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 | 英語與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

2021-02-13 21世紀英語傳媒

自16世紀起,英格蘭奠定了正式聯合不列顛諸島邊遠地帶的威爾斯、蘇格蘭以及愛爾蘭的基礎。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上述地區相繼被納入以英格蘭為主導的聯合王國的統治範圍內。特別是在18、19世紀,一個以不列顛諸島為基礎,涵蓋北美及加勒比、非洲、印度、東南亞及澳大利亞等地區的龐大帝國逐漸興起。與這一過程相伴隨,自16世紀印刷時代到來後,英語的書寫、語法得到了豐富、規範,並經由其後數百年間政府政策的推動、經濟貿易和軍事殖民活動的開展、少數族群自我提升的訴求以及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融合等方式,在形塑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不列顛諸島的蘇格蘭人、威爾斯人以及部分愛爾蘭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早在近代之前,英語即已在蘇格蘭、威爾斯等地具有了廣泛影響。如11世紀,蘇格蘭王室就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至14世紀,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語已經在蘇格蘭南部和東部幾乎替代了蘇格蘭人的傳統語言蓋爾語。亨利八世於1536年頒行的將英格蘭與威爾斯合併的《統一法案》特別強調,王國各級司法官員須保證在各級各類法庭中使用英語。到了17世紀初,作為英格蘭與蘇格蘭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蘇格蘭稱詹姆斯六世)採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語把兩個王國聯合起來,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舉措便是翻譯出版欽定版英文《聖經》,並下令通行於兩國的所有教堂,開啟了以共同語言構建不列顛宗教共同體的歷程。這使得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皆以新教徒這一共同身份與法國等歐陸國家加以區分。

在推行政治和宗教政策的同時,經濟貿易活動的激勵,有助於英語在更大範圍內普及,從而為構建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奠定了重要基礎。英格蘭和蘇格蘭於1707年正式合併後,蘇格蘭的農貿產品得以銷售至英格蘭及其廣大的殖民地市場。蘇格蘭自宗教改革時期起就特別重視文化教育的普及,蘇格蘭人的識字率長期位居歐洲前列。在17世紀蘇格蘭的受教育者中,英語已成為被熟練掌握的語言。隨著18世紀工商業的發展,蘇格蘭人更加意識到,善於用標準流利的英語進行寫作和口頭交流,能給自身經營活動帶來更大的好處。那些接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蘇格蘭商人,在商業貿易中表現得遊刃有餘。格拉斯哥和愛丁堡在18世紀中期成為忠實擁護不列顛聯合的大本營。當時,兩座城市都是重要的「輝格黨」城市,忠於英格蘭和漢諾瓦家族的新國王,並服從威斯敏斯特議會和王國首相的命令。

在威爾斯,當人們發現英語是一門會帶來機遇與晉升的語言後,其所產生的心理影響是驚人的。很多威爾斯人強烈渴望在不列顛國家中受到尊重,而學習標準英語便是他們擺脫經濟社會地位相對弱勢的重要途徑。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威爾斯工礦業取得巨大發展,一批英格蘭工人的到來,加速了英語的西遷進程。與此同時,成千上萬年輕的威爾斯人前往倫敦等大城市尋找生計,掌握英語則是他們融入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洪流的必備技能之一。進入19世紀,英語在威爾斯初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受到1862年教育法案的推動,以英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的學校在威爾斯趨於普遍。

在軍事方面,蘇格蘭高地軍團從18世紀上半葉便開始吸收高地年輕人入伍。這些人從小在說蓋爾語的家庭中長大,但軍團的命令語言是英語。因此,在軍團服役過程中,他們逐漸學會了帶有蘇格蘭低地特點的英語。實際上,學習這一語言的過程,也是他們將自身身份轉變為國王軍隊的一員並服從王國命令的過程。

不列顛國家觀念在文化方面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統治吧,不列顛尼亞!統治這片波瀾壯闊的海洋!不列顛人永遠不會被奴役!」這是皇家海軍軍歌《統治吧,不列顛尼亞!》中的一段歌詞,出自一位18世紀蘇格蘭詩人詹姆斯·湯姆森之手。歌詞中飽含了蘇格蘭輝格黨的理念,即我們是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融合成的不列顛人,屬於同一個國家,享有同等的權益和自由,無疑是對不列顛人身份認同意識的集中體現。實際上,這種情感表達與18世紀以來以英語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文學創作和出版活動密不可分。在這一時期,面對能否達到「語言純正」的棘手問題,一批聲名顯赫的蘇格蘭學者選擇放棄蘇格蘭方言,而學習使用更加規範的英語。休謨曾呼籲「有志氣的蘇格蘭青年人應當學會以英格蘭方式來說和寫」。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書的。該書第一卷於1768年在愛丁堡出版,從書名即可看出,蘇格蘭編者顯然將英格蘭和蘇格蘭視為一個整體,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是根據合併條約建立的現代新國家的成員。有些人甚至放棄了「蘇格蘭人」這個稱謂,開始自稱「北不列顛人」,意在表明兩個民族之間殘留的差別僅僅是地理方面的。至19世紀初,一份名為《愛丁堡評論》的雜誌在英語世界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政治讀物。相關研究表明,這份雜誌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編輯們力圖讓讀者感到這是一份不列顛出版物,擁有不列顛國家文化意識,它傳達的是一種高度的國家使命感。

