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一部影片叫《平衡》,深刻揭示了關於平衡的兩大主題:
一是:「平衡」總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永恆的;
二是:「失衡」容易,而「平衡"難。
平衡是一種動態反應。
有的人一想到平衡,以為就是「四平八穩,一成不變」。
那種所謂的平衡,說起來,是一種「保守」,一種「教條」。
平衡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動態的,就像一個蓄水池,它擁有進水和出水兩個管道,這樣才能保證蓄水池裡水的平衡。
麻醉亦是如此,尤其對於剛剛接觸醫美麻醉的醫生來說,困難的是:除了麻醉技能方面的欠缺外,對醫美手術過程的不了解或者是對手術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不了解,也是其原因之一。比如,單一項目的手術相對麻醉來說,要簡單些,因為手術中的「痛點」基本可以了解;而複合多項手術時,對於「痛點」的了解與分布就要複雜些,麻醉難度可能會有所增加。
希望通過下面的文字及案例,可以給你帶來一點點的幫助。
患者女性,46歲,體重56Kg,身高154cm,術前評估:生命體徵平穩,化驗室檢查及心電未見異常,口腔結構大致正常,平時入睡後偶有「鼾聲」……
準備做「切開重瞼術開內眥+假體隆鼻背術,耳軟骨鼻尖成形術+自體脂肪填充全面部術,豐唇術+顴部面頰吸脂術 +射頻皮膚收緊術」。
麻醉選擇:靜脈鎮靜鎮痛麻醉+局麻。
17:30入室:血壓110/60mmmHg,心率70次/分,竇性心律。面罩吸氧下血氧飽和度100%
給予右美託咪定30微克加入100鹽水靜點,大概10~15分鐘滴完。
瑞芬太尼:300微克/h泵入……
丙泊酚:50毫克/h泵入……
17:35給予舒芬太尼5微克靜推……
格拉司瓊3毫克加入液體中靜點……
17:38給予丙泊酚40毫克+依託咪酯8毫克緩慢靜推……
患者入睡,面罩加壓給氧通氣……
17:40:術者先在大腿部取脂區域行「腫漲麻醉」,患者無體動,無意識,無自主呼吸……
17:45患者恢復自主呼吸,但有「舌後墜」影響通氣……給予輔助呼吸……
停止丙泊酚泵入……
右美託咪定:按0.4~0.5微克/kg.h持續泵入……
或者30微克加入500鹽水(預計一個小時的量)中持續靜滴……
17:55術者進行取脂手術,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無舌後墜,可喚醒,可交流狀態……主述無疼痛感……
18:15:打做眼睛的局麻藥物(取脂肪操作未結束),患者皆可耐受……
術者打完局麻行畫線,雕刻鼻假體……
18:30打左側耳軟骨的局麻藥物(取脂肪操作已結束),患者可耐受……
18:35:術中開始做眼睛手術……患者可睜眼,可交流,無呼吸抑制……
19:40:行顴部面頰部及脂肪填充部位的腫漲麻醉,患者無不適……
19:42行鼻子區域局麻後,開始鼻部手術……
調整瑞芬太尼泵至200微克/h……
停用右美,此時(兩個小時)共計使用右美託咪定90毫克。
20:40手術結束。
此次多項聯合手術中,需要麻醉關注的幾點事項:
1.取脂肪過程可以適當加深麻醉,但要注意行面部消毒操作時,確保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無舌後墜等呼吸異常情況。
2.在每次局部注射局麻藥物前,(即:痛點)進行適當的評估疼痛耐受程度與患者呼吸及循環狀態,藉以判斷是否追加藥物的種類及劑量。
3.眼睛部位的手術,多數需要患者的睜眼配合,所以鎮靜深度要適當,以便給術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條件。
4.腫漲麻醉即腫漲液中的局麻藥物濃度及效果,遠不及局部注射局麻藥物,需要適當增加鎮痛的效果。
5.鼻部手術過程中,必須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防止血液或衝洗液進入口咽部而引起誤吸。
至於如何選擇麻醉藥物的種類及劑量與速度,來達到麻醉深度與手術刺激相「平衡」?個人總結如下:
長:是延遲滿足;
短:是即時控制。
多:是差異評估;
少:是精準滴定。
動:是一種變化;
靜:是一種統一。
正:是一種嚮往;
反:是一種必然。
簡:是一種大道;
繁:是一種過程。
快:是一種情緒。
慢:是一種態度;
......
這並不能說明:孰優孰劣?
只能說明形式:各有千秋。
麻醉醫生的任務是:通過術前的評估、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選擇合理麻醉藥物(劑量或速度)、調控患者機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指標及處理異常和意外情況,如何能讓病人更安全、舒適、無或少併發症、快速從麻醉手術中康復。
就比如:
「好廚子」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要會掌握好「火候」;
「火候」不夠,菜生;「火候」過了,菜老。
或者說:
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
關於本文中提到的「平衡」,個人找到一些資料,也許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其真正的意義。
(一)「平衡」一詞,是什麼?
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
無論是概念還是名稱,都只是事物的代稱。
雖然用名稱來指代事物,有助於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承,但名稱決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
一個人如果把對概念的表述看得過重,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東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難以看到事物的本質。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有指出:
「語言」只是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工具而已,「它」的描述絕對不能代表其物質本質的全部。
所以,答案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二)「平衡」一詞,如何理解?
1.《道德經》中,老子通過對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得出一個普遍真理: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宇宙萬事萬物從產生至消亡,無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
可以說,除了「道」之外,宇宙間再無永恆不變之物。
(個人理解:老子的「道」與叔本華提到的「意志」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無「神」論者)
他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其對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沒有「有」,「無」也就無從說起;沒有「難」,「易」也就沒有著落,反之亦然。
2.叔本華的著作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一個事實是兩極性,即某一力量分化為兩個性質不同而力求重新統一的相反活動,幾乎是自然界所有現象的基本形態,從磁鐵、結晶體到人類,莫不如此。這種兩極性也出現於空間,成為方向相反的分散現象。然而在中國這種知識早就普及了,因為中國人相信陰陽對立的說法。
3.《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中指出的平衡循環理論:
萬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恆處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平衡決定物質的來源和去向,萬物來之於平衡,去之於新的平衡。
4.海德,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在社會中的心理動態作了比較細緻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論。
P-O-X三角:(詳細內容可觀看視頻專輯部分)
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與他人的關係是通過某些事件形成的。
設主體本人為P;
他以外的其他人為O;
事件為X;
海德認為,人在調整不平衡狀態時,一般遵守簡化原則,即在三角體系中選比較容易改變的關係加以轉換,從而建立新的平衡體系。這當中主要問題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斷自己與他人或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其作出情感評價,這實質上是一個態度的改變或移動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平衡理論是描述態度動態活動的理論。
由此看出,「平衡」不僅僅適用於麻醉醫學等其他技術方面,還能適用於我們的生活與思維的過程中。
文末結語:
引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的這樣一句話:
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因此,我們要學會平衡的藝術,就是要在處理「壓艙物」均衡的前提下,不必擔心顧此失彼,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點,在這樣的生命平衡中,我們的心態會更加從容,生活會更加平和,人生就會是一幅美麗舒展的畫卷。
平衡是一種境界。
平衡度過人生的關鍵是「度」,決定「度"的是心態。
希望閱讀到此處的你,能夠找出生活中的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平衡。這也是我們人生中必須要經歷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