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2021-01-11 青年參考
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實習生 溫莎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03日   27 版)

    差勁的標語翻譯,令人不解的廣告詞,奇怪的T恤衫口號,令人目瞪口呆的菜單,非英語國家到處都可以發現英語的錯誤用法。

    當英語在非英語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時,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語言和文化發生碰撞和融合,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本地英語」應運而生。

    在中國,這種頗具地方色彩的英語被戲稱為「Chinglish」。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

    機場內的「神翻譯」

    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為方便各國遊客,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在機場中被廣泛使用,無論是道路指示牌、候機廳商店中貨物的價籤,還是衛生間的提示牌,凡是有中文字的地方,基本都會有相應的英語翻譯。然而,就在這一小行英語中,那些飽含中國特色的「神翻譯」,常令過往的外國遊客哭笑不得。

    英國《每日郵報》3月19日發文對外國機場內的「雷人翻譯」進行了盤點,其中,大部分錯誤翻譯都來自中國機場。

    該文稱外國機場是「可怕和混亂的地方」,一些離奇的、使人疑惑的詞組,被寫於機場的日常警示牌中,其含義令人相當費解,致使人們在候機時存在危險,尤其是一些用中文寫的標識牌。

    文章提到了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神翻譯」:在中國機場的衛生間內,「小心地滑」的牌子上赫然用英語寫著「小心山體滑坡」;「小心碰頭」的提示被翻譯成「注意襠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請不要把菸灰留在此處」的警告牌,被譯成「請不要將這兒炸成灰燼」;緊急出口上標有「平時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相對照的英文卻寫成「和平時期禁止入內」;「請在一米線外等候」的提示牌,就更讓老外一頭霧水,因為其英文的意思竟是「請在一碗米線外等候」;而「聰明」的中國人還根據英語的單詞組成,創造出了「unrecycling」這個詞彙,來表示「不可回收垃圾」。

    報導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由於「一知半解」的當地人,喜歡對英語進行逐字直譯;二是人們更傾向於依據本國語言的規律和習慣,對英語進行搭配和使用;還有就是文化差異,使得各民族對相同詞彙的認知大相逕庭。

    中文菜單「攻堅戰」

    其實,「中式英語」早在2005年年底時,就已引起了諸多英語媒體的關注。

    當時,中國政府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專門在京成立「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並組成了一支由3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對路識標牌、文物古蹟、中文菜譜的英語翻譯進行把關,在京城開展了一場全方位的英文「改造戰」。其中,菜單的翻譯成了專家們需要面對的一場「攻堅戰」。

    在此之前,充滿著「中式英語」的菜單,早就使不少外國友人經歷過「點菜驚魂」:麻婆豆腐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些出其不意地挑戰著外國友人想像力極限的菜名,不禁要讓人問一句,這能吃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民學外語組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陳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主要為外國人準備的英語菜單,菜名翻譯必須遵從4個原則:一要說清原材料,是肉還是菜,是什麼肉什麼菜;二要說清烹飪方式,是煎、炒、炸,還是蒸、煮、煨;三要告知口味,是酸、甜,還是辣、鹹;四要介紹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也就是說,在一行文字中,要把這些要點都表述清楚。

    她用兩道名菜舉例:「宮保雞丁」是清朝叫宮保的一個人創製的,「過橋米線」是妻子為了丈夫備考,要過橋送飯怕涼創製的,最終,在考慮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度,並經過專家團的「深思熟慮」後,過橋米線被譯成了「雲南米線」,而「宮保雞丁」則是直接音譯。

    中式英語惹人愛

    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外國人並不討厭「中式英語」。正如英國《衛報》的報導所言,更多老外覺得「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為字母語言添加了別樣的調味劑。

    而且早在2005年,「Chinglish」就被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評為了影響全球的十大詞彙之一,並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

    現在,對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已變成一種新時尚。在機場中,在餐館裡,在大街小巷穿梭時,外國遊客在這些「詞不達意」的翻譯上,似乎又找到了新樂趣。

