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魯迅故居探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2020-12-12 把風景看遍

浙江魯迅故居探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遊覽紹興魯迅故居 領略魯迅的快樂!

想看看浙江紹興魯迅故裡的念頭,我在幾十年前就有了,細細想來,應該是那時候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的。在那篇文章裡,魯迅把三味書屋寫得太令人神往,他們的百草園充滿了誘惑。

魯迅他們的百草園,我們老家也有的,只不過地域不同,園子有大小,所種植物不相同罷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誰家沒有碧綠的菜畦,誰家的菜地在春天不是百花盛開?皂莢樹雖然不一定每家都有,紫紅的桑葚,偶爾也會掛在屋前蒼勁的桑樹上;在夏天,我家屋後的樹林裡也有鳴蟬;黃蜂蟄了人,疼得很,我們避之猶恐不及,沒人喜歡它;魯迅家百草園裡的雲雀,我們家鄉也有;一到夜晚,蟋蟀的叫聲,讓我們很難入眠,我們不覺得它們的吟唱是彈琴……呵呵,怎麼這些東西一到魯迅筆下,就那樣生動有趣了呢?

說實話,我在全國各地旅遊,參觀的名人故居多著呢,不知為什麼,我心裡老是惦記著魯迅故居,我並不是惦記他家的老房子,江浙一帶的老房子,無非像周莊,像烏鎮,有堂屋,有書房,臥室裡放著做工講究、雕花繁複的寧波床;大戶人家的廚房很講究,傭人吃飯,永遠不會跟主人在一起。那年在湘西鳳凰參觀沈從文故居,沈從文讀書的桌子,遠沒有現在一個鄉村小學老師的辦公桌氣派。不過,沈從文出生於中等富裕家庭,家裡能為他專門闢出一間書房,已經很不錯了。這回在魯迅故居,魯迅也有專門的書房,不過,魯迅似乎沒有寫他的書房,只寫過他們的三味書屋,他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羨慕了幾十年。

原來,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並不屬於他們家專有,是他們家族、或者說是供他們街坊鄰裡孩子讀書的一間私塾,有點像現代的村學,比現代村學規模小,不過,名氣卻比普通村學大得多,這間三味書屋甚至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全都因為魯迅這本《朝花夕拾》,因為《朝花夕拾》中的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帶著強烈的神秘感走進浙江紹興,走進紹興市中心的魯迅故居。在一個三岔路口,對著馬路的那面牆上是一幅白描畫,或許是魯迅擅長的木刻,畫面上畫著魯迅故裡所在的這條街,畫面右邊,是魯迅先生夾著香菸的半身肖像,從點燃的香菸頭上冒出縷縷青煙;畫幅左上角是「魯迅故裡」四個醒目的大字,畫牆前塑著三尊銅像,銅像的腦後拖著長辮子,是魯迅小說中的錢老太爺和趙老太爺吧,他們坐在街頭,莫非在討論時局?

對這一切,我都不甚感興趣,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我心情急切,急著去看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我要去看看魯迅讀書期間,在課餘時間尋樂子的百草園。

其實,這間三味書屋並不顯眼,我們在曲折的巷子裡拐了好幾個彎才找到。9月16日,紹興城裡下著小雨,陰雨籠罩下的書屋光線很暗。書屋三開間,估計也就100多平米,正中的簷牆上高懸著「三味書屋」匾額,匾額下是一面照壁,照壁上掛著一張古畫,照壁前那張方桌古色古香,桌上放著文房四寶,應該是教書先生的專座,方桌周圍擺著幾張小木桌,顯然是那些小年齡學生坐的。

我睜大眼睛,站在不同的方位,變換角度尋找那張魯迅先生刻了「早」字的書桌,三味書屋門口攔著圍欄,禁止遊客入內,我只好圍著三味書屋仔細地找。魯迅當年刻下的那個「早」字應該不大,靠大門的幾張書桌上都沒見刻字,我只好問服務員。服務員朝最裡面的牆邊一指,我這才看見,書屋左廳的牆下放著一張稍高的書桌,書桌很舊,如果是當年的珍品,這張書桌就有了100多年歷史。當年,書桌表面應該是刷過油漆的,現在看去卻是素麵,書桌下方附著簡易木雕。書桌靠外拉著兩根紅線,那是禁止靠近的標誌;書桌裡面的牆上釘著一塊黑色的木牌,上面是「魯迅書桌」四個白色的宋體字。哦,100多年前,少年魯迅就是坐在這個牆角專心讀書的。之所以說他是專心讀書,是因為他學有大成。按說,周氏三兄弟都屬於學有大成者,但是相比較而言,魯迅先生的成就最高,因此,他小時候讀書的書桌也跟著出了名。

