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下桃葉渡,此山非彼山,此渡非彼渡!

2020-12-03 方志江蘇


寶塔山下鬱鬱蔥蔥


說起寶塔山,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殊不知,在南京也有一座名為寶塔山的小山丘。它坐落於江北新區,從泰山新村地鐵站綿延至柳州東路與大橋北路的路口。如果你去繁華的橋北商圈弘陽廣場、印象匯一帶逛街,不難發現它就在馬路對面。寶塔山,又名桃葉山、晉王山,山高50米左右,山上沒有寶塔,山的形狀也不像寶塔,看似不起眼,卻見證了歷史上多次大事件。

大江之畔桃葉山


相傳東晉元帝司馬睿定都建鄴年間,當時尚在江邊的寶塔山,山上山下遍植桃樹。春天桃花盛開之際,可謂「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每當起風之際,接連不斷的桃葉被風吹落,花瓣和葉片輕浮水面,美不勝收。因此得名「桃葉山」,成為觀景勝地。


寶塔山上曲徑通幽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桃葉山下,有過江的渡口,名曰桃葉渡。這個桃葉渡與秦淮河邊的名勝「撞名」,因此也引出了一段不大不小的公案。


古代南京段的長江江面比現在寬闊,江中沙洲眾多。明末清初時尚有草鞋洲、八卦洲、七裡洲、大河沙等。清末時它們逐漸連接起來,聚合為現今八卦洲。北岸江水則直抵寶塔山和點將臺下。據萬曆《江浦縣誌》記載,明代後期的江浦縣境內有八字溝渡、西江口渡、新河口渡、浦子口渡二(其一為宣化渡,離寶塔山不遠)、韋遊溝渡、三汊河渡等渡口。


清光緒年間,江浦才子侯宗海與夏錫寶編寫了一部《江浦埤乘》,記載了江浦自明朝以來的歷史。該書在「山水溝渡」中分別有「桃葉山」和「桃葉渡」兩個詞條:卷二載,「桃葉山,一名晉王山,在宣化山東,初名桃葉,以隋楊廣嘗屯兵於上,故更呼晉王雲。山下江渡名桃葉渡,上有塔曰晉王塔,下有浦六救生公局。即今浦口與六合分界處。」卷三載,「桃葉渡舊在桃葉山下,嘉慶中江渡設此有救生局。呂府志雲,古建康北江中之洲其形甚長,殆可百裡。故北來之兵自大峴至江不能逕渡南岸,必西上歷陽至採石方得過江。惟陳之亡韓擒虎賀若弼既破陳矣,晉王廣乃自六合鎮桃葉山乘陳船而渡。蓋渡至洲上又有陳船相接,故可至南岸。桃葉渡由此而名。事見《南史.陳後主記》。」


光緒《六合縣誌》「晉王山圖」


再看《南史》中的對應記載:「先是江東謠多唱王獻之桃葉辭,云:『桃葉復桃葉,度江不用烜,但度無所苦,我自接迎汝。』及晉王廣軍於六合鎮,其山名桃葉,果乘陳船而度。丙戌,晉王廣入據臺城,送後主於東宮……」所錄桃葉辭,除「烜」字與後世通行的「楫」字不同外,正是著名的王獻之寫給愛妾桃葉的四首《桃葉詞》之一。


古往今來,為秦淮河畔桃葉渡吟詞賦詩的大家甚多,如蘇軾、辛棄疾、顧炎武、鄭板橋、曹雪芹等,其中不乏名句佳作,如賀鑄的「但聞歌竹枝,不見迎桃葉」,侯方域的「桃葉秋潮上,長幹明月中」,曹雪芹的「衰草閒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東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云云。反觀描繪浦口桃葉渡的詩作,無論作者「咖位」或是詩作的影響力,都遜色不少。


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的崑山詩人沈愚認為浦口桃葉渡才是王獻之與桃葉愛情發生地,並留有詩云「世間古蹟杜撰多,離奇莫過江變河,花神應憐桃葉痴,夜渡大江披綠蓑」。他以此為題材的詩作尚不止一首。《江浦埤乘》中引用了沈愚的《過桃葉渡》詩:「江花舍笑欲爭春,江水籠煙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葉,東風愁殺渡江人」,並加注云,「一則曰江,再則曰渡江,是明代猶知江渡曰桃葉渡也。而或人乃以目秦淮水上之渡,直謂王獻之渡桃葉處,虛妄不足信矣!」足見侯宗海先生想為家鄉桃葉渡正名的心情。其餘描繪浦口桃葉渡的詩詞,亦多力主此地才是發生東晉浪漫愛情故事的桃葉渡。如明代上元縣王安修的《浦口竹枝詞四首》第三首雲,「蘆葦風來吹綠蓑,漁翁醉唱竹枝歌。渡名桃葉山前是,莫任秦淮水上訛」,直陳秦淮河畔那個桃葉渡是欺世盜名。清康熙翰林院編修劉巖(江浦人),也作有《桃葉渡歌》,「桃葉復桃根,憔悴新林浦。艇子過江來,迎接韓擒虎……」將家鄉的桃葉渡與桃葉的傳說、隋滅陳的史實串聯在一起。



