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與「麻醉」。|平衡|麻醉|手術|-健康界

2020-12-20 健康界

德國有一部影片叫《平衡》,深刻揭示了關於平衡的兩大主題:

一是:「平衡」總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永恆的;

二是:「失衡」容易,而「平衡"難。

平衡是一種動態反應。

有的人一想到平衡,以為就是「四平八穩,一成不變」。

那種所謂的平衡,說起來,是一種「保守」,一種「教條」。

平衡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動態的,就像一個蓄水池,它擁有進水和出水兩個管道,這樣才能保證蓄水池裡水的平衡。

 麻醉亦是如此,尤其對於剛剛接觸醫美麻醉的醫生來說,困難的是:除了麻醉技能方面的欠缺外,對醫美手術過程的不了解或者是對手術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不了解,也是其原因之一。比如,單一項目的手術相對麻醉來說,要簡單些,因為手術中的「痛點」基本可以了解;而複合多項手術時,對於「痛點」的了解與分布就要複雜些,麻醉難度可能會有所增加。

希望通過下面的文字及案例,可以給你帶來一點點的幫助。

患者女性,46歲,體重56Kg,身高154cm,術前評估:生命體徵平穩,化驗室檢查及心電未見異常,口腔結構大致正常,平時入睡後偶有「鼾聲」……

準備做「切開重瞼術開內眥+假體隆鼻背術,耳軟骨鼻尖成形術+自體脂肪填充全面部術,豐唇術+顴部面頰吸脂術 +射頻皮膚收緊術」。

麻醉選擇:靜脈鎮靜鎮痛麻醉+局麻。

17:30入室:血壓110/60mmmHg,心率70次/分,竇性心律。面罩吸氧下血氧飽和度100%

給予右美託咪定30微克加入100鹽水靜點,大概10~15分鐘滴完。

瑞芬太尼:300微克/h泵入……

丙泊酚:50毫克/h泵入…… 

17:35給予舒芬太尼5微克靜推……

格拉司瓊3毫克加入液體中靜點……

17:38給予丙泊酚40毫克+依託咪酯8毫克緩慢靜推……

患者入睡,面罩加壓給氧通氣……

17:40:術者先在大腿部取脂區域行「腫漲麻醉」,患者無體動,無意識,無自主呼吸……

17:45患者恢復自主呼吸,但有「舌後墜」影響通氣……給予輔助呼吸……

停止丙泊酚泵入……

右美託咪定:按0.4~0.5微克/kg.h持續泵入……

或者30微克加入500鹽水(預計一個小時的量)中持續靜滴……

17:55術者進行取脂手術,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無舌後墜,可喚醒,可交流狀態……主述無疼痛感……

18:15:打做眼睛的局麻藥物(取脂肪操作未結束),患者皆可耐受……

術者打完局麻行畫線,雕刻鼻假體……

18:30打左側耳軟骨的局麻藥物(取脂肪操作已結束),患者可耐受……

18:35:術中開始做眼睛手術……患者可睜眼,可交流,無呼吸抑制……

19:40:行顴部面頰部及脂肪填充部位的腫漲麻醉,患者無不適……

19:42行鼻子區域局麻後,開始鼻部手術……

調整瑞芬太尼泵至200微克/h……

停用右美,此時(兩個小時)共計使用右美託咪定90毫克。

20:40手術結束。

此次多項聯合手術中,需要麻醉關注的幾點事項:

1.取脂肪過程可以適當加深麻醉,但要注意行面部消毒操作時,確保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無舌後墜等呼吸異常情況。

2.在每次局部注射局麻藥物前,(即:痛點)進行適當的評估疼痛耐受程度與患者呼吸及循環狀態,藉以判斷是否追加藥物的種類及劑量。

3.眼睛部位的手術,多數需要患者的睜眼配合,所以鎮靜深度要適當,以便給術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條件。

4.腫漲麻醉即腫漲液中的局麻藥物濃度及效果,遠不及局部注射局麻藥物,需要適當增加鎮痛的效果。

5.鼻部手術過程中,必須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防止血液或衝洗液進入口咽部而引起誤吸。

至於如何選擇麻醉藥物的種類及劑量與速度,來達到麻醉深度與手術刺激相「平衡」?個人總結如下:

長:是延遲滿足;

短:是即時控制。

多:是差異評估;

少:是精準滴定。

動:是一種變化;

靜:是一種統一。

正:是一種嚮往;

反:是一種必然。

簡:是一種大道;

繁:是一種過程。

快:是一種情緒。

慢:是一種態度;

......

