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標準照
2011年3月6日中午,我記得剛吃過午飯,看著中央一套,新聞中播報了這樣一則新聞:「司母戊鼎」經專家研究,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這一消息瞬間引爆了考古、文物、歷史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圈子。
名字還能隨便改?
5天後,新修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在青銅器展廳,「司母戊鼎」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算是「板上釘釘」了。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到底該讀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的經歷
1939年春,抗日戰爭進行到第8個年頭,河南安陽武官村有兄弟倆在地裡翻土,突然,兄弟倆感覺地下好像有一個硬邦邦的東西。再一敲,還有金屬響聲。兄弟倆知道,自己腳底下這片沃土,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首都,或許地下是個什麼寶貝。他們於是挖開泥土,挖了很長很長時間,居然挖出來一個半人多高,鏽跡斑斑的四條腿的方形「大銅爐」。這個「大銅爐」很大很沉,幾個年輕力壯的大小夥子合力才把它弄回家。
當年的挖掘者指認司母戊鼎出土地點
武官村挖出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日本侵略者覬覦中國的寶貝,想把這個大傢伙據為己有。日本人多次來尋找,村民為了不讓中國的寶貝落入侵略者之手,就將「大銅爐」分成幾塊埋入地下藏了起來,據說還弄了一件贗品青銅器埋在自家院中,騙過了日本人的搜查。最終,這件國寶幸運地度過了動蕩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銅爐」被運往首都南京。在「中央博物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展出。專家說,這是一件商代的大銅鼎。展出期間,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大多都前來參觀過。後來國民黨逃往臺灣,大鼎因為過於沉重,落在了機場。後來解放軍將其轉交給南京博物院。再後來,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鼎運往北京,展出至今。
司母戊鼎在南京展出
大鼎通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重達832.84千克,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大鼎整體呈長方體,器壁厚,雙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體,下接四柱狀足,莊嚴,肅穆。展出期間,民眾無不嘖嘖稱嘆。
鼎耳上的紋飾
二、銘文釋讀有爭議
一般青銅器的命名遵循這樣的原則,最後一個字一般是這件器物的種類,如鼎、豆、壺、盤、尊等。而這件青銅器因為種類是鼎,所以叫XX鼎。具體是什麼鼎,就要根據該器物是否有銘文來判斷。若有銘文,就用銘文中能夠體現器物主人名字的字作為鼎的名字。這件大鼎上,一共有3字銘文。
司母戊鼎和銘文拓片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釋讀了這三個字是「司母戊」!
「母戊」是一位叫「戊」的母親,「司」是指祀、祠,意思為祭祀。合起來說,應該理解為祭祀母親戊的銅鼎。這種說法於省吾、胡厚宣等古文字大家也都表示認同,所以「司母戊鼎」的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
郭沫若先生晚年
可是沒想到,到了1962年,有位叫金祥恆的學者寫了篇文章叫《釋後》,在文章中他提出,甲骨文、金文中以前讀的「司」字,應該釋為「後」,表達的含義應該是「發號君令」的人。
又過了幾年,一位叫丁驌的學者在他寫的論文《說後》中,也對甲骨文的「司」與「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兩個字原本是一個字,「司」是本字,而「後」是假借字。「司」假借為「後」的情況只適用於稱呼母,如「後母辛」「后母戊」,表示尊崇的意思。
三、客觀理性的看法
讀「司」或讀「後」,看上去都有道理,讓人看得雲裡霧裡。那到底該如何釋讀呢?其實抽絲剝繭,還是可以有一些較為明確的說法的。
其一,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司,從反後」,解釋成大白話就是,「司」字為「後」字的反寫。但書中只從字體上說了這兩個字的關係,並沒有提及這兩字在意義上可以相互轉換。而《說文解字》對於「司」字義的解釋與「後」也並不同,「司,臣司事於外者」,而「後,繼體君也」。可見這兩個字含義不一樣。
司母戊大方鼎
其二,我們再從甲骨文、金文中看看「司」字和「後」字吧。在甲骨文、金文材料中,「司」的寫法與「後」的寫法其實不一樣,「後」一般寫作「毓」。這在《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後編》中均有著錄。而「毓」作「後」時,早期的含義多指男性的先公、先王。「後」指王后或女性,可能要到春秋戰國以後才有這樣的意思了。並且「後」這樣的字形,在春秋時期的金文中才真正出現。
文史君說
這樣一來,大鼎上的三個字該如何釋讀其實已經很清楚了。郭沫若先生的釋讀其實是對的,讀為「司母戊」,意思應該是「祭祀母親戊」。總的來說有這樣三點理由:
第一,在這裡,「司」是祭祀或者「嗣」,「嗣母」即王儲之生母。「戊」作人名。而如果把第一字釋為「後」的話,那麼母戊的身份就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後母」而在商代沒有這種身份。
第二,上面我們已經說過,商代沒有「後」制,「後」制是西周之後才出現的君王的配偶,若在這裡理解為「后母戊」是指君王的配偶,那是「關公戰秦瓊」的錯誤了。
殷墟遺址復原的司母戊鼎
第三,有人將后母戊的「後」與皇天后土的「後」相等同,認為「後」是偉大、了不起的意思。這是沒有理解「后土」的含義,因為「后土」的「後」字是「君後」的意思,沒有偉大的含義,且「后土」是男性,這裡若讀成「後母」,則改變了詞性,錯放了人物關係。所以說,這件中國目前為止最大的青銅器上的三字銘文,「司母戊」的命名是要優於「后母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