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端午與伍子胥的端午

2021-02-13 夜讀社

今天是端午節,各類文章紛至沓來,頗有目不暇接之感。

在很多人眼裡,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德雲社張鶴倫就開玩笑說最懷念屈原,因為只有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三天假期。

事實並非如此。

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比較科學的。

不過由於屈原的影響很大,端午節也就逐漸演變為屈原發專屬節日了。

除了屈原,歷史上還有一位古人,也和端午節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春秋吳越爭霸的主角之一。

伍子胥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神州大地流傳,著名京劇大師楊寶森的代表作就是《伍子胥》,筆者百聽不厭,每每有令人慷慨悲歌、拔劍而起的激憤。

每當我聽到楊寶森先生蒼涼悲憤地唱道「一輪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劍穿」時,我的思緒就會飛回到那個鐵與血的時代。那是怎樣一個時代啊,慷慨與剛烈同在,任俠與仗義並行。就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出場了。這是一位「三代忠良」之後,「剛戾忍卼,能成大事」,此時已身背「三百餘口」的血海深仇,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而他的仇敵,則是一個君王,一個國家,以一個個人的力量來和一個國家對抗,這是一個誰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想,當伍子胥在前有阻攔、後無退路的昭關前,在東皋公的茅舍裡,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無助和迷茫,在這個世界上,哪裡才有我的安身所在?他也許有過一剎那的動搖乃至放棄,當他拿起寶劍準備自刎到時候,從閃著寒光的劍鋒上,他仿佛看到了一雙雙怨恨的眼睛,不能死,三百餘口的冤讎還沒報。就是這股復仇的意志,支持伍子胥活了下來。因為,他活在人世間的唯一目的,就是兩個字:復仇。

為了復仇,他利用專諸,幫助公子光殺掉了談不到有什麼罪孽、而且對自己很友善的吳王僚;利用要離,殺掉了吳王僚之子、真正的完美英雄慶忌;為了復仇,他花費十年時間,將吳國從一個野蠻的草莽之國打造成了當時世界的一流強國;為了復仇,他用漫長的消耗戰削弱楚國的實力;為了復仇,他甚至長期壓抑了復仇衝動,只是為了它能更猛烈地爆發:他不僅要報復楚國,而是要消滅楚國。

當這一天終於來到時,他的表現確實決絕到了極點,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掘出來,親自抽打三百皮鞭,直到把屍體打得粉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鞭屍事件,數千年以來,一直有人為伍子胥這項艱難的英雄事跡發出感嘆和歌頌。

一個「三代忠良」之後,卻親手毀了自己的祖國,把曾經效忠的故國變成了一片廢墟。很難說,此時的伍子胥感到的是復仇的快感還是目的實現後的迷茫,抑或是一種解脫。復仇是快意的,可是代價太大了,十六年來,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冷酷殺手,過去的情感、價值觀,都被他拋在一邊。他不是不明白:想不弄髒手就達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他的倒行逆施令人齒冷,也使他失去了同情,可是同情有什麼用呢?在暴虐面前,它多麼無力。所謂「正義」「天理」都是如此。如果沒有強力作為支持,它們什麼都不是;而有了強力支持,什麼都可以成為「正義」和「天理」。他要實現的,是自己的正義。

這樣一個決絕的伍子胥,在中國這個君權日盛、奴性日升的國家,會遭遇到怎樣的「生前身後名」。兩千年來,伍子胥從最初的大名鼎鼎,到後來的日漸沉寂,再到現在的默默無聞,雖然在民間,他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崇拜、供奉(伍子胥可能是中國早期擁有民間廟宇最多的人之一),但官方幾乎從來沒有對他進行過褒獎。演變到現在,端午節也從屈、伍二人轉變成了屈原的獨角戲,好像沒有伍子胥什麼事了。

究其原因,屈原是寧死不負君王、寧死不從二主;伍子胥是日暮途窮,倒行逆施,有仇報仇,有冤報冤,恩仇決絕。這二者,如果你作為統治者,你喜歡哪一個?

伍子胥與屈原的對峙,是報仇與忠君的對峙,是個體與集體的對峙,是暴民與順民的對峙,是堅持個人權力與主張國家意志的對峙,是「烈丈夫」與「聖人心」的對峙,實際上就是市井人心與精英廟堂的對峙。

 

在中國古代,君臣契約關係早已異化成單方面的霸王條款:不管君主多麼混蛋,做臣子的都沒有選擇的權利,更沒有反抗的權利。而這個人,則是那麼決絕,義無反顧地對不公的世界開戰,對混蛋的君王開戰,對所謂的祖國開戰。在伍子胥面前,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沒有點滴的苟且偷生。

我想,如果中國多一些伍子胥這樣的人,那些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王公貴族、帝王將相,就不會這樣張牙舞爪,騎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世界上多一些伍子胥,君王如果想要胡鬧,至少他會先掂量一下這樣做的風險,至少他不敢把別人都當成牛馬和殭屍,至少他知道,有一條底線是不能逾越的。

