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建立王朝後,到了盤庚這個帝王這進行了遷都,把都城遷到了殷,經過三千多年,人們從殷墟發掘出很多遺物。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上面都刻著很難辨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明白。當時,商朝的統治階級很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徵時,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佔卜吉兇。佔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佔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現在,我們吧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上發掘出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皿、兵器,工藝製作都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后母戊」的大方鼎,重量為875公斤,高130多釐米,上面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從這件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超的。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它的冶鑄始於夏朝,發展於商代,完善於西周春秋。這種合金顏色發青,故將用它製成的器物叫青銅器。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有兩類:一類是兵器和生產工具;另一類是以青銅器製成的各種禮器。后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該鼎呈長方形,有四足,通高133釐米,長110釐米,重量達675公斤。鼎腹內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說明是商朝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要鑄造這樣的龐然大物確非易事,它充分反映了商代鑄造業的高度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