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觀,為道眾修行和大眾身心依止所在,哪怕是沒有道教信仰的普通遊客來到道觀時,也常會被其古樸莊嚴的建築風格所震撼。
漫步道觀中,古老的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耳邊響起陣陣木魚聲,閉上眼,靜靜感受這份清靜無為和天人合一,品嘗忙碌生活裡難得的一份寧靜,好不愜意。
抬眼望去,處處風景,就連道觀屋脊上也頗有一番別致,常常豎立著一排排的「仙人」加「神獸」組合,煞是有趣。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道觀特有的風景,而是在中華傳統建築中普遍存在的屋脊裝飾,除了道觀外,其他古建築如皇宮、園林等的簷角屋脊上都常會排列著這些數目不等的「神獸」作為裝飾,民間稱之為吻獸、跑獸或屋脊獸。
在使用上,屋脊獸是有嚴格標準的。
首先,古人根據建築的等級高低規定其使用數量,除排在最前面的騎鳳仙人外,一般為單數個。為了顯示等級威儀,除宮殿和廟宇外普通的民宅也不可以在簷角上安放屋脊獸。
其次,依據道教陰陽學說以及風水堪輿觀點,古人認為,屋脊獸除了有防止雨水侵蝕滲漏、鬆散脫裂和美觀裝飾等具體作用外,還有趨吉避兇的功效,所以並不是可以隨便擺放的。
通常來說,古建築上屋脊獸的數目雖不相同,但一般不能超過十個,只有等級規格最高者,如道觀中供奉玉皇的殿堂、以及故宮太和殿等,屋脊上可排列十個脊獸,而且這些屋脊獸的排列是有次序的,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行什,排在這些脊獸前面的還有騎鳳仙人。
傳說中,騎鳳仙人便是齊國君主齊泯王,有次在與敵軍作戰時陷入包圍中,一隻鳳凰飛來載著齊泯王脫離危險,因此人們就把他騎著鳳凰的形象放在屋脊前端,寓意逢兇化吉。
在騎鳳仙人後的小「神獸」們,也各有含義。
「神獸」中第一位是嘲風,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裡的老三,象徵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闢邪安宅的作用。
第二位神獸便是百鳥之王鳳,和嘲風一起構成龍鳳呈祥之兆,同樣象徵祥瑞。
排在第三的是獅子,是勇猛和威嚴兼具的瑞獸,一聲獅子吼,群獸懾服,乃鎮山之王,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便以獅子為坐騎,寓意勇猛威嚴。
接下來是天馬、海馬、狻猊(suān ní)、押魚( xiá yú)、獬豸(xiè zhì)、鬥牛、行什等神獸,也都寓意吉祥,各有傳說。
可以說,我國古代建築群屋脊上這些「神獸」飾件們,除了顯示古代匠人們高超的工匠精神和技藝外,更貼切地反映出先人們對神仙信仰的尊崇和嚮往。誰說中國人從來沒有信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