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斜而不倒」而聞名於世的義大利比薩斜塔,不僅建築學家們紛紛前去研究它的奧秘,遊客們也十分熱情地到比薩斜塔前借位擺拍,發揮自己的腦洞創意。但在上海郊區的松江區,也有一座古老的塔;儘管聲名不如比薩斜塔,但不管是傾斜還是歷史都比它好。
由於地質構造關係,松江境內峰巒疊嶂,有「九峰十二山」之稱。松郡九峰中的第八峰,天馬山。具有南北兩峰,形似天馬,故名。該主峰海拔98.2多米,是上海地區陸上最高的山峰,也是九山中山林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山峰。很多外地人只知道佘山,不知道天馬山;天馬山在上海的確是一個很小的景點,上海人不一定都去過。
進山後,不一會兒走了一百步,便見一扇門,門內三兩人外,一座磚灰色的古塔引來眼帘。這裡就是護珠塔,它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比1173年比薩斜塔還要古老。護住塔又名護珠光塔,據說南宋宋高宗就把五色佛藏在塔的頂部。到了那個夜晚,塔頂上的燈火一如佛光,得名護珠光塔,還引來無數香客朝拜。
護珠塔,七層八角,高18.82米,於1245年重修。本來護珠塔就在一座香火極盛的唐代寺廟圓智寺內,可惜寺廟在乾隆年間,因祭奠神靈、放鞭炮而起火,廟宇在火災中盡遭毀壞。焰火還猛竄到塔頂,點燃了塔心木引起火災,因撲救不力,塔心木結構包括塔簷、欄杆、平臺、樓板都被燒毀,只剩下圓筒形磚砌的塔身,連塔剎都掉下來了。不幸的是,大火過後不久,人們發現塔身的磚縫裡夾有唐宋兩代的古錢幣,這件事一傳十傳百,很多人都去挖磚頭,使底層西北角的磚身漸漸地拆掉,形成一個直徑約2米的大洞。如今觀光客走近寶塔,都會發現在塔基的一邊缺了很多東西。幸運的是這一操作後來被禁止了,否則護珠塔一定是雷峰塔先倒塌了。
千年一遇的地基變化,使塔周圍的土質參差不齊,使塔逐漸向東南傾斜。到2015年,護珠塔傾斜7.10度,偏離東面2.28米。遠高於義大利比薩斜塔3.99的傾斜度,因此有「中國比薩」之稱。所幸的是,傾斜的方向與塔基的缺角方位不對應。
此外,護珠塔的建築材料很結實,用非常黏稠的米煮成粥,打成漿,與石灰、砂子混合,接近現代的鋼筋混凝土。除建材外,護珠塔的建築結構也很特殊,塔身為八角形結構,塔門為兩面各開一扇門。並且每一層的門都不會打開在同一方向的牆壁上,因此每一個未開門的牆壁都像四條腿一樣支撐著每一層塔。各層壁間既相互連接又不受層壁壓力,使得塔身受力非常均勻。甚至在遇到強颱風、地震等外力作用時,一些破碎牆塔也不容易倒塌。
這樣才使護珠塔歷經七百多年,至今仍屹立在天馬山,成為斜塔的奇觀。
在1984-1987年期間,為了保持斜塔的原貌,國家對斜塔進行了加固和搶修,在塔基支撐了10根鋼筋,並在塔身嵌入了兩個19米高的鳥籠環。有人說,翻新後的護珠塔斜度保持不變,但能承受6級以下地震和10級以下大風。因此斜塔傾斜不倒,日落時分,山峰和斜塔相互襯託,別有古意。
斜塔下20米處,有一棵古銀杏樹,相傳是宋銀甲將軍周文達親手種的,樹齡距今700多年。古樹名木的枝條呈爪形,相互呼應。土著人傳說,古銀杏乃神手,支撐著護珠塔傾斜而不倒;當然,現在聽起來並不可信,但古往今來的傳說也豐富了護珠塔的人文內涵。
天馬山還有許多名勝,可惜由於連年戰亂,所剩無幾,有的甚至遺址難尋。只有護珠塔的存在,為來天馬山的遊客提供了一個可以憑弔歷史往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