    國外甚至建立了專門收集各國各地英語錯誤寫法的網站engrish.com,除了貼圖,老外們在還開始討論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中英語錯誤最多,中國作為英語「重災區」,毫不意外地常常「榜上有名」。「找錯誤」在網絡上的走紅,也使得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加入到了尋找錯誤英語的行列之中。

    許多中國城市也都在積極消除這些看得見的英語錯誤,這讓不少外國人「大呼遺憾」。為使中式英語不被「消滅殆盡」,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還出現過「救救中式英語」小組,吸引了8000多名「中式英語」愛好者,成員上傳了超過2500條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在國內網站如天涯、豆瓣上,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也總能得到不少回復。

    差勁的標語翻譯,令人不解的廣告詞,奇怪的T恤衫口號,令人目瞪口呆的菜單,非英語國家到處都可以發現英語的錯誤用法。

    當英語在非英語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時,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語言和文化發生碰撞和融合,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本地英語」應運而生。

    在中國,這種頗具地方色彩的英語被戲稱為「Chinglish」。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

    機場內的「神翻譯」

    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為方便各國遊客,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在機場中被廣泛使用,無論是道路指示牌、候機廳商店中貨物的價籤,還是衛生間的提示牌,凡是有中文字的地方,基本都會有相應的英語翻譯。然而,就在這一小行英語中,那些飽含中國特色的「神翻譯」,常令過往的外國遊客哭笑不得。

    英國《每日郵報》3月19日發文對外國機場內的「雷人翻譯」進行了盤點,其中,大部分錯誤翻譯都來自中國機場。

    該文稱外國機場是「可怕和混亂的地方」,一些離奇的、使人疑惑的詞組,被寫於機場的日常警示牌中,其含義令人相當費解,致使人們在候機時存在危險,尤其是一些用中文寫的標識牌。

    文章提到了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神翻譯」:在中國機場的衛生間內,「小心地滑」的牌子上赫然用英語寫著「小心山體滑坡」;「小心碰頭」的提示被翻譯成「注意襠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請不要把菸灰留在此處」的警告牌,被譯成「請不要將這兒炸成灰燼」;緊急出口上標有「平時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相對照的英文卻寫成「和平時期禁止入內」;「請在一米線外等候」的提示牌,就更讓老外一頭霧水,因為其英文的意思竟是「請在一碗米線外等候」;而「聰明」的中國人還根據英語的單詞組成,創造出了「unrecycling」這個詞彙,來表示「不可回收垃圾」。

    報導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由於「一知半解」的當地人,喜歡對英語進行逐字直譯;二是人們更傾向於依據本國語言的規律和習慣,對英語進行搭配和使用;還有就是文化差異,使得各民族對相同詞彙的認知大相逕庭。

    中文菜單「攻堅戰」

    其實,「中式英語」早在2005年年底時,就已引起了諸多英語媒體的關注。

    當時,中國政府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專門在京成立「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並組成了一支由3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對路識標牌、文物古蹟、中文菜譜的英語翻譯進行把關,在京城開展了一場全方位的英文「改造戰」。其中,菜單的翻譯成了專家們需要面對的一場「攻堅戰」。

    在此之前,充滿著「中式英語」的菜單,早就使不少外國友人經歷過「點菜驚魂」:麻婆豆腐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些出其不意地挑戰著外國友人想像力極限的菜名,不禁要讓人問一句,這能吃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民學外語組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陳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主要為外國人準備的英語菜單,菜名翻譯必須遵從4個原則:一要說清原材料,是肉還是菜,是什麼肉什麼菜;二要說清烹飪方式,是煎、炒、炸,還是蒸、煮、煨;三要告知口味,是酸、甜,還是辣、鹹;四要介紹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也就是說,在一行文字中,要把這些要點都表述清楚。

    她用兩道名菜舉例:「宮保雞丁」是清朝叫宮保的一個人創製的,「過橋米線」是妻子為了丈夫備考,要過橋送飯怕涼創製的,最終,在考慮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度,並經過專家團的「深思熟慮」後,過橋米線被譯成了「雲南米線」,而「宮保雞丁」則是直接音譯。