然而浦口桃葉渡才是真的王獻之迎桃葉的渡口嗎?在我看來,這恐怕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一則「江」在古代相當長時間內的確是長江的專指,但秦淮河在六朝時也有「小江」之稱,直到唐代,才始見「秦淮」之名。如《獻帝春秋》記載:「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裡,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孫權說的「小江」,即秦淮河。且有相當史料和地質研究證明,秦淮河在東晉時非常寬闊。據唐許嵩編撰的《建康實錄》記載,東晉鹹康二年(公元336年),秦淮河上建朱雀橋,「橋長90步,廣6丈」,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長度超過130米,足見秦淮河之寬。且六朝時長江入海口離南京不遠,颱風海嘯常導致海水沿長江倒灌,使秦淮河泛濫成災。因此,當時稱秦淮河為「江」,是站得住腳的。如果僅憑詩句中出現「江」字就武斷認為說的是長江,那就拘泥於字眼了。


二則從詩句文本解讀,「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詩人是站在渡口處迎接愛人,符合琅琊王氏家族居住在秦淮河附近的地理位置。沒有證據表明王獻之曾在江北居住,他為何要專門跑到那裡等人?桃葉又為何要渡江?雖然浦口地區現位於南京境內,但東晉時並非建康城內一部分。桃葉山所在的宣化鎮屬於棠邑縣(公元397年改為尉氏縣)。渡河尚且艱難,詩人沒有必要渡江去等人。更重要的是,當時桃葉山雖瀕臨長江,但因江中大洲阻隔,並非合適的渡江處(下文還將提及)。據考證,明弘治、正德年間,江水東移改變了揚子江水道,「江中之洲」逐年與北岸相接方才消失。而秦淮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一直位於城市繁華地段。特別是農曆三月三上巳節,青年男女著盛裝在河邊嬉戲遊玩,種下情愫,文人雅士在此曲水流觴(如王獻之父親在蘭亭所做一樣),桃葉的故事發生在這裡也更合情理。


陳作儀畫金陵四十八景之桃葉渡


三則權威史書志書都支持秦淮說。南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祝穆《方輿勝覽》均記載桃葉渡「在秦淮口」「原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晚清繆荃孫、馮煦等纂修《江蘇省通志稿》,明確指出桃葉渡「在江寧縣秦淮、青溪合流處。王獻之愛妾名桃葉,渡名因此。今為利涉橋。」前人撰述必經嚴謹考據,相較一些地方人士的一家之言,還是權威史志可信度更高。


人們從正史中了解了王獻之與前妻郗道茂、後妻新安公主的婚戀糾葛。但桃葉其人其事,僅出現在民間傳說中。較早出現桃葉之名的是梁代徐陵編纂的《玉臺新詠》,選錄了王獻之的《情人桃葉歌二首》和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成書於同樣定都南京的王朝,且相較東晉尚不算久遠,《玉臺新詠》證明六朝時代即有王獻之和桃葉的傳說,但桃葉渡的地點,就留給了大家想像的空間。「總傳桃葉渡江時,只為王家一首詩。」晚唐羅虯已道破這一點。傳說中的桃葉渡在哪裡,甚至是否真的存在並不重要。真實存在並搭載無數人過江的浦口桃葉渡,不應被遺忘。當你乘車下長江大橋,迎面就看到名為「桃葉渡」的商家,也許在無心之間,正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桃葉山與桃葉渡的厚重歷史和人文軼事。


晉王南渡破陳處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即有南下滅陳統一天下之志。588年冬,隋文帝打響統一戰爭,令二子晉王楊廣(即後世隋煬帝)為伐陳總統帥,時年僅二十歲的楊廣率五十一萬八千大軍,從「東接滄海,西拒巴蜀」的數千裡戰線上兵分八路進逼建康。楊廣親率的一支軍隊從六合出發,行至浦口桃葉山,在這裡安營紮寨,為滅陳做最後準備。


