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 開平探索綠色發展...

2020-12-25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 百合鎮供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對全國87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正式授牌。其中,開平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第四批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近年來,開平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智慧融入「兩山」建設,圍繞生態環境優勢和世遺品牌的「兩山」價值轉化,探索出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水」「陸」「空」著力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一直以來,開平市從「水」「陸」「空」三方面重點整治生態環境,全力打造綠水藍天。「陸」方面,完善機制、人員、設備設施等,抓好汙染整治。建設固廢綜合處理中心,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水」方面,通過加強汙染減排工作、強化治汙設施運行監管、強化環保執法等各項措施,壓實水體治理責任,全線鋪開落成各汙水處理系統,促成「一張圖+巡查APP+無人機+問題整改督辦」為手段的河湖監管體系,推進各幹、支流水質向好。「空」方面,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制定大氣汙染聯動工作機制,完善大氣汙染防治網格化監管體系,使各項空氣指標持續向優。

今年1-11月,開平市空氣品質達標率92.5%;目前,開平市的森林覆蓋率達45.87%。

發揮資源優勢

推動鄉村振興

在天露山腳下,大沙鎮綿延的茶園成片,源源不斷地產出致富的「金葉子」。大沙鎮整合「山、水、茶、花」等生態資源,實行「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等產業。目前,大沙鎮生態農業初具規模,全鎮有茶園(田)面積約11000畝,登記註冊茶企14家,茶葉種植合作社8個,各品牌年產幹茶約200噸,年均產值約6000萬元。

「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民生福祉。大沙鎮崗坪村的茶農梁志豪說:「這幾年,我們的茶葉質量、價格都上去了,大家的腰包鼓了,年輕人也陸續回來了。」據介紹,大沙鎮崗坪村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賣茶,或者從事茶產業相關的工作。

截至2019年,大沙鎮現代農業年產值達2.3億元,茶葉、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南藥等現代農業基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沙鎮是開平市以「兩山」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開平市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因地制宜、因勢而為,打造出馬岡鵝、大沙茶、蜆岡火龍果、赤水青棗、金雞黑鳳雞、水口火蒜等農業品牌。同時,建立市、鎮、村、基地、市場「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將全市27家農業龍頭企業、3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監管名單,保障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朝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產品供應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發展與保護並重

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活力

開平市是著名僑鄉,還擁有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市建立碉樓群與古村落群保護體系,從嚴落實《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定》《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以科技創新手段採集數據,保護歷史文化遺蹟,並尋求與高校、企業的合作,科學協調「新」「舊」關係,堅持做到發展與保護並重,從文化與經濟兩個角度煥發「古」韻新活力。

「我們在進一步優化景區的硬體和軟體,挖掘開平僑鄉文化,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廣東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品宣部經理黃莉文說。

記者從江門市生態環境局開平分局了解到,通過促進產權流轉,攜手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自力村、錦江裡、馬降龍相繼被設立成碉樓景區。同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以世遺為主題的活動不斷推出,在保護生態環境與優化人居環境的前提下,開平碉樓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在赤坎鎮,一場「新舊交匯」的嬗變也在進行中——還原古鎮原生態面貌,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臺。開平華僑文化將被賦予新活力。

開平交出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亮眼成績單: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65.5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1.45億元;中國第九個、廣東首個聯合國世界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在開平落戶。

「引入法」助力

促進高質量發展

五邑大學教授譚金花在塘口鎮倉東村發起的「倉東計劃」,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入選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名單;在塘口耕耘7年的文旅青年李繼津,與華僑鄧華開辦「塘口空間」,積極與當地鎮政府開展合作,策劃各種活動,吸引大批遊客……這是開平市堅持生態保護,以「引入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體現。

以打造人才聚集地為目標,「塘口模式」吸引大批人才、項目在塘口鎮「落戶」,帶動了該鎮經濟增長。目前,塘口鎮已引入開平泉林稻穀小鎮、榮桂坊高端度假村、祖宅「如也」民宿度假片區等多個項目,「倉東文化遺產保育中心」「塘口空間」等交流平臺,並預備謀劃「塘口青創基地」「廣東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等。

