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不用郭沫若起的名,曾是蔣氏的壽辰禮,它為何這麼牛?

2020-12-20 讀書悟道123
后母戊鼎

周朝最後一任班主周赧王向秦昭襄王投降以後,秦王覬覦周朝的九鼎,於是命人千裡迢迢要運往鹹陽城。最後秦王只收到八個,一個據說在途中自己飛到水裡去了,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秦王掠九鼎,這倒是確有其事,一心要得天下的人,為什麼會在意這九鼎?那是因為這九鼎在當時就象徵著天下。

對於九鼎的解釋存在一個爭議,有學者說所謂九鼎並不是九個鼎,而是一個鼎。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即九鼎就是九個鼎。對於九鼎的爭論,主要源於九鼎在不同史料中出現了不同的記載。

九鼎長什麼樣兒,我們已無緣相見,被秦昭襄王掠去後,它就蹤跡不明了。但如果你去國家博物館,還有幸飽覽另一個大鼎,就是后母戊鼎,原名叫司母戊鼎,這個名我們聽著就特別耳熟了,因為它在小學課本裡也比較出名。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鼎因何更名,再看下大方鼎上的紋飾意義,最後看下這個方鼎的傳奇經歷,以此全方位的發現它的牛叉之處。

換個名貼近身份

后母戊鼎為什麼更名,這是後世學者們研究的結果,涉及到這個大方鼎的諸多方面。首先我們看這個鼎的歷史背景,這個鼎被發現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即殷墟的王陵區。商朝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歷646年,其中殷都歷經8代12帝254年。周滅商後,曾封商紂的兒子武庚於殷,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殷都逐漸淪為廢墟,故有了「殷墟」一名。

殷墟佔地24平方公裡,大致分為六個區,分別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后母戊鼎的發掘地在王陵區,這說明方鼎是商朝帝王家的器具,並且從鼎的重量和尺寸來看,也不是一般財力和技術能鑄造出來的。

據學者們研究,鑄造這樣一個大鼎,人員配備需要二三百人左右,金屬原料要備1000千克,鑄造工藝採用的是範鑄法。所謂範鑄法,簡單理解就像我們寫空心字一樣,有內有外,套合在一起,中間所留的隔空部分就是所鑄造的物件,當然內外模最後都得像衣服一樣能脫下來,在鑄造時還要記得留下灌注銅液的口兒。

那麼哪位商王花費巨大的精力財力鑄造這樣一個鼎呢?其具體的用途是什麼?這就涉及到它的文化背景了。一般的鼎都不會是一個光身,上面都繪有各類象徵性的紋飾,最關鍵的是有銘文,而銘文就是這個鼎的意義所在了。

后母戊鼎的銘文拓片

上圖是后母戊鼎的銘文拓片,從我們凡人的角度看,上面是三個字,其中一個字我們好像還認識,就是第一個字司,後面兩個字學者們給出的答案是「母」和「戊」。於是郭沫若先生給了這個大鼎第一個名字,即司母戊鼎,意思就是祭祀母親戊的大鼎,具有紀念意義。

那麼這是哪位商王在紀念自己的母親大人呢?商代王室都以幹支來命名,比如商王武丁,盤庚等。據甲骨文史料載,配偶為戊的商王有四位,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和武乙王。根據后母戊方鼎的樣式、化學成分與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非常相似,再者「母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婦妌的廟號,傳說武丁娶了60多個老婆,立過三位王后。由此可以推斷這個方鼎是武丁的兒子,即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婦妌而做的。

后母戊鼎被認為是商代青銅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它通高1.33米,口長1.1米,口寬0.79米,重量高達830多公斤,這樣一個需要耗費巨資的大鼎出現在武丁時期並非偶然,因為武丁當政是商王朝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出現了「武丁中興」的繁榮局面。

為了延續這種繁榮,武丁盤算起了立嗣問題。他原本看好長子祖己,但是在讒言之下,祖己遭到流放,最後在流放中抑鬱而終。這樣王室繼承人就落在了祖己的兩個弟弟祖庚和祖甲身上,祖庚無才,祖甲在武丁眼中還算有些靈氣,於是武丁想立祖甲為嗣。