    中式英語惹人愛

    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外國人並不討厭「中式英語」。正如英國《衛報》的報導所言,更多老外覺得「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為字母語言添加了別樣的調味劑。

    而且早在2005年,「Chinglish」就被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評為了影響全球的十大詞彙之一,並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

    現在,對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已變成一種新時尚。在機場中,在餐館裡,在大街小巷穿梭時,外國遊客在這些「詞不達意」的翻譯上,似乎又找到了新樂趣。

    國外甚至建立了專門收集各國各地英語錯誤寫法的網站engrish.com,除了貼圖,老外們在還開始討論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中英語錯誤最多,中國作為英語「重災區」,毫不意外地常常「榜上有名」。「找錯誤」在網絡上的走紅,也使得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加入到了尋找錯誤英語的行列之中。

    許多中國城市也都在積極消除這些看得見的英語錯誤,這讓不少外國人「大呼遺憾」。為使中式英語不被「消滅殆盡」,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還出現過「救救中式英語」小組,吸引了8000多名「中式英語」愛好者,成員上傳了超過2500條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在國內網站如天涯、豆瓣上,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也總能得到不少回復。

相關焦點

  • 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實習生 溫莎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03日   27 版)
  • I love you but I hate you 愛恨交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正文I love you but I hate you 愛恨交加 2011-09-17 23:20 來源:中青網英語角 作者:
  • 中式英語讓外國遊客愛恨交加 英文菜單最受關注
    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機場內的「神翻譯」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 常見的5句中式英語外國人很喜歡,「add oil」翻譯卻讓人哭笑不得
    導讀:常見的5句中式英語外國人很喜歡,「add oil」翻譯卻讓人哭笑不得前段時間,「add oil」已經被《牛津英語詞典》錄入其中,而在這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中式英語被錄入了,其中包括「long time no see」等,大家都知道《牛津英語詞典
  • 中式英語「雷人」何妨? 外國人稱中式英語迷人
    許多外國人在中國都有類似的經歷,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英語,他們簡直不知所云。  一位自稱是語言學家的外國網友曾經在中國學校任教,在《衛報》網站上一篇關於中式英語的報導後面他跟帖說,自己「非常反對中式英語」的存在,應該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  這個自稱Ruptured的網友說,翻譯工具被加以機械和簡單的使用,是導致「中式英語」頻頻出現的原因。  「官方有充分的理由和責任去杜絕這種現象的蔓延,防止中國人的這種做法變成外國人的笑料。」
  • 越南青年: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
    我們知道,中越關係錯綜複雜,在談到越南人與中國人的關係時,吳戎全說,「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以下是他說話的實錄。   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地區王者,也是一個殘酷的競爭對手,更是一個充滿驚喜的地方,因為它是大量廉價的商品的來源。
  • 中式英語Yes?No?
    中式英語     指的是那種語法不對、拼寫錯誤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主要見之於中國許多地方的標牌。這種語言風格吸引了一些狂熱追隨者,甚至有人專門探討這種語言現象。     但是,相關部門擔心,明年世博會期間中式英語可能會讓循規蹈矩的外國遊客尷尬,因而發起了一場旨在糾正離奇誤譯的行動。
  • 中式英語,「雷人」又何妨?
    這種英文詞彙混搭中文結構的說法被稱為「中式英語」。許多外國人在中國都有類似的經歷,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英語,他們簡直不知所云。一位自稱是語言學家的外國網友曾經在中國學校任教,在《衛報》網站上一篇關於中式英語的報導後面他跟帖說,自己「非常反對中式英語」的存在,應該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這個自稱Ruptured的網友說,翻譯工具被加以機械和簡單的使用,是導致「中式英語」頻頻出現的原因。「官方有充分的理由和責任去杜絕這種現象的蔓延,防止中國人的這種做法變成外國人的笑料。」他說。
  • 嘲笑你口音問題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說一口中式英語有那麼讓鄙視嗎