這並不能說明:孰優孰劣?

只能說明形式:各有千秋。

麻醉醫生的任務是:通過術前的評估、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選擇合理麻醉藥物(劑量或速度)、調控患者機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指標及處理異常和意外情況,如何能讓病人更安全、舒適、無或少併發症、快速從麻醉手術中康復。

就比如:

「好廚子」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要會掌握好「火候」;

「火候」不夠,菜生;「火候」過了,菜老。

或者說:

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

關於本文中提到的「平衡」,個人找到一些資料,也許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其真正的意義。

(一)「平衡」一詞,是什麼?

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

無論是概念還是名稱,都只是事物的代稱。

雖然用名稱來指代事物,有助於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承,但名稱決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

一個人如果把對概念的表述看得過重,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東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難以看到事物的本質。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有指出:

「語言」只是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工具而已,「它」的描述絕對不能代表其物質本質的全部。

所以,答案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二)「平衡」一詞,如何理解?

1.《道德經》中,老子通過對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得出一個普遍真理: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宇宙萬事萬物從產生至消亡,無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

可以說,除了「道」之外,宇宙間再無永恆不變之物。

(個人理解:老子的「道」與叔本華提到的「意志」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無「神」論者)

他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其對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沒有「有」,「無」也就無從說起;沒有「難」,「易」也就沒有著落,反之亦然。

2.叔本華的著作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一個事實是兩極性,即某一力量分化為兩個性質不同而力求重新統一的相反活動,幾乎是自然界所有現象的基本形態,從磁鐵、結晶體到人類,莫不如此。這種兩極性也出現於空間,成為方向相反的分散現象。然而在中國這種知識早就普及了,因為中國人相信陰陽對立的說法。

3.《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中指出的平衡循環理論:

萬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恆處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平衡決定物質的來源和去向,萬物來之於平衡,去之於新的平衡。

4.海德,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在社會中的心理動態作了比較細緻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論。

P-O-X三角:(詳細內容可觀看視頻專輯部分)

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與他人的關係是通過某些事件形成的。

設主體本人為P;

他以外的其他人為O;

事件為X;

海德認為,人在調整不平衡狀態時,一般遵守簡化原則,即在三角體系中選比較容易改變的關係加以轉換,從而建立新的平衡體系。這當中主要問題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斷自己與他人或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其作出情感評價,這實質上是一個態度的改變或移動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平衡理論是描述態度動態活動的理論。

由此看出,「平衡」不僅僅適用於麻醉醫學等其他技術方面,還能適用於我們的生活與思維的過程中。

文末結語:

引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的這樣一句話:

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因此,我們要學會平衡的藝術,就是要在處理「壓艙物」均衡的前提下,不必擔心顧此失彼,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點,在這樣的生命平衡中,我們的心態會更加從容,生活會更加平和,人生就會是一幅美麗舒展的畫卷。