我站在魯迅讀書的書桌旁浮想聯翩,一忽兒,我的眼前浮現出少年魯迅,因為遲到,他跑得汗流浹背,自知對不起諄諄教誨自己的老師,也對不起對他寄予厚望的父母,才在他的書桌上用小刀刻下一個「早」字。我忽然感到很慚愧,小時候,我也曾貪玩,貪玩得失去了上中學的機會,如果我早一點知曉魯迅刻苦讀書的故事,興許我現在的自傳就得重寫。

在三味書屋,魯迅也一定頑皮過,有沒有捉弄過先生呢,或許至少捉弄過他的同學,當他上學遲到的時候,他是否把腦袋探進書屋的大門,待先生回過頭去給同學講課時,才猛不丁一下子鑽進書屋;他也許有過逃學的日子,也許有過不寫作業或者少寫作業的時候……但是不管怎樣,最後,魯迅讀出去了,讀成了名人,讀成了大文學家,還被尊稱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從紹興三味書屋起步的,然後讀到城裡,讀到京城和國外。今天,站在紹興三味書屋前,我無法不激動,不可能不對魯迅先生肅然起敬。

從三味書屋出來,我一定要去看看他讀書之餘追尋快樂的百草園。導遊告誡我們:巴掌大一塊菜園,你們去看了,一定會十分失望,我不相信,給了魯迅先生那麼多快樂的百草園,怎麼會讓我失望呢?有的遊客一聽說百草園只是巴掌大一塊地方,頭也不回地走了。我順著指示牌,堅定地朝百草園走去。

而今的百草園真是一片菜地。整個園子差不多一兩畝地大,周圍種著樹,菜園子便顯得小了許多,我相信,當年的百草園除了菜地,應該遍布各種植物,有喬木,有灌木,更有藤蔓植物。記得魯迅先生寫過園子裡的何首烏藤和木蓮藤,說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他還經常把何首烏拔起來,因為藤蔓的牽連不斷,因而弄壞了泥牆。可惜的是,現在的百草園被勤勞的工作人員拾掇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連一根雜草都沒有,菜地裡的菜長得很旺盛,綠汪汪的。園中有一口水井,當年讀書之餘,魯迅先生跟他的同學一道,一定邀約起來,從井下打水澆過地,幾個不曾農桑的孩子七手八腳的,把吊桶弄得在井壁哐啷哐啷響,有人在打水,有人在咋呼,湊熱鬧,讀書的沉悶和百草園的樂趣形成鮮明的對比,把我這個老頑童也逗樂了,須知,這是在100多年之後喔。

並不是每個人都對魯迅先生的百草園感興趣,我也不是對百草園的青菜和藤蔓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樂,以至於成為老頭兒之後,還對百草園念念不忘。2020年9月16日上午,我終於走進魯迅先生的百草園,跟著魯迅,再次領略魯迅似的快樂,你若是個有點情趣的文化人,我相信你讀了這篇短文,也會由衷地笑起來!