但是祖甲認為,這樣儹越禮法,唯恐重蹈「九世之亂」的覆轍,所謂九世之亂,它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的王位紛爭,以及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這一動亂歷經九王,故名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

祖甲是個守禮法的好孩子,於是他就離開了王都。這樣一來,武丁死後,王位只能由祖庚繼承。祖庚在位七年果然沒什麼大的作為,病逝後,祖甲被迎回王都,重繼大位。他在位33年,繼承了「武丁中興」的事業,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代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青銅文化也發展到了巔峰。因此,后母戊鼎在這樣一個強盛的經濟背景下誕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奢侈了。

了解了后母戊鼎的這些背景,我們再看由「司」字改為「後」字就不難理解了。這個「司」字,有學者認為它是後字的反文(刻章時用的就是反文),後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而且這個後字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如皇天后土一般,後字有偉大、敬重的意思。有人認為后土是指君主,但從先秦理念來看,天為陽,地為陰,也有學者認為「后土」就是「女媧」。因此,後來的研究者們認為,後字更為準確,更能體現這個大鼎的文化內涵,於是,司母戊鼎就這樣於2011年被改成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上的紋飾內涵

鼎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叫鍋,上古祖先們用來煮飯的用具。到夏商周三代才叫鼎,周之後就叫做香爐了。青銅鼎出現時進入奴隸社會,沒落後進入了封建社會,沒有它的時候那是原始社會。因此,青銅鼎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不僅有著時代的標誌,而且有著深刻的政治烙印。

文獻記載,鼎在青銅時代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在鼎身上都會鑄有銘文和紋飾,后母戊鼎的銘文在上文已述,它的紋飾也是商代青銅的代表。

自圖一

鼎的整體結構由鼎身、鼎耳和鼎足三部分組成,造型立耳方腹,四足中空,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包括鼎足也有,扉稜(如上自圖一)是為方便脫模而設計的。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其餘部分各處皆有紋飾。

鼎身主要由饕餮[tāo tiè]紋、夔[kuí]龍紋和雲雷紋組成,鼎耳由虎噬人紋,牛首紋和鳥雀紋組成,鼎足則主要是類似羊首或牛首的獸面紋。在紋飾的刻畫上,主要以直線為主,屬於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紋飾。

鼎身四面的長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紋和夔龍紋為主,這也是商代青銅器的常用紋飾。鼎的前世是灶具鍋,饕餮在傳說中很貪吃,它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抽象的藝術處理,創造出來的一種神秘怪獸。人們將饕餮紋裝飾在青銅禮器上,表現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也表示豐衣足食,同時巨大的饕餮也使禮器顯得更加神秘、威嚴。再看夔龍,身上和周圍都刻有雲雷紋打底,傳說中的龍是飛在天上的,雲雷紋起到了起烘託主題的效果。

自圖二
自圖三

如上自圖二,看紋飾的對稱情況,橫邊上下對稱,橫邊內的兩條夔龍紋以扉稜為中線對稱,整體又構成獸面形式的饕餮紋。縱邊由上下兩個半獸面紋和中間一條夔龍紋組成。縱邊半個獸面紋,除了左右對稱外,還越過扉稜,與相鄰的面又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見自圖三)。再看饕餮的具體形狀,特別明顯的是眼睛(如自圖二),上下左右的饕餮之眼,都是一雙向外凸,一雙由中間向內凹回去的,有學者解釋為陰陽對稱。

自圖四

再看鼎耳(自圖四),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口中含人頭,這就是常見的「虎噬人」紋。虎身下方是獸,類似牛首。鼎耳側面是鳥雀紋(見上文自圖一),也有學者說是魚紋。

神獸噬人的造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常見的圖案。比如日本泉屋博古館、法國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館,都有虎食人的圖案,還有在我國安徽阜南朱寨出土的殷商龍虎尊,湖南出土的食虎人卣[yǒu]等。