平衡是一種境界。

平衡度過人生的關鍵是「度」,決定「度"的是心態。

希望閱讀到此處的你,能夠找出生活中的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平衡。這也是我們人生中必須要經歷和面對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平衡」與「麻醉」。|平衡|麻醉|手術|-健康界
    麻醉亦是如此,尤其對於剛剛接觸醫美麻醉的醫生來說,困難的是:除了麻醉技能方面的欠缺外,對醫美手術過程的不了解或者是對手術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不了解,也是其原因之一。比如,單一項目的手術相對麻醉來說,要簡單些,因為手術中的「痛點」基本可以了解;而複合多項手術時,對於「痛點」的了解與分布就要複雜些,麻醉難度可能會有所增加。
  • 很多人覺得麻醉是小事,但貓咪因麻醉死亡的數量遠高於手術失誤
    並不是所有的貓咪都適合做絕育手術雖然絕育只是常規手術,但並不是所有的貓咪都適合做絕育的。其實貓咪絕育手術本身引發的死亡率非常低幾乎為零,主要風險一般都集中在麻醉,特別是注射麻醉風險略高,所以在手術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手術的麻醉方式,不同的麻醉方式不僅僅關係到費用問題,安全度影響也很大。
  • 麻醉影響智商?半麻還是全麻?
    解放軍總醫院麻醉科主任米衛東說,如果沒有麻醉團隊的密切配合與參與,外科手術根本不能安全順利地進行。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需要全程高度集中注意力,觀察患者生命體徵,包括心跳、血壓等變化,並隨時給予調控與處理。   很多人對麻醉醫生的認識都停留在手術中打一針就好,殊不知,麻醉醫生在術中承擔的責任有多大,可將他們比喻成患者的第二生命 也不為過。
  • 手術後記憶力下降了,是麻醉惹的禍嗎?
    一說到手術,當然也就離不開要打麻藥了。雖然這些年來,不斷地有調查研究表明,麻醉並不會對患者的記憶力產生影響。但依舊有人把記憶力減退歸因於麻醉的影響。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對「麻醉使人變傻」這一執念如此之深呢?一般情況下,剛剛進行完全身麻醉的患者大多會出現口齒不清、記憶短片的等情況。
  • 乳腺手術,怎麼麻醉?
    那麼,如果乳腺上長了一個東西,該怎麼麻醉?由於受過去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潛意識當中認為:長了東西,打個局麻,直接切掉就完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很多不發達的城市,皮裡肉外長了東西確實是局麻下直接切除的。乳腺上怎麼打局麻?1.按大小來說,一般較小的腫塊才可以局麻。
  • 術後麻醉復甦室是麻醉醫生的另一個戰場
    如果說一臺手術是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的聯合作戰,那麼手術結束後,大多數患者需要待在術後麻醉復甦室等待甦醒。於是,術後麻醉復甦室就成了麻醉醫生的另一個戰場。就在不久前,麻醉手術部副主任陳祥明副主任醫師就碰到一例這樣的病人。80歲的何奶奶,需要進行髖關節骨頭置換手術,術前已經臥床將近一個月。在骨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的精密配合下,手術非常順利,何奶奶被安排到復甦室度過麻醉期。
  • 【名師】如何做一名具備3A品質的麻醉醫師
    ▲圖|李偲教授會上演講見面會上,李偲教授細緻講述了麻醉學科的歷史。同學們學習到麻醉在國內外的發展、外科史上的三大裡程碑:無菌、麻醉與輸血,以及麻醉是外科手術能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李偲教授還講述了自己擔任麻醉醫師的經歷,用生動的事例闡明麻醉醫師在決策中的重要性。她希望將來麻醉醫師能被廣大群眾理解和尊重,並指出麻醉學科在大眾認知方面還有很多的科普工作亟待同學們今後進一步去完成。
  •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 鄭宏教授:麻醉前談話與麻醉知情同意書的籤署
    在籤保險合同前,你也可以決定不買,同樣,麻醉開始之前,你可以隨時籤署拒絕醫療的意見,以取消麻醉知情同意書的決定。保險合同是對投保人的一種保護、保障和證明。比如要選擇全身麻醉,麻醉醫生會仔細評估氣管插管的條件,包括病人的頭頸部有無畸形、頸部活動情況、張口度、有無活動牙齒等可能導致插管困難的因素;如果要選擇硬膜外麻醉就可能會關注病人的凝血狀況,腰椎有無畸形、局部皮膚有無感染,有無外傷及手術史,腰椎活動度及下肢的皮膚感覺等因素,以儘可能做好一切麻醉前的準備,確保麻醉過程中的安全。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日間手術中心(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s,ASC)由Medicare和Medicaid Services中心定義為專門為不需住院的患者提供手術服務且預計服務時間不超過24小時的任何獨立單位。這限制了某些操作,但兒科麻醉實踐所涵蓋的大部分內容都符合這些規則。
  • 小小銀針實現麻醉效果 專家帶你了解真實的針刺麻醉
    ,為患者完成手術,開闢了針刺麻醉這一全新的領域。1966年,衛生部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針刺麻醉工作會議,制定了《針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規劃綱要草案(1966—1968)》,並對推廣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原理的研究均做了重要指示,針刺麻醉成就獲得肯定。從此,針刺麻醉在全國範圍迅速開展起來,手術例數和手術種類迅速擴大。這段時期被認為是針刺麻醉從初創期到快速發展期的「黃金20年」。
