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 譚楚丹
融資中國系列研究
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推進,投資銀行亦在構建其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抓「人」,一方面抓「差異化發展」。監管層去年以來對資本市場融資思路進行調整,投行2016年「成績單」,對同行、上市公司與擬上市企業而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在「如何發揮資本市場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命題下,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上關鍵的中介機構,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
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拓展,投資銀行亦在構建其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抓「人」,一方面抓「差異化發展」。
「保代」是投行伸向市場的重要抓手,保代越多,抓取項目越好,意味著投行市場佔有率越高。
從組織角度來看,大、小券商差距已經拉大,前者在構建綜合融資服務體系,後者則在細分業務上跑出黑馬,這在我們報告的多項統計中均能體現。而南北區域的企業分布及其特點,亦讓兩地券商在客戶資源、服務方案上體現差異;同時伴隨經濟結構轉型,「後勁十足」與「制度靈活」的南方券商迎來規模趕超的機會。
投行三雄
隨著監管層去年對資本市場融資思路進行調整,投行2016年「成績單」對同行、上市公司與擬上市企業而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根據wind數據對2016年主承銷商的「募集資金規模」和「承銷項目家數」統計,中信建投拿到「雙料」冠軍,募資總額為6048.57億元,項目家數593家。
中信證券(600030.SH)與國泰君安(601211.SH)亦在兩項排行榜中位列前3,前者募資總額5335.63億元,項目共有381家;後者募資總額4710.64億,項目有420家;三家券商在2016年成為「投行三雄」。
具體而言,中信建投雙項第一主要歸功於「債券」業務。數據顯示,中信建投的債券發行規模與承銷家數,均遠超後來者;比如「承銷家數」離第二名相差156家,離第十名相差327家。
同時,由中信建投保薦的15家IPO項目在2016年成功上市,且平均募資規模較大,融資額合計187.31億元;與之項目家數接近的廣發證券,共有16家IPO企業上市,然而募資規模僅有70.84億元,不足中信建投項目規模的一半。而中信證券保薦的首發項目最多,共有19家,然而募資規模亦不及中信建投,僅有119.02億元。
增發方面,「募資規模第一名」則為中信證券,增發募資合計1231.35億元,承銷40家。相較下,承銷家數最多的中信建投共有46家,然而,募資規模還未到中信證券一半,僅有595.58億元。據深圳一名保代在3月8日向記者介紹,中信證券上市公司資源較多,且大多為大型企業,因此募資需求相應較大。
中信承銷收入豐厚
從承銷收入來看,中信證券收入最高,達13.07億元;廣發證券排名第二,共有10.18億元。
細分領域中,首發「最掙錢」依然是中信證券,「落袋」8.30億元。但若以平均承銷費來算,單個項目承銷保薦費最高則是中金公司(03908.HK)。據wind統計,中金公司平均保薦承銷費為5563.12萬元。
IPO承銷保薦費用差距較大,項目收費從1500萬到6000萬不等。東海證券(832970.OC)平均承銷保薦費為1528.05萬,為行業最低,另有7家小型投行的平均承銷保薦費用低於2000萬元。
而再融資承銷費用,則顯示出與IPO完全不同的特點。西南證券(600369.SH)以4.61億元的承銷收入攬下增發「最掙錢」的冠軍,主要原因來自西南證券在2016年操刀多起併購案例。
從項目平均承銷費來看,中小型券商均佔「承銷費最高」和「承銷費最低」的兩頭。
3月8日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分析指出,「主要有兩個因素影響承銷保薦費,第一項目募資規模越大,往往承銷費越高;第二不排除一部分小型券商低價競爭搶市場。」
但他也同時表示,在IPO上,大券商服務優勢明顯,價格相對較高。但在增發方面大券商的承銷費率普遍接近。「大型券商的上市公司資源比較多,也相對穩定。市場在經過充分競爭以後,若不是費率相差太大或是承銷商被行政處罰,上市公司一般不會輕易換承銷商,畢竟由固定的券商服務多年,上市公司覺得他們對公司歷史淵源和經營情況知根知底。」
西南操盤借殼經驗豐富
除了承銷能力以外,併購作為「投行的明珠」,較IPO更能凸顯投行的綜合能力。
根據wind數據統計,境內併購次數之最為中信建投,交易數量達37宗;華泰聯合與廣發證券緊跟其後,分別有36宗、31宗。
從交易金額來看,中金公司操盤的併購案例規模最大,合計達2595.15億元,在市場份額中佔比14.17%。其次為中信證券、華泰聯合,交易金額分別為2177.12億元、1999.45億元。
在近年來市場矚目的「借殼上市」業務中,監管從嚴,借殼上市的審核要求與IPO一致。能對監管充分理解且完成多起借殼上市的中介機構,則為西南證券,公司2016年操刀5起「借殼上市」,為行業之最,比如新光集團借殼方圓支承(002147.SZ)、恆力股份(600346.SH)借殼大橡塑。其次,小型券商新時代有3起借殼上市案例。
