉的「團團」,像是《如何看待豆瓣被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自中國電影網的文章批評惡意刷低評分?》等問題。
除了回答問題,共青團中央還在知乎上徵稿。
根據公開信息,共青團的徵稿對象希望是職團幹部,而且是知乎深度用戶,稿件一經採用,按照100到300元的標準支付稿酬。投稿方式也很網際網路,直接私信「共青團中央」就可以了。
除了B站和知乎,網友也在期待共青團入駐直播平臺。
「報告團團,五大三粗的小粉紅正在下載軟體!請問團團,下一步我該下載哪個直播軟體啊?期待我們的團團成為網紅。」一個共青團粉絲在公號底下留言。
面對網際網路的環境,上海團市委的劉偉曾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出了用戶黏性、用戶導向型、迭代、移動互聯等詞彙,共青團中央正嘗試從過去笨重的形象,扭轉成以年輕人為服務用戶的創業公司。
團中央的新媒體產品矩陣
鞏固網絡陣地,可能只是共青團中央的一小步。
不只輿論,共青團中央也曾嘗試結合流行文化的產品,推動共青團中央想要傳達的價值觀,這些文化產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遊戲。
2016年的國慶期間,共青團自製了《爐石傳說》的卡牌遊戲,讓不少微博網友叫好,卡片上有六種不同兵種,卡片還有著卡片效果和兵種簡介,「在娛樂的同時也展現了解放軍捍衛祖國領土和尊嚴的決心」。
據傳媒狐了解,《爐石傳說》是時下年輕人最火的網路遊戲之一。公開資料顯示,《爐石戰記》是遊戲公司暴雪娛樂開發的卡片遊戲,2014年大陸伺服器也於3月15日正式營運。
共青團《爐石傳說》獲得了超過5400次轉發,深受網友歡迎。
沒想到同一個月,共青團中央為了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他們又製作了一款文字冒險遊戲——《重返長徵路》,這是一款角色扮演遊戲,在遊戲中玩家會成為長徵路上的紅軍戰士,用文字對話形式來進行遊戲,結局高達50種。
共青團中央在微博上稱,「要想通關,光熟悉長徵歷史遠遠不夠,太多看似隨機的事件可能發展成致命的陷阱。當年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鋪就這萬裡徵途,今天玩過這個遊戲你一定會理解它為何偉大。」
《重返長徵路》受到不少90後讚賞。《中國青年報》採訪了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的90後研究生郭思達,他認為《重返長徵路》非常適合青年口味,「既能讓我們了解歷史,又能夠不讓歷史那麼枯燥。」
諸如此類的文化產品,都道出團中央越來越注重宣傳方式。
「團中央一共生產了近百個文化產品,包括青年網絡公開課、青春25小時等一系列適合年輕人的新媒體產品,並依託各級共青團組織建設了7.2萬個微博、2.1萬個微信公眾帳號,同時整合團屬網站、手機端及報刊雜誌、圖書等各類媒體資源。」《中國青年報》報導稱。
對於團中央來說,微博、微信、知乎、B站都只是搭載這些文化產品的渠道,渠道越多,能夠觸及的青年範圍也就越廣,然而,團中央真正在做變革的地方,也許是那些不同於過去死板形式的新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