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專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們會後悔的!

2020-12-25 騰訊網

司母戊鼎標準照

2011年3月6日中午,我記得剛吃過午飯,看著中央一套,新聞中播報了這樣一則新聞:「司母戊鼎」經專家研究,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這一消息瞬間引爆了考古、文物、歷史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圈子。

名字還能隨便改?

5天後,新修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在青銅器展廳,「司母戊鼎」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算是「板上釘釘」了。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到底該讀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的經歷

1939年春,抗日戰爭進行到第8個年頭,河南安陽武官村有兄弟倆在地裡翻土,突然,兄弟倆感覺地下好像有一個硬邦邦的東西。再一敲,還有金屬響聲。兄弟倆知道,自己腳底下這片沃土,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首都,或許地下是個什麼寶貝。他們於是挖開泥土,挖了很長很長時間,居然挖出來一個半人多高,鏽跡斑斑的四條腿的方形「大銅爐」。這個「大銅爐」很大很沉,幾個年輕力壯的大小夥子合力才把它弄回家。

當年的挖掘者指認司母戊鼎出土地點

武官村挖出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日本侵略者覬覦中國的寶貝,想把這個大傢伙據為己有。日本人多次來尋找,村民為了不讓中國的寶貝落入侵略者之手,就將「大銅爐」分成幾塊埋入地下藏了起來,據說還弄了一件贗品青銅器埋在自家院中,騙過了日本人的搜查。最終,這件國寶幸運地度過了動蕩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銅爐」被運往首都南京。在「中央博物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展出。專家說,這是一件商代的大銅鼎。展出期間,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大多都前來參觀過。後來國民黨逃往臺灣,大鼎因為過於沉重,落在了機場。後來解放軍將其轉交給南京博物院。再後來,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鼎運往北京,展出至今。

司母戊鼎在南京展出

大鼎通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重達832.84千克,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大鼎整體呈長方體,器壁厚,雙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體,下接四柱狀足,莊嚴,肅穆。展出期間,民眾無不嘖嘖稱嘆。

鼎耳上的紋飾

二、銘文釋讀有爭議

一般青銅器的命名遵循這樣的原則,最後一個字一般是這件器物的種類,如鼎、豆、壺、盤、尊等。而這件青銅器因為種類是鼎,所以叫XX鼎。具體是什麼鼎,就要根據該器物是否有銘文來判斷。若有銘文,就用銘文中能夠體現器物主人名字的字作為鼎的名字。這件大鼎上,一共有3字銘文。

司母戊鼎和銘文拓片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釋讀了這三個字是「司母戊」!

「母戊」是一位叫「戊」的母親,「司」是指祀、祠,意思為祭祀。合起來說,應該理解為祭祀母親戊的銅鼎。這種說法於省吾、胡厚宣等古文字大家也都表示認同,所以「司母戊鼎」的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

郭沫若先生晚年

可是沒想到,到了1962年,有位叫金祥恆的學者寫了篇文章叫《釋後》,在文章中他提出,甲骨文、金文中以前讀的「司」字,應該釋為「後」,表達的含義應該是「發號君令」的人。

又過了幾年,一位叫丁驌的學者在他寫的論文《說後》中,也對甲骨文的「司」與「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兩個字原本是一個字,「司」是本字,而「後」是假借字。「司」假借為「後」的情況只適用於稱呼母,如「後母辛」「后母戊」,表示尊崇的意思。

三、客觀理性的看法

讀「司」或讀「後」,看上去都有道理,讓人看得雲裡霧裡。那到底該如何釋讀呢?其實抽絲剝繭,還是可以有一些較為明確的說法的。

其一,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司,從反後」,解釋成大白話就是,「司」字為「後」字的反寫。但書中只從字體上說了這兩個字的關係,並沒有提及這兩字在意義上可以相互轉換。而《說文解字》對於「司」字義的解釋與「後」也並不同,「司,臣司事於外者」,而「後,繼體君也」。可見這兩個字含義不一樣。

