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國內外旅遊業帶來了重創,諸多文旅企業的整體業績相比往年也出現了大幅下降。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秋國慶「雙節」長假到來,國內旅遊行業加速恢復,此前被抑制的旅遊需求也得到了有效釋放。
本期周四下午茶,我們將與消費者齊女士、業內人士一起,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雙節」長假,是否為文旅行業注入了「強心針」。
●齊女士: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人把出行計劃安排在了這個長假,臨近假期的時候機票難買,酒店也不好訂,各個景區用「人山人海」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以前國慶假期的出行人數對我來說只是電視裡的一個數字,這次身在其中才有真切的感受。
●記者小宇:據文旅部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雙節長假期間,國內共接待遊客6.37億人次,已恢復至往年的8成;國內旅遊收入恢復近7成。其中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成為熱點旅遊省份。從華僑城處獲悉,八天假期,東部深圳華僑城共接待遊客超過26萬人次。
●業內人士:從積極的一面看,疫情只是延後了人們的旅遊需求,但從收入方面來看,去年國慶假期國內旅遊實現收入6497.1億元,人均消費約831元;而今年的人均消費約735元,同比減少了12%。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境外旅遊的流量基本都轉移到了國內,但低成本的本地遊、周邊遊仍然成為了主流,遊客也仍舊保持理智消費,這一情況也使文旅地產的整體業績仍面臨壓力。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疫情帶來的衝擊不會是長期的,文旅地產企業的康養、文旅、雲服務等優勢將更符合「後疫情時代」人們的需求,因此文旅地產也有機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期。
●記者小宇:一直以來,我國文旅地產更重銷售、輕運營。近年來,開發商及運營商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逐漸重視運營水平的提升。此次疫情,在加速行業洗牌的同時,讓行業開始反思文旅地產過快的發展速度與盲目擴張。與去年國慶假期相比,今年行業內文旅項目正在加速融合,成為城市、企業與景區之間擴充營收渠道的重要方式。據華僑城北方集團負責人透露,面對文旅市場的新需求,企業積極尋找文化和旅遊產業鏈條各環節的融合點,在長假期間推出了「2020華僑城文化旅遊節」北方分會場和「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等活動。
●業內人士:對房企來說,涉足文旅僅僅是他們的「詩和遠方」,但文旅地產開發周期長,資金沉澱久,同時需要更專業的運營能力。多元化的布局對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資金鍊等要求很高,在今年房企日子並不好過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一些企業在「割肉」,也有一些企業選擇了堅持。為了吸引更多遊客,早在9月中旬,全國多地的旅遊景區就宣布,在中秋國慶雙節長假期間會繼續延續暑期以來的門票降價潮,部分景區還實行免費參觀。
●齊女士:這次長假我們也去了外地的文旅小鎮,疫情確實給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文旅小鎮的防疫工作做的很全面,大大小小的遊玩項目門口都貼心地準備了免洗消毒凝膠等防疫產品,進入項目時也會監測體溫。
●業內人士:雖然雙節長假讓行業迎來了短暫的「高光時刻」,但受限於疫情的反覆性,文旅企業完全恢復元氣尚需時日。長假旅遊熱度的回升,並不能算是文旅地產的「翻身仗」,未來文旅企業更多還是要依託自己已有的資源優勢,針對細分人群,以文旅+健康、文旅+養老、文旅+服務等方式,形成自身的大動力。同時在定位、布局、運營模式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思考,更要思考如何實現「依靠旅遊拉動地產,憑藉地產反哺旅遊」的雙贏局面。
●記者小宇:據了解,為支持文旅產業的發展,政府也出臺了眾多利好政策,加強規劃引導和規範管理,推動主題公園創新發展。對於未來文旅地產的發展方向而言,內容豐富、集團化運作、擁有產品和渠道創新的文旅地產企業,在穿越行業寒冬方面無疑更具優勢;配置健康、購物、特色休閒體驗等複合功能的文旅產品或將更受人們青睞。
(責編:白帆、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