個人公眾號:夜讀社

相關焦點

  • 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端午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一般都會包粽子,吃粽子,有條件的地方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粽子和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的標誌了。雖然不同地區的端午節習俗會存在不小的差異,但粽子和龍舟這兩樣基本都不會少。粽子自然不必多說。賽龍舟需要有合適的場地,因此在南方更為普遍,但即便是缺少河流、湖泊的北方地區,人們也會儘量尋找合適的地方舉行龍舟比賽,有些地方甚至發明了旱龍舟。
  •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除了屈原還有「主角」
    端午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飄香、龍舟競賽,洋溢在熱情似火的氣氛之中,不禁有人要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有什麼歷史故事?端午節與那些人物有關係?它有些什麼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還存在多個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國時期,端午節亦被稱為詩人節。
  • 為什麼一到端午,我們就會想起屈原?
    只是三大節慶中,唯獨端午節吃粽子,多了層紀念屈原的意味,仿佛端午節、粽子就是為屈原而設,實則以出現時間順序排列的話,屈原位於最末端。以致在屈原死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後,人們只當端午節為屈原紀念日,漸漸忘記了它的最初源頭及演變過程…… 其實,「端午」一詞的出現及端午節的流行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晚得多,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了避諱,經大臣宋璟提議,以「端午」替代「端五」,大量唐詩中才出現「端午」字眼。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甚至屈原都可能經歷過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為惡日,從大量端午習俗中也能看出。3.祭祀屈原眾所周知,古人在端午節祭祀屈原。這也是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廣泛的說法。江陵端午節慶典活動4.祭祀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臨近端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由一些典故而來,當然端午節的由來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活動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因為這樣。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對的嗎,其實早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屈原害怕楚王把自己老祖宗的家業給敗光了,就天天給楚王提意見、表忠心。甚至還給楚王說:「你老婆不行,她怎麼怎麼樣,離她遠點!」換做我是楚王,我也忍不了啊。再加上有人天天說屈原的壞話,楚王就不怎麼搭理屈原了。結果,楚國就被秦國打到了家門口,還把楚王給俘虜了。屈原知道這事,傷心壞了。然後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著石頭投江了。
  • 端午前夕,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備戰龍舟賽
    在蘇州,端午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伍子胥。每年的端午前夕,經常可以在石湖看到划龍舟的集訓。
  • 端午節原來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錯了,還有他們也值得紀念
    青青在此恭祝大家端午安康。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在歷史發展中,我們最經常聽到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除了紀念屈原還有他們也值得紀念。
  • 粽子不是起源於端午?划龍舟不是紀念屈原?
    但這正是成為我們端午節真正本質無法得到宣揚的根本。對於端午節無外乎幾個所謂權威認識的傳說,粽子起源於屈原,端午節肯定要賽龍舟。再往後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還有賽龍舟而已。第叄錯—粽子也不是紀念屈原第肆錯—端午節不是粽子節。
  • 你不知道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嗎,端午到底什麼意思,端陽、正陽?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忠君愛國 、憂國憂民,一生勵志使國家變強。但屢遭小人讒言陷害,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致使屈原被流放。最終屈原滿懷悲憤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五花絲粽》:「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 屈原、伍子胥、曹娥,端午節到底是為了紀念誰?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節似乎大家的印象只有粽子和粽子,去年甚至因為粽子的甜鹹之爭鬧得網絡上不亦樂乎,很久以前因為韓國把端午祭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引發了一場口水戰。其實,不要說現在的孩子了,就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對端午了解的也不多呵,趁著這個機會,咱們自學一下,順便給孩子們普及一下,以免數典忘祖。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實際上,最先談到端午習俗祭祀前賢的是東漢蔡邕的《琴操》,但他卻說紀念的是春秋時的介子推,說他寧死不肯下山後,「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除此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踐、伏波將軍馬援、陳臨等人的不同說法。最早將端午節起源與屈原之死聯繫在一起的文獻記載,出自東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遂投汨羅以死。
  • 端午古俗與屈原之祭
    「端午時節話屈原」,端午與屈原的關聯,大約起源於漢末,之後在魏晉時代逐漸穩定並流傳至今。作為一個時令性的節日,端午是如何與屈原關聯在一起,又傳達了怎樣的文化精神呢?《漢書·郊祀志》記載,漢武帝時有人進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如淳解釋說:「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作梟羮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食之也。」
  • 端午!端午!
    五月初五,仲夏之月,端午時節。上大學後才發現我從小吃到大的粽子根本無法參與「甜鹹之爭」——粽葉裡只有最普通的白糯米,包成尖錐形,煮熟後可以再蘸糖吃。其實現在我已經很少吃粽子,在端午節這天抱著「好歹還是意思一下」的心情在超市裡買了巨大肉粽,突然好想念家裡的端午節。離端午節還有幾天,突然看到別人家門口擺了艾葉,媽媽就會讓爸爸第二天買菜時記得買回來。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新華社杭州5月29日電 題:有關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 伍子胥:端午節屈原當了三天網紅,我不服啊!
    ——《風土記》 (所以你端午節沒吃完的粽子其實可以一直吃到夏至哦)屈原也好,伍子胥也好,乃至曹娥等等都是後人為了方便記憶端午這個民間節日所附加的各種紀念意義而已。伍子胥和屈原的故事都足夠曲折,可以挖掘的文化和價值都很大,所以理應都能當網紅。但在端午這個節日營銷的上面,伍子胥有幾個致命缺點太明顯了。 一、個人形象&榜樣樹立先看屈原,屈原的個人形象是愛國主義大詩人。
  • 端午節 || 乘風破浪的端午,源遠流長的傳統
    又到了一年端午時首先團團在這裡祝大家端午安康不知大家過的怎麼樣畢竟這也是國慶前乃至期末前的最後一個法定節假日了!端午節的習俗相信大家早已爛熟於心大家可以待在家裡吃著可口的粽子一邊好好複習迎接期末一邊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佳節也在歷史長河中乘風破浪讓我們一起來康康乘風破浪的端午吧粽子不用多說,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 端午前奏曲||端午文化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