愛爾蘭也不乏精通英文並深具不列顛觀念的文化名人。其中,18世紀的愛爾蘭演員兼「發音專家」(正確發音研究者)託馬斯·謝裡丹是較為典型的一例。他憑藉對英語發音的精深研究,曾受邀在英格蘭、蘇格蘭等地做有關英語正確發音的巡迴演講,取得過巨大成功。此外,他有感於當時不列顛國內外動蕩的局勢,認識到語言統一的必要性。1756年,他出版了《大不列顛教育》一書。從其書名同樣可以看出,他是以整個不列顛(而非英格蘭)為著眼點展開論述的。在書中,他認為語言標準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作,基礎教育的改良乃是萬全之策,這些皆體現了以其為代表的文化名人對不列顛國家的認同感。

語言從根本上是與政治身份認同相聯繫的。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和愛爾蘭人在近代不列顛國家形成發展中經歷了一場社會經濟文化結構的重大轉變。他們中的多數人在形式上使用英語,吸收英格蘭文化,並結合自身傳統重新塑造了廣義上的不列顛文化,逐漸強化了對不列顛人身份的認同。

相關焦點

  • 英語與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
    與這一過程相伴隨,自16世紀印刷時代到來後,英語的書寫、語法得到了豐富、規範,並經由其後數百年間政府政策的推動、經濟貿易和軍事殖民活動的開展、少數族群自我提升的訴求以及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融合等方式,在形塑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不列顛諸島的蘇格蘭人、威爾斯人以及部分愛爾蘭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 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 國學熱促本土文化求認同
    在一周前公布的該方案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北京市高考將「語文提分、英語降分」的舉措。江蘇、山東等地相繼傳出醞釀高考英語改革的消息。在高考一向被視為「風向標」的中國,英語降溫,漢語趨熱被視為大勢所趨。  北京高考英語權重降低,按照官方的說法,首先是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理性回歸。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正如不懂英語,就很難進入現代西方龐大的知識體系;不懂德語,很難進入啟蒙運動以後的歐陸哲學與法學的領域。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承載的知識體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幾乎就與人類這個龐大悠久的文明體系無緣。這是歷史事實。二、中華文化「理一分殊」,無強迫同化的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崇尚符合人性並不斷涵養人性向善的倫理體系。
  • 為什麼英語能夠成為全球通用語言,漢語卻不行?
    英語發起於英國,近代英語發展於1450期間,目前以英語為通用語言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美洲和非洲,通用英語的國家面積佔了世界領土面積的近30%。有41個國家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且至少有60到70個左右的國家,把英語作為主要交流語言使用,這意味著,英語已經完全滲透入這些國家或民族的日常生活領域,完全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搶錢、搶地盤、搶語言 !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在這些西歐語言中,只有英語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國際性語言,因為其非母語使用人口數量超越了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主導地位更是難以撼動的。不止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內部也正因為英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羅馬和不列顛哪個衰退的更快
    隨著羅馬軍隊於公元5世紀時最終撤出不列顛,不列顛保存大大不如羅馬時期。文章通過總結16-17世紀的史學文獻中的部分語言點,梳理了不列顛保存大不如羅馬時期的原因,以及部分語言點和文獻出現間的因果關係,總體上看,保存語言點部分的敘述仍比較清晰。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身份焦慮:從緊張到釋然C女士是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之一,她祖籍天津,在來到日本之前,曾在湖南某高校裡擔任了七年講師。1998年,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她跟隨丈夫來到了日本,至今已有二十一年。
  • 英語發跡史:從屈居本土第三位奮鬥到世界通用語
    語言是人類文化中的重要載體,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延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它們曾經彼此獨立,互不通曉,直到新航路開闢,世界各地文化慢慢融合交流,人們才發現語言的不同給國際交流帶來了多大的困難。世界上現存的語言約有六七千種,但使用人數較多範圍較廣的卻只有十多種。
  • 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順理成章地,法國人也一貫以一種防禦性的姿態抵制英語的霸權,因為語言正是這種外來文化形式的最終載體,用海然熱的話說,英語在今天已經「同時實現了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主宰」。許多法國人其實都至少會一點英語,但外國遊客如果在法國不識相地用英語問路,遭遇白眼的概率可能是比在絕大多數國家都要高。
  • 中文VS外語:談語言的認同
    現在的中國小孩不到三歲就開始學英語了。」同樣的話我們在回德國的班機上再次聽到。當美麗的空姐驚嘆「好漂亮的洋娃娃」時,我女兒就開始用她那南腔北調的中文跟人家聊起來了。這下空姐越發驚嘆了:「她還會說中國話!」我連忙替她謙虛:「她講得不好,還得常回國鍛鍊。」「學中文幹啥呀!」空姐說,看到我愕然的樣子,她趕快解釋:「還不如讓孩子趁早開始學英語,學中文沒用。」
  • 王寧老師丨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談港澳中文教育的重大意義