前文已述,儘管登臨桃葉山可隔江眺望建康,但江中大洲阻攔了北方大軍南渡,「必西上歷陽至採石方得過江。」隋軍因無法直接渡江,遂兵發兩路,先佯攻歷陽(和縣)虛張聲勢,後由總管賀若弼自廣陵(揚州)渡江攻克京口(鎮江),另一大將韓擒虎自採石、姑孰(均位於今馬鞍山)北上,形成東北、西南兩面合圍包抄建康之勢。楊廣又命士兵在桃葉山下築一座「晉王城」以屯兵,與江南石頭城遙相對峙以便接應。


昔日晉王塔畫像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正月,隋軍攻取建康,陳軍潰不成軍,後主慌不擇路,帶著張麗華、孔貴嬪兩個寵妃躲進後宮的景陽井中,終被發現並俘虜,雞鳴寺中至今仍存「胭脂井」遺蹟。作為勝者統帥,楊廣被賀、韓兩將派兵從桃葉山恭接入洲,再乘船渡江抵達建康城。至此,中國南北分裂近三百年的局面結束,復歸一統。


《隋書》和《南史》一樣,也記載了楊廣渡江之事,「陳時,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之詞曰:『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度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晉王伐陳之始,置營桃葉山下,及韓擒虎渡江,大將任蠻奴至新林以導北軍之應。」將這段軼事列入《詩妖》記載,意為禍亂徵兆的裡巷歌謠,其實就是古代常見的讖諱之語,在此不贅述。


晉王塔遺址


後人為紀念晉王楊廣滅陳的武功,將他於浦口屯兵登臨的桃葉山,改名為晉王山。後又在山上修築晉王祠和晉王塔以示紀念。也正因山上有了一座高聳的寶塔,當地人便將此山喚為寶塔山並沿稱至今,甚至蓋過了歷史上的桃葉山、晉王山之名。


毀於兵燹空留名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巡視江北,見浦口地勢「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應天府的天然屏障,遂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下令建浦口城,築明城牆。這個城就是在楊廣的晉王城基礎上修築的。有明一代對浦口城先後進行過幾次大的修繕,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是萬曆丁巳年(公元1617年)的大修工程,歷時一年終於告竣。經此修繕,浦口城西起頂山之腳,東達晉王山臨江而立,氣勢威嚴。後明崇禎八年、清順治十七年、嘉慶二十三年,又多次維修浦口城牆。建基於昔日晉王山的城池,卻在近現代史上多次成為戰場。


直至清鹹豐帝登基前,晉王祠與晉王塔還終年香火不絕。站在晉王塔上,天氣好時可北望六合,南望南京城全貌。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並定都。清廷調集重兵圍剿,在長江一帶展開拉鋸戰。鹹豐七年(1857年),欽差大臣德興阿重陷被太平軍佔領一年的揚州、浦口,重建江北大營。1858年7月,陳玉成、李秀成敗德興阿軍於浦口,再克江浦、儀徵、揚州,江北大營再次潰滅,清軍損失1.5萬餘人。浦口一帶正是激戰的中心,晉王山也成了雙方反覆爭奪的制高點,晉王祠被夷為平地,晉王塔遭嚴重破壞。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近百年後,晉王塔也終毀於戰火。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後,負隅反抗的國民黨政權仍妄圖通過長江天塹阻止解放軍南下的徵程。國民政府國防部把江北的「三浦」(即江浦、浦口、浦鎮)當作拱衛南京的大門,由精銳的第二十八軍守備。按照「首先從右翼拿下江浦,從正面奪取浦鎮,再取浦口,並爭取先機過江」的戰略,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一〇三師所屬三〇七團、三〇八團、三〇九團,對國民黨第二十八軍重兵把守的江浦縣城形成合圍態勢。15時55分,解放軍從朱家山頭向城內敵軍事目標開炮,打響了「三浦」戰役。4月21日8時,我軍攻克江浦縣城,22日晨,浦鎮解放。4月23日,第三十五軍一〇四師三一二團進駐浦口。同日,南京解放。


寶塔剩下的塔基


「三浦」戰役期間,駐守浦口的國民黨軍擔心晉王塔這處制高點暴露南京城內的目標,便炸毀了寶塔,從此,寶塔山再無寶塔,僅留塔底的斷壁殘垣。 


山下見證新時代


歷經多次統一中國的戰事後,傷痕累累的寶塔山終於迎來了和平發展的新時代。改革開放之後,寶塔山被闢為佔地1100畝的城市山地公園,「晉王塔遺址」被列入浦口區級文保單位。