文|昆德拉傳媒特邀編輯 胡祖義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魯迅故裡#

相關焦點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文/寒冰四月清明的前一天沿著長滿青苔的石板路走進魯迅故居到百草園尋找魯迅和潤土的身影百草園還在菜畦依然碧綠石井欄更加光滑皂莢樹已寫滿滄桑舊人已無蹤跡他們已融入書中滲透進魯迅的墨跡裡
  • 帶你走進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哦,這不正是魯迅筆下的那個紹興嗎!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小小的紹興走出了周恩來,魯迅,蔡元培等影響中國、影響時代的風雲人物,不能不讓人對這方山水敬仰。魯迅關於紹興的描寫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故居,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41號,紹興市東昌坊口,在魯迅紀念館西側,屬清代建築,在周家新臺門的西軸線上。魯迅故居含三味書屋和周家老臺門,紹興魯迅故居新臺門坐北朝南共六進,有八十餘間房子,連後園即百草園在內佔地4000平方米。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
  • 跟著課本遊魯迅故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真的那麼好玩嗎?
    曾經,我們陶醉於那片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紫紅的桑椹;我們嚮往那在樹葉裡長吟的鳴蟬,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黃蜂,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的輕捷的叫天子;還有那在泥牆根一帶低唱的油蛉,在那裡彈琴的蟋蟀,斷磚裡的蜈蚣和斑蝥,泥牆邊的何首烏、木蓮和覆盆子們。覺得那是一個很有鄉村鄉情的畫卷。如今我就站在魯迅經常玩耍的這個園中,試圖尋找魯迅曾經爬過的足跡。
  • 來到魯迅故居,品味三味書屋,感受紹興的神秘魅力
    來紹興旅遊,能瞻仰一下魯迅故居,也成了許多來到紹興遊客的選擇。無論是跟團遊,還是親子遊,亦或是一個人出遊,不少人對紹興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魯迅這位名人上。而我們認識紹興的開始也可以從魯迅著手!來到魯迅故居,穿過魯迅居住的臥室,我們在走過一道非常狹窄的過道就到了最有名的百草園,這個百草園其實只是周家人家裡面的一塊菜園子。
  • 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魯迅先生兒時的美好記憶
    對,就是魯迅先生寫過的。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他作品的另一種風格與品質。1918年5月,第一次以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集》等。
  • 江南遊學第四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故裡遊紹興魯迅故居有感書中三味今朝識,紙扇輕搖立小橋。【遊學第四天】第一站魯迅故居魯迅先生的故居,靜靜的坐落在阜成門內的一個胡同內。 是魯迅誕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故土,是廣大遊客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 遊紹興之魯迅故居
    小時候魯迅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們課本上看到的,總覺得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從來沒有想過在長大後會有那麼一天我會來到看了書本上課文裡寫到的魯迅故居觀,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遊玩一下魯迅故居的那些經歷。
  • 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指的是哪三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章大概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前讀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很好的一篇散文,讀之令人猶如身臨其境。但是,卻沒有想過——百草園為什麼叫百草園,三味書屋又為什麼叫三味書屋?
  •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叫《三味書屋》,相信很多人對於魯迅的三味書屋都再熟悉不過了,那你知道這「三味書屋」指的是哪三味嗎?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魯迅祖居內,距離魯迅故居100米。正如魯迅筆下描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呢?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魯迅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大文豪、大作家,憂國憂民,棄醫從文的他渴求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來喚醒國人,而魯迅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國情懷不斷詮釋著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魯迅先生於1926年寫了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回憶他童年的妙趣生活,今天,我要說的是位於雲霄縣馬鋪鄉磜頭村的
  • 探訪紹興魯迅故居,尋找三味書屋
    上午看了一下越王臺,下午參觀了一下魯迅故居,紹興的很多景點都是免費的,手機掃碼可以有免費的語音講解。這一點做得很好(對於很多人來說,免費的就是最好的)。園區的承載人數大概是700人,今天只有60人。可能是受疫情影響?
  • 沈復的童趣,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童年,有你的影子麼?
    待水完全滲進泥土而變為泥團時,和泥的任務也就大功告成了。此時,手上、臉上、身上,皆沾上了泥漿。雖然畫面有些慘不忍睹,但也玩得不亦樂乎。不像現在的小孩,童年被電子遊戲和電子產品所充斥。在我小的時候,手機尚未普及,更不用說智慧型手機了。大哥大和尋呼機是當時風靡一時的電子產品。若是誰家能有這倆玩意兒,街坊鄰居必定慕名而來,非要親眼目睹一番不可。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魯迅之煩惱
    魯迅先生不易,多是因為整個大的社會動蕩不安,個人如池塘中的蜉蝣,身不由己。人在生活艱難的時候,難免總會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和以往趣事。童年總會過去,少年漸成大人,而愈長大愈煩惱,人人難以避免,魯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相比如今想「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們,魯迅先生的童年且算幸運吧!
  • 走去魯迅三味書屋看他的「早」字
    對於80、90後的小夥伴來說,提到魯迅很多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面露難色 ,因為上學的時候背誦他的課文實在是太難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幾乎是每個地區語文教材中都有的。還學過關於魯迅在三味書屋的書桌上刻「早」字的課文,很多人為了學習魯迅以後上學不遲到也在自己的書桌上偷偷地刻了個「早」字。筆者上學的時候書桌上就有上一個年級同學刻下的「早」字。今天我們去看看魯迅的三味書屋中刻有「早」字的書桌還在嗎?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百草園顧名思義就是長滿雜草的園子,雖然荒涼,但卻是兒時魯迅的樂園。在那神奇的園子中,小小孩童對所有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想像力也極其豐富。正因為這樣本是被丟棄荒廢的園子,通過魯迅的一番描繪充滿了生機。
  • 紹興舊事,古城裡的少年 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留下的故事和文字
    ,一個純粹的兒時樂園;三味書屋,體味真正的世態生活2015年,專程遊訪紹興魯迅故裡。紹興與少年,少年與文字,不單是浸潤在百草園中紫紅的桑葚裡的快樂,也不單是三味書屋裡那個唬人的戒尺,也還是古城幽長的石板路,也還是水道裡的烏篷船,也還是少年與另外一個少年閏土的友誼,還是鹹亨酒店裡飄過的長衫,當然,還有世態炎涼,還有人情禮往,在魯迅的記憶裡已成永恆,並如同瀰漫在文字裡一樣,又一併瀰漫在紹興的角角落落裡,瀰漫在紹興的每一塊青石上,每一個臺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