    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年的紀念年份,兩岸四地的語言學與中文教學界的同行,協助澳門語言學會,召開了「澳門特區20年社會語言狀況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王寧老師以《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為題,作為這次會議第一位主題發言人,她以港澳回歸前後中文教育的參與者、目擊者和見證者的身份,在文章中從自己的所見出發,充分闡釋了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的關係
  • 對「羅馬化」及羅馬帝國文化認同的反思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關於羅馬化的新爭論已讓人充分意識到文化交流的多維性和多變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標誌著理解「羅馬化」的範式的轉向:各行省的文化變遷不應再被理解為本地人在多大程度上被羅馬化了,而應理解為不同的地方人群對羅馬文化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在這一轉向中,文化認同的問題由於關涉羅馬文化的接受方對羅馬文化的態度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始終是個核心問題。
  • 英語是怎樣產生,乃至一步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的?
    如今,英語已是超過45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儘管使用漢語的人更多,但英語仍然是使用領域最廣泛的語言,並且正朝著世界通用語的地位向前邁進。那麼英語是怎樣產生,乃至如何一步步走向巔峰的呢?英語真正的歷史應該能追溯到公元五世紀,而當時的英國本地居民都是說凱爾特語,在羅馬人的庇護下抵抗著蠻族入侵,直到後來羅馬衰落撤出不列顛島。隨後,一共有四個日耳曼的部落隨即入侵英國,他們分別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與弗裡斯蘭人,他們從今天德國的北部和丹麥出發,然後橫渡北海,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眾多的小國家。
  • 中古時期英語文學文化概述
    日耳曼民族入侵不列顛島,趕走了島上的原住民凱爾特人(Celts),盎格魯人定居不列顛島中部和北部;撒克遜人定居西南大部;朱特人佔據東南部。由於四種方言均屬於日耳曼語系,因此相互之間很相似,但當時的英國並沒有出現統一的民族標準語言。公元9世紀下半葉,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威塞克斯王國首都溫徹斯特成為英國政治和文化中心,威塞克斯的方言西撒克遜方言成為古英語時期的標準語言,但隨著丹麥的入侵,威塞克斯王國的覆滅,隨之夭折。
  • 正兒八經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卻是一個缺乏身份認同的國家
    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在很多時候,澳大利亞可能是很多人嚮往的國家,因為澳大利亞從各方面來看似乎就是一個十分優越的國家,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個缺乏身份認同的國家因此,澳大利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地廣人稀的國家,這對於我國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澳大利亞的「人地關係」是多麼令人羨慕。
  • 從天朝到萬國: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工程
    中國文化在此一點上走過了頭,使它和現實的世界脫節,不接頭。」這種世界主義的後果之一就是自身身份的模糊性。在天下觀念的支配下,中國自統一王朝建立之後直至晚清,一直缺乏一個一以貫之的「國家名稱」,而只有王朝名稱。換言之,傳統中國在民族身份認同上出現了問題。遲至晚清,中國學者才幡然醒悟般意識到這個問題。
  • 英語是怎樣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資料)
    與此形成對照,一個曾經是民族國家的語言的英語卻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使用,在國際間的經濟,文化,學術,軍事和政治交流中成為通用的語言。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十餘個,它們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幾個加勒比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其中包括奈及利亞,加納,印度和新加坡。這個數字目前還在增加。如1996年,盧安達宣布給予英語國家官方語言地位。
  • 語言全球化影響各國文化 英語熱不會西化中國
    非洲大陸上現在有20多個國家通行法語,10多個國家通行英語,3個國家通行英、法雙語,還有5個國家通行葡萄牙語。  儘管非洲各國也將在本國廣泛使用的一種或多種本土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但歐洲泊來的官方語言仍然佔據著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
  • 英國國名簡史:到底是「英吉利」,還是「不列顛」?
    英國在歐洲算是個另類國家,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有獨特的文化,與歐洲大陸不屬一個系統。在很多大事上,英國總是脫離歐洲單幹,英國人認為這種「不合群」的行為是守護獨一無二的英國文化。不過,要真的細說起來,其實我們今天所講的英國,甚至英國人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過多次重大的歷史變化,才逐漸形成。
  • 普世語言、王朝語言與民族語言:拉丁語是如何在歐洲消亡的?
    「民族」需要「語言」這一文化符號和標誌,以建立同質的、單一的民族政治單元——「民族國家」。民族語言經常出現於「民族主義」的政治表達之中:「民族國家」需要「民族語言」為其提供文化正當性,民族國家以「語言同化」政策來維護和純化民族語言。在現代民族觀念中,作為一種思想符號、聯繫體系和交流方式的語言,既是驕傲與認同的依據,又是衝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