此外,隨著海外併購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潮流,愈來愈多的內地中介機構助力企業完成跨境併購。
根據wind統計,國泰君安操刀海外併購案例最多,共有6起,但總交易金額不大,僅有364.94億元。交易規模最大的為廣發證券,合計1116.64億元,在市場佔比27.68%,交易數量亦有5起。
南方投行服務中小企業最佳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監管層鼓勵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推動中小企業企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傳衛在3月6日提及,資本市場要精準服務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而從2016年中介機構對服務情況來看,南、北區域,大、小券商有不同的側重。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中小板、創業板的IPO排隊統計,發現大型券商依然是中小企業做股權融資的「首選」。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前三位的均是南方大型券商,廣發證券、招商證券(600999.SH)、國信證券(002736.SH)在中小創IPO排隊項目中,分別有25家、25家、21家。
3月9日華南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南方區域製造業中小企業較多,利潤規模不大,中介機構對於如何服務中小型企業有豐富的經驗,因此在其他區域中小企業群體時,能複製經驗和模式。」
有趣的是,這類幫助中小企業IPO的大型券商,在債券服務的數量上,「輸給」小券商。
根據wind對2016年數據的統計,國金證券(600109.SH)的債券承銷家數最多,達227家;小券商如德邦證券、中山證券,分別以承銷97家、49家,依次排在第2、4名。
前述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方面區域性券商在本土上有優勢,容易拉到項目;另一方面債券承銷費率也相對偏低。」
而在面向大型企業的融資服務上,大型券商仍然保持其優勢,尤其是北方券商。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以「2015年淨利潤規模超10億」作為大型企業的標準,篩選出191家上市公司,其中在2016年有進行融資的則有94家,據此來對承銷商進行統計。
統計發現,中信證券是服務大型上市公司的「最大贏家」,公司為步長製藥(603858.SH)在2016年保薦上市,向招商蛇口(001979.SZ)、華夏幸福(600340.SH)、濱江集團(002244.SZ)等10家上市公司進行增發承銷;為保利地產(600048.SH)、國投電力(600886.SH)、華僑城(000069.SZ)等11家上市公司債券融資。
以長江電力(600900.SH)為例,中信證券為其完成一系列融資服務。公司在2016年進行一次併購重組,採用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的方式,購買川雲公司100%股權,用於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中信證券擔任其財務顧問,同年中信證券又參與為公司承銷30億規模的公司債。
此外,中金公司與中信建投亦是大型企業青睞的對象。
相比而言,南方大型券商如廣發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在94家大型上市公司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低。
保代實力匹配業務儲備
除了已經成功變現的項目外,中介機構的「潛力」同等重要,這預示著來年能否改變行業坐序。
根據證監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3月2日,中信證券的IPO在會項目家數最多,達48家。國金證券、安信證券、華泰聯合等中型券商崛起,分別以38家、22家、21家,依次排在第3、9、11名。
定增項目上,中信證券以25家在會項目排在第一位。中型券商東興證券(601198.SH)、國金證券分別以14、13家項目排在第9、10名。
併購重組項目中,中信建投、廣發證券、華泰聯合分別以10家、9家、9家排在行業前三名。
而在公開發行公司債中,中型券商佔據主導地位,比如國海證券(000750.SH)、國開證券、平安證券的儲備項目均排在前列。
大型券商在項目儲備上屢屢佔優,主要原因在於具有強大的「保代團隊」。
根據證券業協會截至1月12日的統計發現,國信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保代人數最多,分別有166名、163名、162名。另有4家券商保代人數超百名,有中信證券158名、國金證券122名、海通證券(600837.SH)114名、招商證券109名。
若保代籤字項目越多,則意味著投行越具有競爭力。根據證監會IPO排隊項目公開資料(截至1月12日)顯示,中信證券有28個保代握有2個項目以上,為業內之最,在其公司保代總人數中佔比17.72%。
廣發證券與海通證券分別有27名、25名,尤其海通證券佔比為業內最高,達21.93%,體現出保代整體獲取項目實體較強。
(編輯:楊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