司母戊大方鼎

其二,我們再從甲骨文、金文中看看「司」字和「後」字吧。在甲骨文、金文材料中,「司」的寫法與「後」的寫法其實不一樣,「後」一般寫作「毓」。這在《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後編》中均有著錄。而「毓」作「後」時,早期的含義多指男性的先公、先王。「後」指王后或女性,可能要到春秋戰國以後才有這樣的意思了。並且「後」這樣的字形,在春秋時期的金文中才真正出現。

文史君說

這樣一來,大鼎上的三個字該如何釋讀其實已經很清楚了。郭沫若先生的釋讀其實是對的,讀為「司母戊」,意思應該是「祭祀母親戊」。總的來說有這樣三點理由:

第一,在這裡,「司」是祭祀或者「嗣」,「嗣母」即王儲之生母。「戊」作人名。而如果把第一字釋為「後」的話,那麼母戊的身份就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後母」而在商代沒有這種身份。

第二,上面我們已經說過,商代沒有「後」制,「後」制是西周之後才出現的君王的配偶,若在這裡理解為「后母戊」是指君王的配偶,那是「關公戰秦瓊」的錯誤了。

殷墟遺址復原的司母戊鼎

第三,有人將后母戊的「後」與皇天后土的「後」相等同,認為「後」是偉大、了不起的意思。這是沒有理解「后土」的含義,因為「后土」的「後」字是「君後」的意思,沒有偉大的含義,且「后土」是男性,這裡若讀成「後母」,則改變了詞性,錯放了人物關係。所以說,這件中國目前為止最大的青銅器上的三字銘文,「司母戊」的命名是要優於「后母戊」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文物第一重器——安陽出土司母戊方鼎改名風波
    博物館裡的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
  • 后母戊鼎:不用郭沫若起的名,曾是蔣氏的壽辰禮,它為何這麼牛?
    九鼎長什麼樣兒,我們已無緣相見,被秦昭襄王掠去後,它就蹤跡不明了。但如果你去國家博物館,還有幸飽覽另一個大鼎,就是后母戊鼎,原名叫司母戊鼎,這個名我們聽著就特別耳熟了,因為它在小學課本裡也比較出名。於是郭沫若先生給了這個大鼎第一個名字,即司母戊鼎,意思就是祭祀母親戊的大鼎,具有紀念意義。那麼這是哪位商王在紀念自己的母親大人呢?商代王室都以幹支來命名,比如商王武丁,盤庚等。據甲骨文史料載,配偶為戊的商王有四位,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和武乙王。
  • 國博中的「后母戊」或「司母戊」鼎,是真正的「鎮國之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 在我多次去國家博物館的經歷中,每次都發現這個鼎周圍的觀眾最多。 收藏於國博中的「司母戊鼎」,現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 看見文物|「后母戊」青銅方鼎
    商王武丁時期,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 2釐米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 , 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
  • 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的日佔區,它是如何逃過日寇魔掌的呢?
    在此先謝!提起司母戊鼎(現改為后母戊鼎),作為中國人可以說無人不曉,因為它是中國現存青銅器裡最有名的一尊。它高133釐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現存出土青銅器中最大也是最重的一件,現陳列於首都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體型巨大,工藝卻又很精巧,代表了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器文化。
  • 世界著名文物「后母戊大方鼎」有一半竟然是贗品,你知道嗎
    世界著名現珍藏於博物館的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第一次高潮的代表作之一,是國之重器,國家瑰寶。充分體現了我國先民精湛的藝術水平,代表了燦爛的青銅文化。但關於這件鼎的爭議在學術界卻持續了數年,將"司母戊"改為"后母戊"有人同意也有人反對,至今沒有一個確切定論。有專家解釋說甲骨文存在著正反並存的現象,讀"司"還是"後"都是可以的。1990年國家歷史博物館對后母戊鼎的重量進行第一次稱量,稱得后母戊鼎重875公斤。
  • 后母戊鼎 傳奇華夏第一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歷史學大家郭沫若,他稱這隻大鼎命為「司母戊鼎」,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了下來,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后母戊」的名稱比「司母戊」要更合理,其意義相當於「偉大、受人尊敬」之意,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
  • 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錯!
    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目前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文物,被作為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這件商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所使用的禮器,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