  • 科普麻醉知識 河北省啟動「中國麻醉周」系列活動
    長城網3月30日訊(記者 劉昆鵬 胥文燕 高琳哲)3月30日是國際醫生節,2017年,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組織各省市麻醉學分會及各醫療機構麻醉科開展為期一周的麻醉知識科普公益活動,稱為「中國麻醉周」。
  • 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打完麻藥只是麻醉醫生工作的第一步
    麻醉時間長短取決於麻醉藥的用量,如果患者清醒了而手術還沒有結束,那就再補上一針就可以了,普通人學習一個星期都可以掌握這門技術。闢謠:麻醉對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知道手術需要麻醉醫生,但麻醉醫生具體做什麼卻不清楚。
  • ...引進的麻醉博士後——鄂東醫療集團市中心醫院麻醉醫生楊隆秋素描
    一個月時間,楊隆秋成了市中心醫院麻醉手術科醫護團隊中新的一員,也是合格的一員。  用一個多月時間,楊隆秋聽懂了黃石本地方言,遊玩了杭州路、磁湖,愛上了這座有山有水的城市。  「太有趣了,因為施行了麻醉,病人在手術前可以安靜地入睡,一直到手術後才恢復正常的知覺,既保證了手術的正常進行,也避免了手術帶來的疼痛和恐懼。」初涉麻醉的楊隆秋,認為這項工作「很神奇」「很偉大」。而隨著經歷閱歷的豐富,他對臨床麻醉的價值、麻醉醫生的作用,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和體味。  在一臺外科手術中,外科醫生只負責開刀,總指揮是麻醉醫生,由他對病人的安危負責。
  • 2019-10-07麻醉52問
    充分估計麻醉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為了防患於未然,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和預防措施,並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制定處理的方案。b、麻醉期間工作按麻醉操作規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無痛、安靜、無記憶、無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同時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儘量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要求(如肌肉鬆弛、低溫、低血壓等)。
  • 麻醉就是簡單打一針嗎?
    麻醉就是簡單打一針嗎?一般說來,只要提起手術,人們或多或少會知道一些,可問起什麼是麻醉,大概了解的很少。是呀,麻醉究竟是什麼,它在手術中起著多大的作用呢?殊不知,麻醉是一個病人闖過手術的第一關,它在手術中所起的作用與手術本身同樣重要,只有成功的麻醉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才能使病人安全、平穩地度過圍手術期。接下來就帶您走進神秘的麻醉世界。
  • 「傾聽」麻醉醫生
    除了各種出神入化的外科手術,就連腸鏡、胃鏡這些讓人生畏的醫學檢查,都在麻醉術的加持下變得容易接受了。如果說麻醉術的發明,為外科手術開闢了新紀元。那麼,麻醉醫生就是手術室的幕後英雄。病人的睡過去和醒過來,都由他們守護,責任重大,卻默默無聞。手術成功了,病人會特地感謝手術醫生,並不知道麻醉醫生的功勞。這多少是因為大多數人對這一行當的無知。
  • 全身麻醉對兒童神經心理和行為學預後的的影響——梅奧兒童麻醉...
    基礎實驗表明,突觸發生期,多種靜脈和吸入全麻藥物均可導致穀氨酸能和GABA能神經遞質平衡破壞、幹擾細胞骨架穩定性、產生線粒體毒性、引起細胞膜結構和脂質組成異常等,導致發育中神經元大量凋亡。大部分動物實驗發現,全麻藥物會使幼年動物 (包括非人靈長類) 的神經功能退化,從而導致學習和行為學上長期的缺陷。這種影響可能與麻醉暴露時間點、藥物種類及是否聯合用藥、重複暴露次數和劑量等均有關。
  • 麻醉.科主任:鍾茂林教授談麻醉學科臨床能力規範化培訓
    我們麻醉學科是醫院的一個平臺學科,我們的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可以代表這個醫院整體的一個外科的水平,所以我們的(麻醉學科臨床能力)建設至關重要,為了保證患者的安全,我們應該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來提高麻醉醫生特別是基層麻醉醫生診療疾病的處理能力和水平。
  • 深圳麻醉專著籤贈儀式在深舉行
    11月21日,2020年深圳市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深圳麻醉專著籤贈儀式在深圳明華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籤贈儀式由深圳市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組委會主辦,深圳市美格爾醫療技術研究院協辦,《少見病的麻醉(第2版)》和《麻醉危機管理》兩本專著在眾多醫學界專家學者的見證下隆重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