我們注意看,在后母戊鼎耳上處於神獸之口的人表情,並不是一副恐怖猙獰的面目,相反似有享受並且很樂意的表情。有學者認為,這是奴隸社會發展到後期,已擺脫了以底層奴隸活體祭祀的殘暴文化,此時選作活「屍」的對象身份已經向尊貴化發展,很可能是負責祭祀的巫師或地位較高的上層貴族擔任。

神獸的身份通常是虎,因為虎被看作是太一的化身,扮演著宇宙星辰的運行中心,以及陰陽調和的樞紐角色,單獨一顆人頭,這與人牲祭祀中的斬首禮相關,涉及到早期的頭顱崇拜文化。

自圖五

最後看鼎足(如上自圖五),兩個半面獸紋合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類似羊首或牛首。

后母戊鼎作為有紀念意義的祭祀器具,在紋樣的裝飾等級上,可以說達到了最高規格,饕餮紋、夔龍紋以及牲祭,如牛首、羊首都出現在了鼎身上,既有富足的象徵,又不失王權的高貴。

后母戊鼎的傳奇經歷

時間回到1939年3月,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吳希增、吳培文,挖出了一件寶貝,就是后母戊鼎。但他們也被這個寶貝嚇到了,因為鼎的體積太龐大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體量巨大的青銅鼎。

眾村民合力挖出大鼎後,在激動之餘也是憂心忡忡,因為這個消息用不了多久就能傳遍鄉野。果然三天後,日本人和各路古董商便紛至沓來。有位大古董商出價20萬銀圓收購這件重寶,但前提是要把它大卸八塊,以便於裝運。村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只弄下個鼎耳。

當年發掘者與出土地合影

面對如此堅不可摧的重鼎,村民們遲疑了。他們在想,如果大鼎真的被拆成幾大塊,那價值還有多少?如果古董商不要怎麼辦?更何況再這樣大動幹戈的鋸鼎,只會把日本人招來,到那時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村民們放棄了分割大鼎的計劃,將大鼎藏到吳家大院西屋的馬棚下,同時謝絕了各家商人的購買意圖。但日本人並沒死心,由於漢奸的告密,日本兵還是搜查了吳家,只不過輸在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上,「西屋馬棚」聽成了「西院馬棚」,一字之差,救了后母戊鼎一命。

參觀后母戊鼎

但是日本人來了個回馬槍,後來真的又去挖了西屋馬棚,但中國人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聰明的吳培文早已將大鼎轉移到了日寇挖過的「西院馬棚」,迂迴戰術運用的恰到好處。但是日本人始終是不死心的,最後吳培文只能用掉包計,買了一個假的交給了日本人。

抗戰後,1946年7月,后母戊鼎被國民政府強行收繳。同年十月,正好是蔣氏六十大壽,當地政府為了討好老蔣,便將后母戊鼎作為壽禮運送至南京。老蔣參觀後很高興,下令交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后母戊鼎首次公開展出,在社會上引起轟動。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逃臺灣,原想帶走大鼎,但它體量太大了,一般人拿不走,只好留在了南京。1959年,后母戊鼎落戶北京,從此有了最終的歸宿。