□文/見習記者 茹偉波 通訊員 童媛

相關焦點

  • 聚焦人居環境建設 共話城市可持續發展 _ 經濟參考網 _ 新華社...
    正值兩會召開之際,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居環境專業委員會和創新與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策劃,《經濟參考報》聯合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針對「聚焦人居環境建設,共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話題,採訪了數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長劉志仁,全國人大代表、桂林市市長秦春成,全國人大代表、臨滄市市長張之政等地方主要領導,圍繞各自城市在落實2030
  • 四川達州市通川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實踐與探索
    人居環境展新顏 美麗鄉村譜新篇胡犇 李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位於達州市主城區,背依鳳凰山、面臨州河畔,幅員面積888平方公裡,轄13鄉鎮、5街道辦事處和1旅遊風景區管委會,有行政村105個、社區94個,總人口80萬,是達州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享有「將軍故裡
  • 垃圾分類丨凝練特色,紮實推進,營造綠色和諧人居環境
    □「哈爾濱市城管局」官方帳號,期待您的關注↗哈爾濱市平房區城市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白樺:倡導文明新風尚,分出綠色新生活。平房區將生活垃圾分類,作為提升人居環境和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凝練特色,紮實推進,營造綠色和諧人居環境。
  • 綠色高質量發展 | 張智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高質量發展 | 張智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08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省天台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傾力打造生態天台
    天台,「八山半水分半田」,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9.8%,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5A級旅遊區。  近年來,天台縣堅持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名縣」「名縣美城」戰略,將生態縣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的科學發展之路: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方面;二是生態空間的管制方面;三是企業汙染整治方面;四是生態體制機制建設方面。
  • 格爾木投入億元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去年,格爾木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優化扶持政策,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順應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 舞鋼市:建設「鄉村林果˙生態家園」 提升鄉村人居環境
    創建「森林舞鋼」,是舞鋼市委、市政府順應時代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舞鋼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創建「森林舞鋼」,就是要「把森林引入舞鋼、讓舞鋼擁抱森林」。它是科學、永續利用好綠色資源的一種探索和路徑,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弘揚綠色文明,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白銀市...
    近年來,白銀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和決心,抓治理、守紅線、築屏障,大力營造綠色發展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老工業城市正向宜居宜業宜養宜遊希望之城悄然蝶變。  夯實生態優先的思想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 鳳臺縣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原標題:鳳臺縣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鳳臺縣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與加快經濟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歷史發展機遇,大力淘汰後產能和高汙染、高消耗的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為全縣人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 喀納斯景區整治人居環境 提升生態旅遊「顏值」
    百姓富 村莊潔 環境美 生態和諧(阿勒泰日報記者 古麗娜 通訊員 趙紅梅)盛夏時節,沿著蜿蜒山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錯落有致的一座座木屋掩映在綠色松林中,眼前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喀納斯景區禾木哈納斯蒙古族鄉禾木村仿佛一處世外桃源
  • 堅持「共抓」促長江流域綠色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發展關係國家發展全局,涉及長江上中下遊不同流域的統籌協調、一二三產不同領域的轉型發展,亟需圍繞農業、工業、城鎮化等沿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深入分析流域發展面臨的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統籌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發展。
  • ...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如何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
    原標題:國際範和江南風並存 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如何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   一體化發展的全新畫卷,正在長三角的
  • 彭澤農村人居環境「變形記」
    近年來,彭澤縣委、縣政府以「創建生態彭澤,共建美麗家園」為目標,以「美麗宜居示範縣」創建為抓手,把新農村建設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把彭澤當大「景區」打造,項目當「景點」打造,道路當「景觀」打造,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昔日「髒亂差」的農村,上演了一幕幕華麗轉身的「變形記」。
  • 落實「共抓大保護」 南通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
    落實「共抓大保護」 南通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 2018-05-02 08:08:20 來源: 南通網 南通網訊(記者 湯曉峰)4月29日,一場半程馬拉松賽在風光旖旎的開沙島舉行。
  •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進一步安排部署。這為我們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落實黨中央對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及開展一系列相關工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動上的遵循。
  • 石門交出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共贏高分答卷
    據悉,全省共55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9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顯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的縣域52個,生態環境質量「輕微變好」縣域3個,石門位列其中。 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持「兩山論」理念,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實施全領域、全方位治理。
  • 旅遊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原標題:旅遊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推動綠色發展(108)丨優化生態環境,探索綠色發展,浙江舟山普陀區...
    普陀區的沈家門漁港港口歷史長,經過多年發展,海底淤積嚴重。為優化海域環境,普陀區對沈家門漁港區域進行了整體清淤。截至今年4月,普陀區共清理海底淤泥352萬立方米,拆除廢舊碼頭18座,清理港口廢舊構築物9.2萬平方米,岸線整治修復長度達到6.14公裡,並建設濱海生態廊道、海島生態公園、海灣實時監控系統等,重現藍色海灣。
  • 推進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高地
    廣水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勇擔賦予構築鄂北生態屏障的重任,樹牢「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最大政績」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不要黑色的GDP,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繪好綠色規劃圖。
  •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用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王夏暉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