    一直以來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呼籲英語作為選修課,退出高考。可見他們有多「痛恨」英語了。無論怎麼樣,多掌握一門外語總是好的,相當於多了一門技能。也有很多英語愛好者,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但在視頻下方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評論:發音不準,太中式口音。
  • 越南青年: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
    我們知道,中越關係錯綜複雜,在談到越南人與中國人的關係時,吳戎全說,「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以下是他說話的實錄。   越南人對中國人,總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地區王者,也是一個殘酷的競爭對手,更是一個充滿驚喜的地方,因為它是大量廉價的商品的來源。
  • 解讀讓我愛恨交加的富貴
    《活著》餘華筆下的富貴是我愛恨交加的人物。
  • 嘲笑你口音問題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說一口中式英語有那麼讓鄙視嗎
    一直以來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呼籲英語作為選修課,退出高考。可見他們有多「痛恨」英語了。無論怎麼樣,多掌握一門外語總是好的,相當於多了一門技能。也有很多英語愛好者,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但在視頻下方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評論:發音不準,太中式口音。
  • 千年儒家為何讓人愛恨交加
    或許才是儒家使人愛恨交加的原因吧!我是青燈!喜歡點個讚,留下你的想法吧!
  • 冬至夜,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夜晚
    人們一般在冬至夜會把美味的湯圓先做好,然後等第二天過節才能吃上,所以這個夜晚對他們來說是特別漫長的,同時也是愛恨交加的一個夜晚!對比一下,現代社會的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過節只是一個儀式,再也不是唯一能吃上美味的時機了。當然我們在過節時因為親朋好友團聚會吃得比平時好一點,但那是錦上添花。
  • 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成標準英文詞組
    當中國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裡嫩外焦」時,說英語的外國人卻開始發起了「拯救中式英語」的活動,在這些擁護中式英語的外國人眼中,英語字典邂逅中國語法,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中式英語引國外追隨者中式英語指的是那種語法不對、拼寫錯誤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主要見之於中國許多地方的標牌。
  • 漢語拼音成為英語單詞 中式英語風靡彰顯國力
    近代以來,中文詞彙借來了不少英語單詞,如「拷貝」、「酷」、「可樂」等。這些外來詞生動形象,既保留了英語詞原有的發音,又有中文表意的特點,詞語的內在含義一目了然。  同時,取自漢語拼音的英語單詞近年也頻頻在海外媒體的報導中露面。10多年前,外國人就對「guanxi」(關係)一詞津津樂道。
  • 中式英語「day day up」躋身青奧會候選口號
    中式英語再度成為社會熱議焦點。儘管中式英語已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認可,但專家提醒中式英語使用仍需分場合。中式英語逐漸被認同7月11日,南京青奧會6條候選口號正式進入公眾投票階段,市民驚訝地發現6條候選口號中「天天向上」的英文翻譯竟然寫著「day day up」。這不是一直被英語老師當做反面教材拿來教育學生的中式英語嗎?一時間,眾人錯愕。
  • 有國與俄結新仇,有國是舊恨,有國愛恨交加
    簡單梳理了一下俄羅斯的敵人們,發現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大類:新仇(蘇聯解體後和俄羅斯結梁子)、舊恨(蘇聯時代仇恨就埋下了)、愛恨交加(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俄羅斯,和俄羅斯糾葛不斷)。以下就具體展開說明:新仇類:主要是烏克蘭、喬治亞。烏克蘭與喬治亞曾是蘇聯加盟國,蘇聯解體後都曾是獨立國協成員。
  • 如何理性對待「中式英語」?
    對於中式英語的使用問題,國人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贊成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國際英語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變化的真實寫照,應給以寬容和肯定;另一種是反對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一些人對英語使用不熟悉而造成不合乎英語習慣的一種表現,應受到指責和排斥。據網絡媒體統計,贊成使用中式英語的網友有七成,而反對使用中式英語的網友只有三成。
  • 中式英語翻譯讓外國人笑翻天,這有什麼可笑的,有本事你學學中文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會在公共場合用英文標註一些本國的說明,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要知道英語雖然是通用語言,可是並不代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對英語在使用方面很熟練,畢竟這玩意是不得已而為之。