蓬勃發展中的江北新區


2018年,伴隨南京地鐵S8線南延工程獲批,沿線的寶塔山公園因工程建設暫時關閉。走在山下,一面是地鐵建設工地,另一面則是仍有貨運列車通行的鐵軌,似乎還在提醒人們歷史上這裡的交通要道地位。而夾在期間的菜地,寬闊的市民廣場,以及不遠處的住宅小區和商場,一派祥和繁榮的景象,又仿佛在告誡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相關焦點

  • 旅遊:秦淮河上桃葉渡,六朝金粉繁華處
    在十裡秦淮與佔青溪水道合流處四周,即淮青橋東.今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裡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
  • 南京桃葉渡洗浴汗蒸
    在南京,沒有去過桃葉渡 別跟我說你玩過汗蒸 15000平米的建築體量 6000萬豪華裝備 1500平米兒童恆溫戲水區 業界唯一多功能溫泉區
  • 秦淮的朱雀橋與烏衣巷、媚香樓、桃葉渡
    秦淮的朱雀橋與烏衣巷、媚香樓、桃葉渡。秦淮河分為內河和外河,全長110公裡,是萬裡長江的自然支流,指的即是貫穿南京全城的十裡內河。早在六朝時代,秦淮河夫子廟一帶已有眾多世家大族聚居。謝安的侄女謝道韞是晉朝聞名一時的才女,詩情超群且雅善清談,時人將之與竹林七賢並論,譽為有「林下風氣」。其夫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卻居然是個信天師道的俗物,道韞明珠暗投,婚姻殊是不幸。比之巷外河邊的綠窗紅粉,這深居巷中、婚姻嫁娶完全不能自主的高門望族,到底是幸抑或不幸?幽靜狹小的烏衣巷裡,閱過千年滄桑的石板和青磚們選擇沉默不語。
  • 南京六個適合晚上遊覽的地方,桃葉渡聽戲,靈谷寺看螢火蟲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推薦南京六個適合晚上遊覽的地方,可以去桃葉渡聽戲,去靈谷寺看螢火蟲。一、桃葉渡聽戲提到南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淮河和夫子廟,秦淮河夫子廟風景區作為一個5A級景區,每年都會接待大量的遊客,每逢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擠得走不動路,而在夫子廟附近,則是有一個能夠避開人流的小眾景區,那就是桃葉渡。
  • 西津渡,鎮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渡口,馬可·波羅曾在此登岸
    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金陵渡,到了宋代才更名為西津渡。究竟,西津渡如何迷人,且隨圖文走覽一趟吧~  從古街的入口走到底,可以上山。  待渡亭,是古人候船或小憩避雨的場所,傳說乾隆皇帝也曾在此亭中逗留。
  • 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 渡我不渡她含義介紹
    抖音上很多歌曲除了好聽外且頗有內含,比如最近這首《渡我不渡她》就令人好奇,此歌曲背後必然有故事。  《渡我不渡她》的歌詞是一個遁入空門的男子的獨白,歌曲裡樹立了一個愛而不得的多情僧人形象,表達了對僧人心愛女子的牽掛之情。
  • 汾河晚渡今又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梁俊生知悉太原位於汾河景區內的「汾河晚渡」建成開放後,擇一傍晚時分,我駐足於此。此時此刻,站在歲月的彼岸回頭望,被時光淹沒的「汾河晚渡」市景變得清晰,讓人心動,感慨萬千。明代距今數百年,滄海桑田尋常事。
  • 夜讀丨汾河晚渡今又渡
    汾河晚渡今又渡梁俊生知悉太原位於汾河景區內的「汾河晚渡」建成開放後,擇一傍晚時分,我駐足於此。此時此刻,站在歲月的彼岸回頭望,被時光淹沒的「汾河晚渡」市景變得清晰,讓人心動,感慨萬千。  明代距今數百年,滄海桑田尋常事。
  • 從唐詩看蒜山渡
    正因此,在當時條件下,它還成為信息集散地。許渾就是在泊舟蒜山津時聽到了遠在廬山的東林寺光儀上人去世的消息。五代時,徐知誥也是從蒜山渡及時獲得楊行密在揚州去世的消息,及時派兵定亂,奠定了南唐政權的基礎。  除了蒜山津,許渾詩中還詠及與蒜山津相近的京口津,詩題為《京口津亭送張崔二侍御》,一作《津亭送張崔侍御府散北歸》。
  • 渡千百萬人家為何渡我不渡她是什麼歌 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歌詞
    渡千百萬人家為何渡我不渡她是什麼歌 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歌詞  渡我不渡她這首歌最近在抖音是非常的我,這就讓不少小夥伴在聽過翻唱之後想去聽原唱。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抖音渡我不渡她原唱介紹。  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  渡我不渡她原唱是孤獨詩人。
  • 三國此人夜渡滿坂津,威懾西涼騎,曹操得此良將後,從此不怕馬超
    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渡蒲阪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
