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大方鼎:中國青銅器文化的標誌

2020-12-15 騙子的謊言

商朝建立王朝後,到了盤庚這個帝王這進行了遷都,把都城遷到了殷,經過三千多年,人們從殷墟發掘出很多遺物。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上面都刻著很難辨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明白。當時,商朝的統治階級很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徵時,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佔卜吉兇。佔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佔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現在,我們吧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上發掘出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皿、兵器,工藝製作都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后母戊」的大方鼎,重量為875公斤,高130多釐米,上面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從這件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超的。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它的冶鑄始於夏朝,發展於商代,完善於西周春秋。這種合金顏色發青,故將用它製成的器物叫青銅器。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有兩類:一類是兵器和生產工具;另一類是以青銅器製成的各種禮器。后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該鼎呈長方形,有四足,通高133釐米,長110釐米,重量達675公斤。鼎腹內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說明是商朝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要鑄造這樣的龐然大物確非易事,它充分反映了商代鑄造業的高度發達。

相關焦點

  • 世界著名文物「后母戊大方鼎」有一半竟然是贗品,你知道嗎
    世界著名現珍藏於博物館的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第一次高潮的代表作之一,是國之重器,國家瑰寶。充分體現了我國先民精湛的藝術水平,代表了燦爛的青銅文化。但關於這件鼎的爭議在學術界卻持續了數年,將"司母戊"改為"后母戊"有人同意也有人反對,至今沒有一個確切定論。有專家解釋說甲骨文存在著正反並存的現象,讀"司"還是"後"都是可以的。1990年國家歷史博物館對后母戊鼎的重量進行第一次稱量,稱得后母戊鼎重875公斤。
  • 看見文物|「后母戊」青銅方鼎
    商王武丁時期,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 2釐米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 , 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
  • 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專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們會後悔的!
    5天後,新修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在青銅器展廳,「司母戊鼎」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算是「板上釘釘」了。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到底該讀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司母戊鼎在南京展出 大鼎通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重達832.84千克,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
  • 青銅之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國寶之后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被譽為「青銅之王」的商代銅鼎——后母戊鼎(見圖),它通體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壁厚6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的銘文而得名。 鼎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青銅鼎器制沉雄、厚實,紋飾莊嚴、神秘,是中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 中國歷史文物第一重器——安陽出土司母戊方鼎改名風波
    這個全世界都知道的文物界「中國第一重器」司母戊大方鼎居然要改名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郭沫若老先生開始講起。再來介紹一下中國第一文物重器:司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 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錯!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長期以來,司母戊鼎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青銅時代最大的青銅器,甚至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但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之際,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獲悉,他們已發現3個比製作現有司母戊鼎更大的範。該站原站長、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研究員斷言:「司母戊鼎並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至多可稱為「存世的中國青銅時代體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銅器」。
  • 國博中的「后母戊」或「司母戊」鼎,是真正的「鎮國之寶」
    我在親朋好友間做了一個調查:「大家最熟悉的青銅器是哪一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本來是要運到臺灣的,因鼎太大上不了飛機才幸運地留在了大陸,並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鼎從南京調運北京展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金石專家郭沫若現場考察,對鼎腹內的銘文進行解讀後,確認為「司母戊」三個字,這一論斷也得到了羅振玉的認同。
  • 中國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后母戊銅鼎和利簋
    后母戊銅鼎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 問鼎中原背後的青銅鼎文化
