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語文?
在語文這個概念出現以前,中國的孩子都是學文言文,雖然白話文古已有之,但不會安排在教學中。語文這個詞出現是在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興起,自那時起中國人不但要學文言文(當時稱之為國文,現在臺灣還叫國文),還要學白話文。語就是口語,文就是文字。語文成了一個學科,學習語言文字。中國的語文應該叫漢語文:英語也是一種語文。漢語文作為一個學科包括白話文和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只要流傳下來的都堪稱經典,而白話文大都出現的時間短,夠不夠經典不好說。學語文當然是要學習經典的文章,最能提升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和語言能力,最能達成語文教學的目的。但是解放後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階段過於淺白缺乏營養,什麼《小蝌蚪找媽媽》,《陽臺上的小鳥》…… 這些課文會說明一定道理,但是沒啥文學性,與經典比起來就是一碗稀飯。
不學習經典,就不會有文學薰陶可言,就是把經典改編了都不行。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大家都愛聽評書式或老師口頭講述的,為孩子學習方便還有少兒版的,所謂無障礙閱讀。故事是聽明白或看明白了,孩子也對學習感興趣了,但不會受到文學薰陶。怎麼才能受到文學薰陶呢?必須閱 讀經典原文。作為大語文教育機構,必須給孩子們逐字逐句地講解原文。
有的老師講經典,先領讀一遍原文,中間講點相關的小故事,最後再領讀一遍原文。學生學習負擔是減輕了,也適合兒童學習了,但問題同上:孩子們不會受到文學薰陶。因為原文講解被忽略了,把大語文又講成小語文小兒科了。不講解原文,學習效果肯定打折,所以經典誦讀這麼多年,我們看不到一個讀經的孩子寫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有才氣的作文,百度搜不到。
大語文也不是要講所有的經典,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等也屬於蒙學經典,但是它們不夠「大」。小孩子可以學習這些蒙學經典,也肯定會受益終生的,但是將其納入到大語文教育裡面就不太合適。蒸籠古文網校的大語文課程是專門講授《論語》《史記》、唐詩宋詞、古典散文等傳世巨著,專講大部頭。現代文教學則專注魯迅和朱自清的作品。總之,一定要從小接觸大文豪,學習大經典。
語文教學本該是這樣的:教經典原文,逐字逐句讀誦並加以講解。但是眾所周知,解放後語文教學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不知作者的文章。為了恢復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好在語文前面加個大字,這就是大語文的由來。
大語文雖然大,但主要面向小學生。只有從小學開始學習大語文,長期薰陶積累,才能收穫理想的效果。蒸籠古文網校的學子小學階段就要學習掌握30萬字文言文,現代文閱讀10萬字,語文想不好都難。
本文來自:蒸籠古文作者:範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大語文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