綜上所述,從后母戊鼎的歷史文化背景、紋飾浮雕和傳奇經歷,我們細緻地認識了一下這個龐然大鼎,三千多年前就能造這樣的大鼎,我們的祖先確實挺牛的。

相關焦點

  • 后母戊鼎 傳奇華夏第一鼎
    」,而且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這便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后母戊鼎。1948年,大鼎在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首次展出,轟動了整個南京城,展覽期間蔣介石曾親臨參觀。1949年,國民黨兵敗,退守臺灣,在轉移物資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便流落在南京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歷史學大家郭沫若,他稱這隻大鼎命為「司母戊鼎」,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
  • 「后母戊鼎」的定名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
    ,已被收入到中小學教科書中的國寶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又是如何一步步論證的?這三個字有人釋為「司母戊」,故大鼎曾名「司母戊鼎」。可是從1983年以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中,經過進一步研究,已將大鼎的銘文改釋為「后母戊」;此鼎遂定名為「后母戊鼎」。在博物館中此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仍有稱之為「司母戊鼎」的。對於如此重要、受到萬眾矚目的國寶,不應該沒有一個準確的、統一的叫法,那麼,國博的定名對不對呢?看來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加以探討。
  • 怎麼又出現了一個「后母戊鼎」了呢?——問題是發現新知的源泉
    寫於2020.3.25事情是這樣的,偶然間看到一個介紹商朝祭祀用的大鼎:「后母戊鼎」。突然想起:這個和我以前學的不一樣啊,我隱約記得以前課本中講的是「司母戊鼎」。就是那個商朝用得很大很重的鼎。怎麼這兒又出現了一個「后母戊鼎」了呢?
  • 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專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們會後悔的!
    司母戊鼎標準照 2011年3月6日中午,我記得剛吃過午飯,看著中央一套,新聞中播報了這樣一則新聞:「司母戊鼎」經專家研究,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5天後,新修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在青銅器展廳,「司母戊鼎」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算是「板上釘釘」了。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到底該讀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 后母戊鼎作為我國的重要寶物,發現於河南安陽,由當地民眾發掘出
    后母戊鼎作為我國的重要寶物,發現於河南安陽,由當地民眾發掘出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我國的著名國寶——后母戊鼎的發現經過,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參加這一儀式的,既有中國相關方面的頂級專家學者及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有來自安陽當地的普通市民這時有人抬頭望見了這樣一幀條幅——后母戊鼎故裡展。
  • 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的日佔區,它是如何逃過日寇魔掌的呢?
    提起司母戊鼎(現改為后母戊鼎),作為中國人可以說無人不曉,因為它是中國現存青銅器裡最有名的一尊。它高133釐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現存出土青銅器中最大也是最重的一件,現陳列於首都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體型巨大,工藝卻又很精巧,代表了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器文化。
  • 河南曾出土一件文物,成為青銅代表作,如今是鎮國之寶!
    說到河南啊,想必我們都知道河南地處中原,以前很多王朝都在這個地方起起落落,因此在河南出土的文物數量還是非常多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件河南曾的出土一件文物,成為青銅代表作,如今是鎮國之寶!它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 最經典的這個文物,為何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
    在1939年的時候,在河南省的安陽市的武官村出土的,它的高度已經達到了一百三十三釐米、口長是一百一十釐米,口的寬度是七十九釐米,至於重量更是到達了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千克。這個司母戊鼎的整體的四面全部都是由方腹構成的,然後四足是呈現中空的狀態的。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8件鎮館之寶,件件價值連城,圖7曾被日軍炸毀
    【鎮館之寶: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於1849年出土於今陝西寶雞,剛一出土就被賣到文玩市場,不久後就被一富人買下,因體型巨大,富人買後就被當地縣令強行奪走,此後該鼎換了多個主人,就連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曾是它的主人,後又被左宗棠轉贈給潘祖蔭。
  • 魯迅為何喜歡罵人是狗?郭沫若是被他罵得最慘的一位
    大家都知道魯迅是出了名的喜歡罵人,像胡適、梁秋實這樣的大家基本上都被他罵過,但是罵得最兇的還是郭沫若。網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但是魯迅的確喜歡罵人是狗,罵得最兇的的確也是郭沫若。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魯迅為何喜歡罵人是狗?魯迅從小就不喜歡貓,母貓叫春的時候,他就會用竹竿去打,還曾拿氰化鉀毒殺貓。但是狗不同,魯迅喜歡聽狗叫,說「犬吠如豹」。
  • 《武嶺蔣氏宗譜》續藏寧波天一閣:兩岸蔣氏一脈相承
    圖為《武嶺蔣氏宗譜》續藏天一閣捐贈儀式現場 李佳贇 攝  浙江奉化溪口武嶺蔣氏一族曾出過蔣介石、蔣經國等名人。3月30日,該族後人將新修訂的《武嶺蔣氏宗譜》續藏於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寧波天一閣,與同藏館中的1948年版《武嶺蔣氏宗譜》一起,「續寫」家族文脈。  《武嶺蔣氏宗譜》收藏於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緣起上世紀四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