    商周時代青銅器文化達到鼎盛,而鼎則是青銅器中最尊貴最具代表性的器具。在大禹治水造九鼎以定中原到楚莊王問鼎中原,鼎一直扮演王權國家象徵,今天我們來說說,青銅鼎-中華青銅器文化的鼎盛。每一尊流傳到現代的方鼎,都是國寶級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殷商時期后母戊方鼎,重達832.84公斤,高112cm,寬79.2cm,壁厚6cm。最難能可貴的是其周身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其藝術水平更是達到了巔峰。
  • 陵廟鼎仙臺落日蒼,插天巨耒耜蠻荒-「鼎」中國器物中特殊的存在
    鼎,創始於8000多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最初的陶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於煮肉盛肉。到了商周時期,人們學會了治銅鑄器,鼎漸漸演化成為重要的祭祀神器。古人認為,黃帝戰勝炎帝的後代蚩尤後,鑄三鼎,表示天地人;夏禹鑄九鼎,代表九州。
  • 喬夫人鼎:春秋時期的蒸燒鍋
    從陶器發展而來的青銅鼎最初就是一種炊具,後來由於用來烹飪祭祀用的食物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大眾所熟知的鼎,可能是歷史課本中出現過的「司母戊大方鼎」。這個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青銅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飛躍,而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國寶多為商、周至西漢時期,以當時的並不發達冶煉技術還能造出如此龐大、精美且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確實不多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 青銅器上記載「中國」二字,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青銅器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帶著貴族氣息。鼎和肉有關。肉和大腦進化有關。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才配吃肉。鼎是個吃飯傢伙,是從吃飯傢伙演變成的一種高級禮器。青銅禮器分四大類,都跟吃喝有關。第一類是鼎、鬲,屬於吃肉的傢伙。鼎的功能是煮肉,相當燉肉的大鍋。鬲是用來放肉羹、肉醬,不是白煮白切的肉,而是七滋八味,放進各種作料和菜。這一類,鼎最基本。
  •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司母戊大方鼎安陽露面(圖)
    闊別安陽59年之久的司母戊大方鼎,終於在中秋節這一天與家鄉人團圓。  緣起「鼎」力支持殷墟申遺  9月15日下午1時30分,專程前往國家博物館迎接司母戊大方鼎「回家」的「迎親」隊伍在安陽市副市長朱明、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段振美的帶領下從安陽出發,於當晚10時到達北京。   「借大鼎到安陽展出的主意,最初是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提出的。」
  • 揭秘司母戊鼎之謎,諸多疑點絕對燒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是世界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之一。它的存在和發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此鼎貴重文物之一。它的存在和發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此鼎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時期達到了高峰。
  • 歷史文物知多少:商州重器——臥虎青銅大方鼎
    長江中下遊地區除了一些典型文化之外,很多其它考古發現,反而容易被人忽略。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發現一座商代大墓(「商墓」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看法,至於定論,有待考古學界進一步考證),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其產生的數量之多,造型之美,鑄工之精,為我國南方地區所少見。本文主要想探討下該墓出土的臥虎青銅大方鼎這一頗具特色的青銅器的審美價值。
  • 是誰賦予鼎神聖的寓意
    鼎,沉默無語的鼎,就這樣見證歷史的興替,同時,也默默注視著某些人,冷眼旁觀他們對於權力的窺視和貪婪,這其中有宵小之輩,也有亂世梟雄,不管是什麼人,他們都對那代表權力的鼎,垂涎三尺,想要佔為己有。隨著時間的遷移,鼎,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卻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顯赫、尊貴、盛大,這些詞語,都是「鼎」的代名詞,問鼎中原、鼎足而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這樣的詞彙,都足以證明,鼎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 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 中國頂級傳世國寶有哪些
    導語: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文明,這幾千年的傳承不只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各類珍貴的寶物的傳承。記得之前為大家介紹過日本十大傳世國寶,下面和探秘志小編一起看看咱們中國的各大寶貝吧。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1、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也被稱之為后母戊大方鼎,它是在商後期被鑄造出來的。這個龐大的青銅器高度為133釐米,重量更是達到了832.84公斤,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進入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四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
    商和西周時期,青銅鑄造作為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頂峰,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青銅文化異彩紛呈,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從展品構成來看,每件展品皆堪稱稀世珍品。商代字體較自由,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因此「司」與「後」的字形一樣,故此鼎初始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長期以來,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中一直採用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為世人所熟知。然而隨著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與該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后,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