  • 佛說:生命皆為渡,渡己,渡心,渡人
    生命的路程裡,我們總要先學會自渡,才能更好的渡別人。佛說: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生命皆為渡,渡己,渡心,渡人。渡心,就是讓自己,看得淡一些,想的開一些,計較少一些,拿得起,放得下。渡心,與別人相處時,少一些計較,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寬容,人活的就是一個心態,擁有也好,失去也好,都要把日子過開心。
  • 抖音渡我不渡她歌詞什麼意思 渡我不渡她故事背景介紹
    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這首歌就是表達的一種求而不得的愛情故事,渡我不渡她。《渡我不渡她》的歌詞是一個遁入空門的男子的獨白,歌曲裡樹立了一個愛而不得的多情僧人形象,表達了對僧人心愛女子的牽掛之情。望著身穿紅嫁衣、蓋著紅蓋頭的郡主的屍體,小和尚說「既然佛不渡她,那我便成魔護她!」第二日,他便找到逼死郡主的皇子,一劍封喉。渡我不渡她什麼歌據了解,這首歌的名字叫做《渡我不渡她》,是由孤獨詩人演唱的一首歌。《渡我不渡她》這首歌是今年1月份才出的一首新歌,目前收錄在專輯《渡我不渡她》中。
  • 夕陽西下觀美景 「汾河晚渡」現龍城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田勇 太原報導景石、駁岸、畫舫、觀景平臺……11月10日晚,徜徉在汾河岸邊,你或許會想起明代詩人張頤描繪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詩句,「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
  • 渡我不渡她故事背景什麼意思 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歌詞全文
    《渡我不渡她》這首歌最近超火,網上翻唱版本有很多,據悉,《渡我不渡她》原唱是孤獨詩人。那麼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渡我不渡她故事背景是什麼?下面來看一下。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這首歌就是表達的一種求而不得的愛情故事,渡我不渡她。
  • 抖音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 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歌曲故事背景
    抖音上面有很多的古風歌曲,很多人應該都比較喜歡這種風格的歌曲吧,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抖音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抖音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渡我不渡她》原唱是孤獨詩人,作品於2019年01月18日發行,並收錄於專輯《渡我不渡她》中。
  • 鎮江西津渡\許揚
    「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街長雖不到千米,但存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皆別具風情,西側小碼頭街仍保持?唐宋風韻,漫步其間,大有穿越時空之感。  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六朝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西津渡過江航線就已固定。
  • 三代艄公義渡百年
    老艄公萬其真已在此堅守15年 記者陳勇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王功尚 賀俊 談海亮 通訊員向繼武 攝影:記者陳勇  25日清晨,恩施州建始縣三裡鄉大沙河渡口,寒意陣陣,霧靄蒙蒙。「老萬!過河!」聽到喊渡聲,腳蹬布鞋、頭戴燈草絨帽子的老艄公迎喊渡者上船,只見他竹篙輕點,小船便掠波劃向對岸。
  • 《渡我不渡她》全篇故事
    為什麼佛可以渡千千萬萬的人,可以渡我,卻偏偏不渡她呢?中華大地經過了整整一千年的浩劫,百姓已少有存活,僅存下小和尚家鄉這一脈。這日小和尚帶著郡公主來到家鄉,見到家鄉風貌全然沒變,還跟當年一模一樣,不禁黯然神傷。不過只要殺光家鄉這一脈,自己的玄霜魔功就可大成,到時候就算佛祖親臨,也奈何自己不得。自己就可去東海找佛祖報仇,從佛祖手中搶回郡公主的神魂了,從此,兩人便可以永遠廝守在一起。
  • 九渡之渡 豫北小桂林
    幾位老人坐在樹下的石頭上乘涼,見了我們,站起來打招呼。我搭訕道:「老鄉,這兒涼快啊!」他們笑哈哈地回答:「唔,涼快,比哪兒都涼快!」古樹 我們坐在樹下, 其實,在九渡,有故事、有名堂的地方很多。最吸引人的,是村部西邊的九渡寨。這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宋寨」,當地人也叫它「六郎寨」,據說是當年楊六郎在此修建的。那時候,這裡是北宋和遼國的分界線,也是抗遼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