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寵物公園將完成徵地,預計後年建成
雖然這裡寢食無憂,但收容站努力為它們找尋出路,重返社會和家庭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文
記者 唐韜/圖
近日,鄭州一個新公園——「寵物公園」即將建立,牽出了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名字——犬只收容站。
10年前,它和城市犬只管理相伴而生。
3年多前,它於邙山的溝壑間「隱居」。
如今,在那裡,居住著1400多隻命運各異卻殊途同歸的狗狗。
【關注】
一則消息把「犬只收容站」
拉回我們的視線
鄭州市園林局今年的年度規劃中,寵物公園成了引人關注的一項。
按照計劃,將把位於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邙嶺之上的犬只收容站,改擴建施工,打造成一個495畝的寵物公園。
這個消息,激活了不少鄭州人對犬只收容站的記憶。
在過去的10年裡,鄭州市犬只收容站是鄭州唯一的官方犬只收容場所,由鄭州市園林局主管。而自打它2013年遷到邙山,也就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這些年,那些狗還好嗎?
【遷居】
從鬧市搬到了邙山
邙山上的鄭州市犬只收容站不好找,在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
通往這裡的小路旁,有樹,有花,還有林立的墓碑。而人,卻不多見。
除了愛犬人士,又有多少人會尋尋覓覓,踏足這片土地?
3年多前,鄭州市犬只收容站才進駐這裡。在此之前,它在鬧市區駐紮了6年,就在鄭州市動物園的東隔壁。
對於那次搬家,鄭州市動物園副主任、鄭州市犬只收容站(鄭州市寵物公園)主任李國紅向河南商報記者講起了背後的原因。
一是當時的收容站只有300多平方米,面積太小,遠不能滿足收容需求;二是狗叫聲擾民,頻繁被投訴;三是收容的流浪犬身上易攜帶傳染性病毒病菌,緊靠動物園園區,容易引起園區動物交叉感染。
最終,邙山深處這片原本幽靜的土地,成了犬只收容站的歸宿。
【數量】
從過去的幾十隻
到現在的1400多隻
圍欄內,細雨間,一隻古牧,長長的劉海遮住了眼。
「不羈」的外形,和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家的「拖把」,有異曲同工之妙。
飼養員老孫對河南商報記者說,等天再暖點兒,要給它剃毛。
「這隻古牧愛玩水,夏天會坐在水盆裡。那隻喜樂蒂會握手……」對於這些「常住」3年左右的狗,朝夕相處間,老孫對它們的性情能說上個一二。但無一例外,老孫一個名字也叫不出來。
不論此前它們生在何處,命運都有一個交會點:被城管執法車拉到這裡。
這裡,就是邙山上的鄭州市犬只收容站。
灰白的犬舍,戶外的藩籬,65間「套房」、4個隔離區和1個散養場裡,住著1400多隻「無名犬」。
在犬吠聲聲中,這片112畝的丘陵地,熱鬧了起來。
老孫說,自己就是個「養狗的」,每天都圍著狗轉。
一天裡,兩次打掃狗窩,給狗餵飯,狗打架了要維持秩序……
從2013年開始,他來這裡「打工」,眼見著這裡的狗成倍增長。
從過去的幾十隻,到現在的1400多隻。
老孫這樣的飼養員也越來越多,從過去的幾人,增加到現在的17人。
【類型】
被送到這裡的狗狗
流浪犬是「大頭」
這裡的狗兒們進進出出,沒規律可循。
每隔幾天,城管的執法車就會送來一些狗。
根據《鄭州市城市養犬管理條例》,被送到這裡的,都是棄養犬、被沒收的犬以及無主犬。其中,流浪犬是「大頭」。
負責犬只登記、認養的工作人員趙檬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辦理「入住手續」要按規矩來:先掃描狗的晶片,聯繫狗的主人,而這一步成功率很低。接著,注射疫苗,登記,送隔離區觀察。15天之後,身體無恙的狗將進入收容區,正式開始群居生活。
按性別、犬型劃分不同住處。室內一間屋,戶外一個活動場,這樣約25平方米的「套間」,要住20多隻小型犬。
一天打掃兩次衛生,一日兩餐。狗糧+配方飼料,成為狗餐標準配置。
「玉米面和小麥粉,和上雞架湯、蔬菜、胡蘿蔔一起蒸熟。」老孫介紹著配方飼料的成分。
儘管寢食無憂,但李國紅承認,對狗來說,這樣的日子離幸福還有很遠的距離。
「狗是情感依附性很強的動物,剛來這裡的時候,它們的眼神透著恐懼、戒備,時間久了才有所緩和。」他說。
甚至有愛犬人士曾不滿這種收容模式,打開犬舍大門,要放走所有的收容犬。
「讓它們街頭流浪會更幸福?最終出路是被狗肉販子抓到,還是染病去世?」他追問行為過激的愛犬人士。
【花銷】
1000多隻狗
一個月花銷就要數萬元
2015年,亞洲動物基金還曾給鄭州市犬只收容站頒發了優秀養犬管理貢獻獎。
李國紅心裡清楚,和外地的收容站比,這裡的硬體並不算好。
「密度太大。」他說,收容站的設計容量從最初的300隻到500隻,再到現在,不斷擴容。有的區域因為是應急追加,狗舍只是臨時板房。
「2013年12月份,達到收容的頂峰,有2600多隻狗。」李國紅回憶,那時,連散養區都狗滿為患。
考察中,李國紅對比外地的犬只收容站發現,犬只數量少,條件好,才是常態:北京的有400多隻狗,廣州100多隻狗,大連280多隻狗……有的地方,一兩隻狗住一個犬舍。
而反觀鄭州犬只收容,二三十隻小型犬同居一個屋簷下。
他說:「各地交流來看,說不定鄭州的收容站是全國規模最大的。」
他大致算了筆帳,1400多隻狗,每天要消耗約1噸成品狗糧和飼料,一個月花銷就要數萬元。
「基數這麼大,改善犬只收容環境方面,要盡力而為。更重要的是,為它們找尋出路,重返社會和家庭。」在李國紅看來,這才是犬只收容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