  • 青銅之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國寶之后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被譽為「青銅之王」的商代銅鼎——后母戊鼎(見圖),它通體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壁厚6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的銘文而得名。 鼎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青銅鼎器制沉雄、厚實,紋飾莊嚴、神秘,是中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 后母戊大方鼎:中國青銅器文化的標誌
    商朝建立王朝後,到了盤庚這個帝王這進行了遷都,把都城遷到了殷,經過三千多年,人們從殷墟發掘出很多遺物。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上面都刻著很難辨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明白。
  • 揭秘司母戊鼎之謎,諸多疑點絕對燒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
    據學者稱,之所以稱此鼎為「司母戊鼎」,是因為其腹內壁鑄有「司母戊」3個銘文。那麼,這3個銘文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目前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母戊」為墓主人的廟號。「司」讀「祀」,即祭祀的意思。認為這3個字的銘文表示該鼎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該鼎即為商王文丁所鑄,是用來祭祀其母的。
  • 「后母戊鼎」的定名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
    此鼎以其宏偉的體量、端莊的造型、瑰麗的花紋、堂皇的氣勢,雄踞於我國古代青銅禮器之巔。鼎內壁鑄有三字銘文,應代表器主。這三個字有人釋為「司母戊」,故大鼎曾名「司母戊鼎」。可是從1983年以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中,經過進一步研究,已將大鼎的銘文改釋為「后母戊」;此鼎遂定名為「后母戊鼎」。在博物館中此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仍有稱之為「司母戊鼎」的。
  • 中國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后母戊銅鼎和利簋
    后母戊銅鼎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 從司母戊鼎看殷商血腥的人牲祭祀,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我國的鎮國之寶「司母戊鼎」(現在稱后母戊鼎從1939年3月出土、1946年6月正式面世到現在,已經整整80年了。大多數人只知道大鼎是殷商貴族祭祀的禮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其去世的母親戊而製作的,至於具體用途恐怕都不甚了解。
  • 郭沫若聯贈「失意女」
    1962年10月,郭沫若同志遊覽普陀山「潮音洞」時,拾得一冊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裡再翻一頁,是一首絕命詩,並署著當天的日子。郭沫若看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結果找到的失主是一位神色憂鬱、行動失常的姑娘。
  • 「郭沫若說話向來是算數的!」
    在郭沫若逝世40年後,他一字一句,講述了當年的故事…… 「高山仰止」的大詩人 我剛剛跨進大學校門的時候,曾有幸見到大詩人郭沫若,並聽他談詩。郭沫若還即席在我的練習本上和了我一首七絕。雖然是60年前的往事,郭老也離開我們40年了,但是這一段珍貴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 郭沫若是我總角之年就非常景仰的大詩人,真所謂「高山仰止」。
  • 郭沫若為什麼不上華鎣山|郭沫若|盧子英|華瑩|北碚區|華鎣山
    不過,是誰最先叫華鎣山「天下第一雄山」的呢?目前大家公認的是郭沫若先生。郭沫若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文豪,對名山大川的吟詠自然不少。他在重慶期間,還到過離華鎣山不遠的合川釣魚城考察,並且賦詩題刻(《釣魚臺訪古》)。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回復了五個字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武人相重,文人相輕,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中國流傳千年的文化,各家自然有各家的學說,特別是亂世的時候,更加會有多種聲音傳出來,比如百家爭鳴,但是如果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那就顯得非常沒有禮貌了。
  • 是誰賦予鼎神聖的寓意
    鼎,沉默無語的鼎,就這樣見證歷史的興替,同時,也默默注視著某些人,冷眼旁觀他們對於權力的窺視和貪婪,這其中有宵小之輩,也有亂世梟雄,不管是什麼人,他們都對那代表權力的鼎,垂涎三尺,想要佔為己有。看著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我突然想起了歷史課本上曾經看見過的一張圖片,那上面照著的,恐怕是眼前的這個鼎的老祖先吧,那是后母戊大方鼎,也被人稱為司母戊鼎,據說,它是現存的最大的商代青銅器,是商王為了紀念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